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女作家创作谱系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s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生代女作家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创作群体。分析其创作的谱系则发现新生代男女作家的显著不同。女作家们反封建、反专制、反男权,追求女性主体性和身体的解放以及欲望的张扬,这些叙事的基础既有五四运动的长远影响。更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传播与接受。
  关键词:新生代 女作家 理论 探源
  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都是个人行为,作品往往是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虽然是自我行为,但往往又受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影响,特别是世界迈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沟通与相互影响变得便利而及时,所以有些时间段里也会出现创作思想、及物观照、创作手法、本文特征等诸多方面的近似以及关联性,而评论界恰恰敏感于也许本不相干的作品与作家或牵强或想象出的些许共性与联系的蛛丝马迹,喜欢为这样的寻找成果命名。于是“新生代”这个名词就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在文坛。到底什么是新生代?文学界讨论了好多年,对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完全统一,但作为一个包容性的概念,我们不妨从发生学的理论出发稍做探源。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年轻作家的写作呈现出了创新而富于争议的现象,这些作家大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者70年代,少部分生于80年代。这些作家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创新的意识,对传统文学思维与创作模式有所叛逆,反对宏大叙事,强调文学的主体性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关注个人与个体,注重内心、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书写,从不同视角观照社会和生活秩序,勇于创造新的文学伦理和叙事伦理。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很容易列出一大串名字来作为新生代作家的成员。但这些名单组成的群体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行动纲领或方案,但研究者却乐于建构一个庞大的文学谱系,将之全部作为对象性内容,以便满足研究需要。于是评论家们为了研究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细分:如概括成“新生代作家”的南京(江苏)作家群和北京(北方)作家群两个主要支系a。 当然,更多的是按照出生的年代划分,比如说50年代出生的、 60年代出生的、70年代出生的、80年代出生的等。有人说是新生代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b,显然是没有认真考察他们的出生时间,但尽管如此,学界往往不大把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划入其中c,或只将其中极少数作家的写作归进新生代作家中进行研究。我们先从地域分布来看:
  北京:陈染、徐坤、李大卫(原名李卫)、邱华栋、张悦然;
  江苏:韩东、朱文、荆歌、苏童、毕飞宇、叶弥、罗望子、鲁羊、朱文颖、戴来、魏微、张生(后去上海);
  上海:卫慧、棉棉、王宏图、夏商、韩寒、郭敬明(原籍四川)、潘向黎;
  广西:林白、东西、鬼子、黄咏梅、李冯;
  湖南:何顿;
  广东:张旻(后回上海)、盛可以(原籍湖南);
  辽宁:刁斗;
  河南:李洱;
  浙江:麦家、艾伟;
  陕西:红柯;
  福建:陈希我;
  湖北:李修文。
  不难看出,新生代作家地域分布广泛。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全国各地的作家都不甘于过去的、陈旧的、传统的创作思路和手法,都在寻求创新或变化;二是彼时彼地的大气候大时代大环境大语境,对全国的传播和影响大致一致,接受程度不同而已,那些年轻作家的创作热情在全国各地燃烧。
  我们再从出生年代来看:
  20世纪50年代:林白(1958)、鬼子(1958)、何顿(1958)、张旻(1959);
  20世纪60年代:陈染(1962)、徐坤(1965)、李大卫 (1963)、邱华栋(1969)、韩东(1961)、苏童(1963)、朱文(1967)、荆歌(1960)、毕飞宇(1964)、叶弥(1964)、罗望子(1965)、鲁羊(1963)、張生(1969)、王宏图(1963)、夏商(1969)、潘向黎(1966)、东西(1966)、李冯(1968)、刁斗(1960)、李洱(1966)、麦家(1964)、艾伟(1966)、红柯(1962—2018)、陈希我(1967)、李修文(1975);
  20世纪70年代:朱文颖(1970)、戴来(1972)、魏微(1970)、卫慧(1973)、棉棉(1970)、黄咏梅(1978)、盛可以(1973);
  20世纪80年代:张悦然(1982)、韩寒(1982)、郭敬明(1983)。
  其实,年龄跨度并不大。以“60后”“70后”为主力军向两头稍微做了一点延伸。就列举的这些代表性作家来看,上榜39位,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4位占10.26%,60年代出生的25位占64.10%,70年代出生的7位占17.95%,80年代出生的3位占7.69%。由此可见,“60后”是创作主力军。从他们的作品质量和在社会以及文学界产生的影响看,“60后”也是主力军和生力军。
  再到后来,大家又习惯用性别来划分阵营,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另外的维度:
  男性:韩东、朱文、李大卫、邱华栋、荆歌、苏童、毕飞宇、罗望子、鲁羊、张生、王宏图、夏商、韩寒、郭敬明、东西、鬼子、李冯、何顿、张旻、刁斗、李洱、麦家、艾伟、红柯、陈希我、李修文;
  女性:陈染、林白、徐坤、张悦然、叶弥、朱文颖、戴来、魏微、卫慧、棉棉、潘向黎、黄咏梅、盛可以。
  从以上可以看出,男性作家的数量有26位,占三分之二,女性作家13位,正好三分之一,就上榜数量看,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之比是1:2,而作家们所创作的数量总体上也是男性作家多。但是不是说作品问世后的影响力也会符合这个比例呢?事实恰恰相反,最起码不符合这个比例,新生代女作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书写狂潮。这既有思想上的也有艺术上的探索,还有流派纷呈热闹下的影响力以及从文坛散发到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中国女性的力量,这个力量的源泉在哪儿呢?这正好让我们进行其思想谱系的探源与走向分析。
其他文献
摘 要:“娜拉出走”这一话题自从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后,一直是作家笔下热衷表达的话题,并由此形成了百年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以鲁迅、丁玲、巴金等作家笔下的子君、莎菲、曾树生为例,探析现代作家表达“娜拉出走”母题的不同策略和立场,通过“出走”这一母题,分析现代女性解放历程的演变以及这些经典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复杂历史内涵。  关键词:现代作家 出走 母题 女性  “娜拉走后怎样”这个世纪命
摘 要:本文将结合王蒙的小说作品,对其小说中的相关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味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构造方法与女性特征。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有效拓展了文本的精神空间,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提供新的途径,值得关注。  关键词:王蒙小说 女性人物 性别视角 现代女性  一、王蒙小说中的复杂女性  (一)王蒙的经历与其笔下的女性  王蒙的生活经历是指导他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成长在一个普
摘 要:1904年,普契尼由约翰·卢瑟朗所著小说而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失败的异族婚姻关系的故事,为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女性的幻想提供了模式化的图版;1986年,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依据一则真实事件对歌剧进行了大胆的创作、重新解构并进行了颠覆性的演绎;1993年,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对话剧《蝴蝶君》进行了改编以及拍摄,影片塑造了不同于前两种文本的结构与视点,加以影视独有的角度表达。在从文学到
摘 要:2017年8月14日,纪录片《二十二》院线上映。该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性暴力受难者作为呈现对象,使逐渐被历史遗忘的受难群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影片真实自然地展示出她们平静的生活,并试图通过历史亲历者的讲述提醒世人珍视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关键词:“慰安妇” 《二十二》 创伤记忆  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的当日,中国首个获得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走进公众视野
摘 要: 彝族作家安文新在小说中聚焦了王阳明被贬龙场的人生困厄期,被贬龙场的遭遇虽然让王阳明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是龙场经历也让他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成长。在小说中,王阳明在龙场经历了许多磨难,这些无疑促使了他精神人格的成长。同时,王阳明在任事才干上也得到了磨炼,这为他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在精神上的磨砺使其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并最终悟道。  关键词:王阳明 直面磨难 事上磨炼 精
摘 要: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的代表作《宠儿》(Beloved,1987)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该小说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通过重构玛格丽特·加纳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蓄奴制下美国黑人奴隶的生活状态及其遭受的挥之不去的心灵创伤。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析莫里森在《宠儿
摘 要:《肥皂》围绕家庭来展开叙述,于场景呈现和语词使用上寄寓反讽意味。不同于传统道德寓言式的伦理叙事模式,鲁迅取法精神分析的小说笔法,揭示了儒家伦理维护者的情色想象和潜藏在家庭伦理之下的个人情色欲望。不仅批判了道学家的虚伪性,更指涉了广阔的社会层面上儒家传统伦理的空壳化现象。个人欲望和家庭伦理并行不悖,欲望被掩藏在传统布棉袍之下,与传统道德共同行进着,家庭结构成了保护个人欲望的温床。叙事者隐于人
摘 要:唐僧之哭在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中高达53次,其中有38次(除去取经前的9次)或许多多少少有戏谑唐僧的因素存在,但仍有6次不论是从落泪的原因,还是姿态来看,落的是其作为僧人实实在在的慈悲泪,均应无戏谑的理由。吊诡的是,即便是这样无可指摘的慈悲泪,作者几乎次次都安排了猪八戒的嘲讽言辞,每每将慈悲泪推向尴尬的境地中。因此,本文欲从前人关于唐僧之哭的“人物形象塑造”说、戏谑说等既有的言论中跳脱出
摘 要:对于诗歌中的意象,作为诗人兼评论家的唐湜非常重视,并对意象作过专门的评论。在他1948年所写的《背剑者》一诗中,通过意象的选取,将现实的主题、现代方式的构思与中国传统诗风融合起来。将异域色彩与中国情调并置,把古代艺术与现代科技互嵌,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混杂与交融;在视觉与听觉、色彩与声响、光与影的意象选择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瑰丽奇特,达到了各种意象的融合和“狂欢”,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
推 介 语  绍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也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的地方,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的部分同学在创排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