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生代女作家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创作群体。分析其创作的谱系则发现新生代男女作家的显著不同。女作家们反封建、反专制、反男权,追求女性主体性和身体的解放以及欲望的张扬,这些叙事的基础既有五四运动的长远影响。更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传播与接受。
关键词:新生代 女作家 理论 探源
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都是个人行为,作品往往是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虽然是自我行为,但往往又受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影响,特别是世界迈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沟通与相互影响变得便利而及时,所以有些时间段里也会出现创作思想、及物观照、创作手法、本文特征等诸多方面的近似以及关联性,而评论界恰恰敏感于也许本不相干的作品与作家或牵强或想象出的些许共性与联系的蛛丝马迹,喜欢为这样的寻找成果命名。于是“新生代”这个名词就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在文坛。到底什么是新生代?文学界讨论了好多年,对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完全统一,但作为一个包容性的概念,我们不妨从发生学的理论出发稍做探源。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年轻作家的写作呈现出了创新而富于争议的现象,这些作家大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者70年代,少部分生于80年代。这些作家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创新的意识,对传统文学思维与创作模式有所叛逆,反对宏大叙事,强调文学的主体性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关注个人与个体,注重内心、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书写,从不同视角观照社会和生活秩序,勇于创造新的文学伦理和叙事伦理。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很容易列出一大串名字来作为新生代作家的成员。但这些名单组成的群体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行动纲领或方案,但研究者却乐于建构一个庞大的文学谱系,将之全部作为对象性内容,以便满足研究需要。于是评论家们为了研究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细分:如概括成“新生代作家”的南京(江苏)作家群和北京(北方)作家群两个主要支系a。 当然,更多的是按照出生的年代划分,比如说50年代出生的、 60年代出生的、70年代出生的、80年代出生的等。有人说是新生代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b,显然是没有认真考察他们的出生时间,但尽管如此,学界往往不大把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划入其中c,或只将其中极少数作家的写作归进新生代作家中进行研究。我们先从地域分布来看:
北京:陈染、徐坤、李大卫(原名李卫)、邱华栋、张悦然;
江苏:韩东、朱文、荆歌、苏童、毕飞宇、叶弥、罗望子、鲁羊、朱文颖、戴来、魏微、张生(后去上海);
上海:卫慧、棉棉、王宏图、夏商、韩寒、郭敬明(原籍四川)、潘向黎;
广西:林白、东西、鬼子、黄咏梅、李冯;
湖南:何顿;
广东:张旻(后回上海)、盛可以(原籍湖南);
辽宁:刁斗;
河南:李洱;
浙江:麦家、艾伟;
陕西:红柯;
福建:陈希我;
湖北:李修文。
不难看出,新生代作家地域分布广泛。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全国各地的作家都不甘于过去的、陈旧的、传统的创作思路和手法,都在寻求创新或变化;二是彼时彼地的大气候大时代大环境大语境,对全国的传播和影响大致一致,接受程度不同而已,那些年轻作家的创作热情在全国各地燃烧。
我们再从出生年代来看:
20世纪50年代:林白(1958)、鬼子(1958)、何顿(1958)、张旻(1959);
20世纪60年代:陈染(1962)、徐坤(1965)、李大卫 (1963)、邱华栋(1969)、韩东(1961)、苏童(1963)、朱文(1967)、荆歌(1960)、毕飞宇(1964)、叶弥(1964)、罗望子(1965)、鲁羊(1963)、張生(1969)、王宏图(1963)、夏商(1969)、潘向黎(1966)、东西(1966)、李冯(1968)、刁斗(1960)、李洱(1966)、麦家(1964)、艾伟(1966)、红柯(1962—2018)、陈希我(1967)、李修文(1975);
20世纪70年代:朱文颖(1970)、戴来(1972)、魏微(1970)、卫慧(1973)、棉棉(1970)、黄咏梅(1978)、盛可以(1973);
20世纪80年代:张悦然(1982)、韩寒(1982)、郭敬明(1983)。
其实,年龄跨度并不大。以“60后”“70后”为主力军向两头稍微做了一点延伸。就列举的这些代表性作家来看,上榜39位,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4位占10.26%,60年代出生的25位占64.10%,70年代出生的7位占17.95%,80年代出生的3位占7.69%。由此可见,“60后”是创作主力军。从他们的作品质量和在社会以及文学界产生的影响看,“60后”也是主力军和生力军。
再到后来,大家又习惯用性别来划分阵营,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另外的维度:
男性:韩东、朱文、李大卫、邱华栋、荆歌、苏童、毕飞宇、罗望子、鲁羊、张生、王宏图、夏商、韩寒、郭敬明、东西、鬼子、李冯、何顿、张旻、刁斗、李洱、麦家、艾伟、红柯、陈希我、李修文;
女性:陈染、林白、徐坤、张悦然、叶弥、朱文颖、戴来、魏微、卫慧、棉棉、潘向黎、黄咏梅、盛可以。
从以上可以看出,男性作家的数量有26位,占三分之二,女性作家13位,正好三分之一,就上榜数量看,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之比是1:2,而作家们所创作的数量总体上也是男性作家多。但是不是说作品问世后的影响力也会符合这个比例呢?事实恰恰相反,最起码不符合这个比例,新生代女作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书写狂潮。这既有思想上的也有艺术上的探索,还有流派纷呈热闹下的影响力以及从文坛散发到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中国女性的力量,这个力量的源泉在哪儿呢?这正好让我们进行其思想谱系的探源与走向分析。
关键词:新生代 女作家 理论 探源
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都是个人行为,作品往往是人的主体性和文学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虽然是自我行为,但往往又受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影响,特别是世界迈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沟通与相互影响变得便利而及时,所以有些时间段里也会出现创作思想、及物观照、创作手法、本文特征等诸多方面的近似以及关联性,而评论界恰恰敏感于也许本不相干的作品与作家或牵强或想象出的些许共性与联系的蛛丝马迹,喜欢为这样的寻找成果命名。于是“新生代”这个名词就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在文坛。到底什么是新生代?文学界讨论了好多年,对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完全统一,但作为一个包容性的概念,我们不妨从发生学的理论出发稍做探源。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年轻作家的写作呈现出了创新而富于争议的现象,这些作家大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者70年代,少部分生于80年代。这些作家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创新的意识,对传统文学思维与创作模式有所叛逆,反对宏大叙事,强调文学的主体性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关注个人与个体,注重内心、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书写,从不同视角观照社会和生活秩序,勇于创造新的文学伦理和叙事伦理。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很容易列出一大串名字来作为新生代作家的成员。但这些名单组成的群体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行动纲领或方案,但研究者却乐于建构一个庞大的文学谱系,将之全部作为对象性内容,以便满足研究需要。于是评论家们为了研究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细分:如概括成“新生代作家”的南京(江苏)作家群和北京(北方)作家群两个主要支系a。 当然,更多的是按照出生的年代划分,比如说50年代出生的、 60年代出生的、70年代出生的、80年代出生的等。有人说是新生代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b,显然是没有认真考察他们的出生时间,但尽管如此,学界往往不大把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划入其中c,或只将其中极少数作家的写作归进新生代作家中进行研究。我们先从地域分布来看:
北京:陈染、徐坤、李大卫(原名李卫)、邱华栋、张悦然;
江苏:韩东、朱文、荆歌、苏童、毕飞宇、叶弥、罗望子、鲁羊、朱文颖、戴来、魏微、张生(后去上海);
上海:卫慧、棉棉、王宏图、夏商、韩寒、郭敬明(原籍四川)、潘向黎;
广西:林白、东西、鬼子、黄咏梅、李冯;
湖南:何顿;
广东:张旻(后回上海)、盛可以(原籍湖南);
辽宁:刁斗;
河南:李洱;
浙江:麦家、艾伟;
陕西:红柯;
福建:陈希我;
湖北:李修文。
不难看出,新生代作家地域分布广泛。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全国各地的作家都不甘于过去的、陈旧的、传统的创作思路和手法,都在寻求创新或变化;二是彼时彼地的大气候大时代大环境大语境,对全国的传播和影响大致一致,接受程度不同而已,那些年轻作家的创作热情在全国各地燃烧。
我们再从出生年代来看:
20世纪50年代:林白(1958)、鬼子(1958)、何顿(1958)、张旻(1959);
20世纪60年代:陈染(1962)、徐坤(1965)、李大卫 (1963)、邱华栋(1969)、韩东(1961)、苏童(1963)、朱文(1967)、荆歌(1960)、毕飞宇(1964)、叶弥(1964)、罗望子(1965)、鲁羊(1963)、張生(1969)、王宏图(1963)、夏商(1969)、潘向黎(1966)、东西(1966)、李冯(1968)、刁斗(1960)、李洱(1966)、麦家(1964)、艾伟(1966)、红柯(1962—2018)、陈希我(1967)、李修文(1975);
20世纪70年代:朱文颖(1970)、戴来(1972)、魏微(1970)、卫慧(1973)、棉棉(1970)、黄咏梅(1978)、盛可以(1973);
20世纪80年代:张悦然(1982)、韩寒(1982)、郭敬明(1983)。
其实,年龄跨度并不大。以“60后”“70后”为主力军向两头稍微做了一点延伸。就列举的这些代表性作家来看,上榜39位,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4位占10.26%,60年代出生的25位占64.10%,70年代出生的7位占17.95%,80年代出生的3位占7.69%。由此可见,“60后”是创作主力军。从他们的作品质量和在社会以及文学界产生的影响看,“60后”也是主力军和生力军。
再到后来,大家又习惯用性别来划分阵营,把研究的触角伸向另外的维度:
男性:韩东、朱文、李大卫、邱华栋、荆歌、苏童、毕飞宇、罗望子、鲁羊、张生、王宏图、夏商、韩寒、郭敬明、东西、鬼子、李冯、何顿、张旻、刁斗、李洱、麦家、艾伟、红柯、陈希我、李修文;
女性:陈染、林白、徐坤、张悦然、叶弥、朱文颖、戴来、魏微、卫慧、棉棉、潘向黎、黄咏梅、盛可以。
从以上可以看出,男性作家的数量有26位,占三分之二,女性作家13位,正好三分之一,就上榜数量看,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之比是1:2,而作家们所创作的数量总体上也是男性作家多。但是不是说作品问世后的影响力也会符合这个比例呢?事实恰恰相反,最起码不符合这个比例,新生代女作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书写狂潮。这既有思想上的也有艺术上的探索,还有流派纷呈热闹下的影响力以及从文坛散发到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中国女性的力量,这个力量的源泉在哪儿呢?这正好让我们进行其思想谱系的探源与走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