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的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市场经济”的特点,随时要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笔者就新课改以来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从: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准备;“预设”时给“生成”留足空间;尊重学生的生成,激发科学课堂生命活力,三个方面来谈谈在科学课堂中如何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关键词: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有人以为一堂好的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于是他们为了上好一堂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有时还对着镜子排练,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他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另外一种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它时时它具备“市场经济”的特点,根据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师生心灵相融,共同探究与成长。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预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我认为,科学课堂应提倡“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使课堂充满生机。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教材是落實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同于教学内容。但在教师的思想深处,往往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因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教好教材。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备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并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此外,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设计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时,模拟课本中的“标志重捕法”,我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了红豆、绿豆,还提供了一套黑白围棋子,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联想,生成新资源。事实证明,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因此,我认为,如果要关注“生成”,必须先做足“预设”。
二、“预设”时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要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学生的潜力和差异使教学充满了变数,有些变数甚至会影响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有时候,为了一个小问题,学生会在课堂上与你争论好久(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地轻易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在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的问题上,无疑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发展。而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因此,使教学预设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的学习留出生成的空间,并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真正体现教学的本质。
在学生交流时,也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每个大组选两名代表,一人介绍是怎么得出这个可能的答案的,另一人做演示,大组其他同学在他们讲述的时候加以补充,以便更好地说明自己的探究结果是“正确”的。交流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孩子展示的是:“我们这个组在哪些地方碰到了困难,我们是如何去说服对方的?”“当三个组的记录纸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不一样,这时又如何处理的?”等这样的内容。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认为是这个,你们找到了哪些证据说明是这些。”鼓励不同意见者直接站起来加以反驳。而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有没有其它的可能?”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三、尊重学生的生成,激发科学课堂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所以当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问我是对是错时,我总是反问他们:你们说呢?留给他们一个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案例:《观察水的沸腾》教学片段
教学《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再通过小组汇报和交流。 师:你们在做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啊!
生1:水沸腾前,有少量小气泡从水底冒出去,但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小。
生2:沸腾时,有大量小气泡从水底冒出,但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同时水的表面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话音刚落)
生3:老师,他说水的表面有大量的水蒸气,是不对,因为水蒸气是无色的气体,是看不到的,它是水的小液滴。
师:嗯,讲得非常好,这个同学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鼓掌。
生4:生3讲得还有一点不对。水沸腾的温度不是100℃!因为水温达到100℃沸腾时,我们对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是上升了,直升到103℃,水温才停止上升,你看,我的温度计就是103℃。
师:(愣了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原因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5:酒精灯火焰太旺了!
生6:酒精灯的火焰旺与弱,只能影响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会影响水沸腾的温度。
生7:可能水有问题。
生8:不可能,因为还有其它五组的水都是同一个热水瓶中倒出来的。
生9:将这支温度计和别的温度计一起来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看看读数是否一致?
(当场验证,果然是温度计读数偏高所致)
师:生4你知道了吗?水沸腾的温度是103℃,你原因解释得不对。水沸腾时,不会因为继续加热,温度再升高,而是保持不变。而你在做实验过程中,尊重事实,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定,这种科学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在提出疑惑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疑惑。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因为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非预设生成了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然而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而课后的时间却是无限的,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生成时,即使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时,也不要采取否决的态度,而要鼓励他们到课后去寻找答案,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探究和接受都是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预设”应着眼于“生成”,通过“生成”指导“预设”。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互依存,科学课堂只有具有生成的灵性,才能使预设得到修正、完善,不断提高个体的创造力。让我们搭建开放的舞台,共同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多彩,让预设和生成和着生命的节拍激情共舞。
参考文献
[1]袁运开 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2]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6
[3]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5]吴运来.初中化学新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4.
[6]陈 坚.中学科學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乾西乡中心小学)
关键词: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有人以为一堂好的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于是他们为了上好一堂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有时还对着镜子排练,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他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另外一种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它时时它具备“市场经济”的特点,根据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师生心灵相融,共同探究与成长。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预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我认为,科学课堂应提倡“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使课堂充满生机。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作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教材是落實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不同于教学内容。但在教师的思想深处,往往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因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教好教材。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备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并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此外,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设计种群密度的测定方法时,模拟课本中的“标志重捕法”,我在课前为学生提供了红豆、绿豆,还提供了一套黑白围棋子,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联想,生成新资源。事实证明,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因此,我认为,如果要关注“生成”,必须先做足“预设”。
二、“预设”时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要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学生的潜力和差异使教学充满了变数,有些变数甚至会影响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有时候,为了一个小问题,学生会在课堂上与你争论好久(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遇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地轻易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在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的问题上,无疑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发展。而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因此,使教学预设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的学习留出生成的空间,并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真正体现教学的本质。
在学生交流时,也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每个大组选两名代表,一人介绍是怎么得出这个可能的答案的,另一人做演示,大组其他同学在他们讲述的时候加以补充,以便更好地说明自己的探究结果是“正确”的。交流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孩子展示的是:“我们这个组在哪些地方碰到了困难,我们是如何去说服对方的?”“当三个组的记录纸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不一样,这时又如何处理的?”等这样的内容。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认为是这个,你们找到了哪些证据说明是这些。”鼓励不同意见者直接站起来加以反驳。而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有没有其它的可能?”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三、尊重学生的生成,激发科学课堂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所以当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问我是对是错时,我总是反问他们:你们说呢?留给他们一个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案例:《观察水的沸腾》教学片段
教学《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再通过小组汇报和交流。 师:你们在做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啊!
生1:水沸腾前,有少量小气泡从水底冒出去,但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小。
生2:沸腾时,有大量小气泡从水底冒出,但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同时水的表面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话音刚落)
生3:老师,他说水的表面有大量的水蒸气,是不对,因为水蒸气是无色的气体,是看不到的,它是水的小液滴。
师:嗯,讲得非常好,这个同学基础知识很扎实,大家鼓掌。
生4:生3讲得还有一点不对。水沸腾的温度不是100℃!因为水温达到100℃沸腾时,我们对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是上升了,直升到103℃,水温才停止上升,你看,我的温度计就是103℃。
师:(愣了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原因吗?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5:酒精灯火焰太旺了!
生6:酒精灯的火焰旺与弱,只能影响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会影响水沸腾的温度。
生7:可能水有问题。
生8:不可能,因为还有其它五组的水都是同一个热水瓶中倒出来的。
生9:将这支温度计和别的温度计一起来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看看读数是否一致?
(当场验证,果然是温度计读数偏高所致)
师:生4你知道了吗?水沸腾的温度是103℃,你原因解释得不对。水沸腾时,不会因为继续加热,温度再升高,而是保持不变。而你在做实验过程中,尊重事实,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定,这种科学态度值得大家学习。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在提出疑惑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疑惑。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因为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非预设生成了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然而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而课后的时间却是无限的,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生成时,即使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时,也不要采取否决的态度,而要鼓励他们到课后去寻找答案,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探究和接受都是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预设”应着眼于“生成”,通过“生成”指导“预设”。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相互依存,科学课堂只有具有生成的灵性,才能使预设得到修正、完善,不断提高个体的创造力。让我们搭建开放的舞台,共同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多彩,让预设和生成和着生命的节拍激情共舞。
参考文献
[1]袁运开 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2]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6
[3]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5]吴运来.初中化学新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4.
[6]陈 坚.中学科學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乾西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