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场舞总体看来是无主题变奏,不同的舞蹈队选择的曲目不尽相同。不过,这些看似随意挑选的舞曲,仔细看看也会发现挺有意思。舞妹子跳过的近两百首曲子主要包括了四大类:一是革命歌曲,也可以叫红歌;二是民族歌曲;三是爱情歌曲,也可以叫情歌;四是乡情或乡愁主题歌曲。三四两类为数颇多,构成了广场舞曲的主力,今天说说情歌。老实说,唱着革命老歌长大的广场舞群体,情歌听得不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认为它们是腐蚀人心灵的“靡靡之音”,这种排斥心理至今犹存。
上世纪70年代末刚上高中那会儿,晚上宿舍熄灯时女生们常常偷开“卧谈会”。嗓子好听的有时会被撺掇着给大家来一曲,其实是哼一曲(因为不敢放声)。记得三班有个下放的苏州女孩儿,歌喉很是甜美。某晚她神秘兮兮地告诉大家说假期里跟她哥学了一首“黄色歌曲”。“啊?!”大家惊呼。女孩说歌名叫《十五的月亮》,问大家想不想听。寝室里沉默了几秒钟,然后齐声说:“想!”“那——不准告诉老师!”“一定!谁告密谁是叛徒!”同屋们异口同声地宣誓。苏州同学提醒大家保持安静,为了靠近点,一律都改成头对头的睡觉姿势,其实不过是披着被子趴着而已。“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苏州女生幽幽地开唱了,虽然起调很轻很低,歌声却像获得了某种魔力,在寂静的乡村中学宿舍里直逼心田,有人甚至情不自禁向窗外的夜空张望……最后一句“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有人惊呼:“妈呀!一点不害臊啊?!”直听得这些年且二八的少女们个个面红心跳,有人还羞羞地用被子裹了头。那是个男女同学同桌相互不讲话的年代。不过,直到毕业,甚至直到今天,我们都严格守护着这个秘密!
上大学后知道苏州女生所唱“黄歌”其实叫《敖包相会》,那时已经改革开放,警报早已解除。不过我们这一代人的“保守”却已被植入骨髓,思想不是自来水开关,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其实并未能如期地走进新时代。保守之辈对当代情歌充耳不闻,对很多歌词直接不屑一顾。所以看到90后们常常戴着耳机写作业很是不以为然,而当发现他们听的十有八九都是些靡靡之音时,禁不住要火冒三丈:“没好歌啦?尽听这些破歌!无病呻吟!”没想到有一次“新新人类”竟然笑着反问:“那您说,现在除了情歌还有什么好听的呢?再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听你们那个年代的歌呢?”“呃——”我竟然被问住了。
说起来爱唱歌爱听音乐是人的天性,我自己至今还保留着大学时代的手抄歌本。大概是在工作以后,或者说是在有了孩子以后,人一下变得极其现实,生活中的歌声已渐行渐远,除了偶尔会为了孩子学唱几首儿歌,留在脑海中的仅剩有限的几首“老歌”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声”,熊孩子脱口而出的或许是一条真理!但如吾辈常常固执地闭目塞听,且动辄对流行文化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品头论足,结果自然成为“OUT”之辈。当然,进入新时代,也有不少中国老人能积极与时俱进,尤其是城市女性。很多“中国大妈”时尚开放,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跳广场舞。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耳朵也是如此。于我而言,广场舞不仅修正了我对当下情歌的看法,还让我领略了当代情歌的艺术魅力,正是它将我带进了百姓生活的新时代。
盘点了一下舞妹子曾经跳过的曲目,情歌就有近百首,占了总数的一多半!广场上情歌飞扬,其实是抒情文学一种本性回归。由舞步而舞曲,由舞曲而歌词,我对当下情歌的喜爱与日俱增。诗与歌本为同宗,歌词其实就是诗,而且本来诗词也都是可以吟唱的。作为我国文学的正宗,“情”乃是诗歌一贯的生命线。我一直认为,诗学研究中的两大派别,无论是“缘情”还是“言志”,其实并无本质对立,因为情志皆发于心意表现为诗,成诗路径相同,只是具體内涵的性质有别罢了。情歌,是中国抒情文学的重要传统。歌咏爱情本为诗歌天职,诗三百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情歌。当下情歌中其实也不乏上乘之作。
广场上情歌飞扬,也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再度融合,印证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诗歌舞原本为一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才渐渐分门立户,各自独立。而广场舞以海纳百川之势,一方面借鉴了各种舞蹈的动作节奏,同时也吸纳了我国不同阶段流行的各种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诗歌舞三位一体传统的回归。善于动脑的舞妹子老师教新舞时,常常提醒姐妹们结合歌词去理解动作。年过花甲的梅阿姨更是用心,她不仅对舞曲名记得牢(我们的“舞曲宝典”),而且认真听讲,用心体会,积极分享——“喏,人家明明是‘大姑娘美嘞哪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手脚肯定要使劲儿划开来走四方步的!”梅阿姨一边比划一边耐心地对身旁的姐妹解说。三位一体使得诗句获得了动感化、韵律化的立体审美效果。
广场上情歌飞扬,乐曲是舞步的节奏,而走进我心的往往是歌词。这或许是自己专业背景的惯性,每学新舞总要上网去搜歌词。似乎是教了国际汉语之后,常觉中文的诗意也渐渐远离,不料广场舞又让我与诗意再次不期而遇!刚从牛津回来时,舞妹子的一首《荷塘月色》着实让我惊艳不已!之所以特别喜欢《荷塘月色》,先是因为心中本身就有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意境铺垫。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是印刻在无数少年学子心中的审美记忆。但这首歌词作者有更多创意,借用荷塘和月亮这两个意象编写情歌,一下子让当代爱情具有了古典式的含蓄、美丽和动人。歌曲将荷塘月色变成了一对恋人深情的见证,尤有创意。用了男女对白互诉衷肠的形式,既像鱼儿守着荷塘,又像星光伴着月亮——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歌词的诗意性、画面感、音乐感非常之强。舞曲开始女声放缓节奏,用似水柔情演绎女子害羞又相思的心情,毕现一个端庄柔美清淡的江南女子。而笛子和古琴配合着淡淡的吉他拨弦,浓浓地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凉的氛围,仿佛月光和荷塘就在眼前。竹笛吹起的思绪,把舞者听众直接带入那片景色当中,朦胧间看到了两颗相爱的心。男声在后半段以念白的方式出现,背景里又传来鱼儿在水中吐泡的声音,更增添了无穷的遐想。每晚《荷塘月色》乐曲响起,姐妹们都会沉浸其中,我们一会儿是欢快戏水的鱼儿,一会儿是推窗瞭望的美人,一会儿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尽情享受这人世间最为美妙的爱情,而此时的手舞足蹈更像情不自禁。恰如《诗大序》所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广场上情歌飞扬,舞曲中还旋转着中国式爱情的万花筒。时至今日,大而化之的中国式爱情的含蓄、内敛之美也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态势。从歌词来看,当下情歌中除了像《荷塘月色》这样温婉隽永的,更多是热辣火爆的。但对真爱的追求与渴望,热恋中的海誓山盟、倾吐时的互诉衷肠以及分手后的离情别绪等等,依然是情歌常见的主题,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但个人觉得当下情歌中最具特色的仍是那些带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作品。如果从民俗学角度看,恋爱、婚姻都属于婚嫁习俗,而恋爱方式、婚嫁仪式尽管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程度上被现代化或“西化”了,但爱情、婚姻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民俗时空中,现代情歌中依然无法摆脱特定的民俗印记。那首《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是广场舞中跳起来感到分外热闹的一首。唢呐声声,秧歌阵阵,黑土地上走来的东北姑娘,风风火火,个性鲜明:
“大姑娘美嘞哪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儿/微风轻吹哎 起热浪昂昂昂/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郎呀郎你在哪嘎哒藏”。
歌词如同风俗画:从地域风景看有“青纱帐”,从地方物产看有“苞米”,从方言土语看有“浪、穗儿、瞅瞅、嘎哒”等,皆被摄入歌中,成为极其富有区域特点的诗歌意象,共同营造了东北妹子追求爱情的大胆泼辣。再如《傣家姑娘》中“竹楼旁的香蕉叶摇来晃去/就好像阿妹舞动着筒裙/金孔雀啊展翅飞翔/鼓声伴舞步醉了山岗/谁让竽琴拨动阿妹心房/凤凰花染红了秀丽脸庞/别让我想你断肠”……简直是一场傣族风情秀,配上芦笙乐曲背景,一下子就将听众带到了祖国的大西南。而那首《水乡新娘》与《荷塘月色》可谓异曲同工。我甚至感到,这哪是什么《水乡新娘》,分明就是戴望舒的《雨巷》!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如今也款款来到了广场。
广场之上,情歌飞扬,氤氲着诗意的芬芳!
上世纪70年代末刚上高中那会儿,晚上宿舍熄灯时女生们常常偷开“卧谈会”。嗓子好听的有时会被撺掇着给大家来一曲,其实是哼一曲(因为不敢放声)。记得三班有个下放的苏州女孩儿,歌喉很是甜美。某晚她神秘兮兮地告诉大家说假期里跟她哥学了一首“黄色歌曲”。“啊?!”大家惊呼。女孩说歌名叫《十五的月亮》,问大家想不想听。寝室里沉默了几秒钟,然后齐声说:“想!”“那——不准告诉老师!”“一定!谁告密谁是叛徒!”同屋们异口同声地宣誓。苏州同学提醒大家保持安静,为了靠近点,一律都改成头对头的睡觉姿势,其实不过是披着被子趴着而已。“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苏州女生幽幽地开唱了,虽然起调很轻很低,歌声却像获得了某种魔力,在寂静的乡村中学宿舍里直逼心田,有人甚至情不自禁向窗外的夜空张望……最后一句“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有人惊呼:“妈呀!一点不害臊啊?!”直听得这些年且二八的少女们个个面红心跳,有人还羞羞地用被子裹了头。那是个男女同学同桌相互不讲话的年代。不过,直到毕业,甚至直到今天,我们都严格守护着这个秘密!
上大学后知道苏州女生所唱“黄歌”其实叫《敖包相会》,那时已经改革开放,警报早已解除。不过我们这一代人的“保守”却已被植入骨髓,思想不是自来水开关,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其实并未能如期地走进新时代。保守之辈对当代情歌充耳不闻,对很多歌词直接不屑一顾。所以看到90后们常常戴着耳机写作业很是不以为然,而当发现他们听的十有八九都是些靡靡之音时,禁不住要火冒三丈:“没好歌啦?尽听这些破歌!无病呻吟!”没想到有一次“新新人类”竟然笑着反问:“那您说,现在除了情歌还有什么好听的呢?再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听你们那个年代的歌呢?”“呃——”我竟然被问住了。
说起来爱唱歌爱听音乐是人的天性,我自己至今还保留着大学时代的手抄歌本。大概是在工作以后,或者说是在有了孩子以后,人一下变得极其现实,生活中的歌声已渐行渐远,除了偶尔会为了孩子学唱几首儿歌,留在脑海中的仅剩有限的几首“老歌”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声”,熊孩子脱口而出的或许是一条真理!但如吾辈常常固执地闭目塞听,且动辄对流行文化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品头论足,结果自然成为“OUT”之辈。当然,进入新时代,也有不少中国老人能积极与时俱进,尤其是城市女性。很多“中国大妈”时尚开放,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跳广场舞。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耳朵也是如此。于我而言,广场舞不仅修正了我对当下情歌的看法,还让我领略了当代情歌的艺术魅力,正是它将我带进了百姓生活的新时代。
盘点了一下舞妹子曾经跳过的曲目,情歌就有近百首,占了总数的一多半!广场上情歌飞扬,其实是抒情文学一种本性回归。由舞步而舞曲,由舞曲而歌词,我对当下情歌的喜爱与日俱增。诗与歌本为同宗,歌词其实就是诗,而且本来诗词也都是可以吟唱的。作为我国文学的正宗,“情”乃是诗歌一贯的生命线。我一直认为,诗学研究中的两大派别,无论是“缘情”还是“言志”,其实并无本质对立,因为情志皆发于心意表现为诗,成诗路径相同,只是具體内涵的性质有别罢了。情歌,是中国抒情文学的重要传统。歌咏爱情本为诗歌天职,诗三百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情歌。当下情歌中其实也不乏上乘之作。
广场上情歌飞扬,也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再度融合,印证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诗歌舞原本为一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才渐渐分门立户,各自独立。而广场舞以海纳百川之势,一方面借鉴了各种舞蹈的动作节奏,同时也吸纳了我国不同阶段流行的各种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诗歌舞三位一体传统的回归。善于动脑的舞妹子老师教新舞时,常常提醒姐妹们结合歌词去理解动作。年过花甲的梅阿姨更是用心,她不仅对舞曲名记得牢(我们的“舞曲宝典”),而且认真听讲,用心体会,积极分享——“喏,人家明明是‘大姑娘美嘞哪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手脚肯定要使劲儿划开来走四方步的!”梅阿姨一边比划一边耐心地对身旁的姐妹解说。三位一体使得诗句获得了动感化、韵律化的立体审美效果。
广场上情歌飞扬,乐曲是舞步的节奏,而走进我心的往往是歌词。这或许是自己专业背景的惯性,每学新舞总要上网去搜歌词。似乎是教了国际汉语之后,常觉中文的诗意也渐渐远离,不料广场舞又让我与诗意再次不期而遇!刚从牛津回来时,舞妹子的一首《荷塘月色》着实让我惊艳不已!之所以特别喜欢《荷塘月色》,先是因为心中本身就有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意境铺垫。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是印刻在无数少年学子心中的审美记忆。但这首歌词作者有更多创意,借用荷塘和月亮这两个意象编写情歌,一下子让当代爱情具有了古典式的含蓄、美丽和动人。歌曲将荷塘月色变成了一对恋人深情的见证,尤有创意。用了男女对白互诉衷肠的形式,既像鱼儿守着荷塘,又像星光伴着月亮——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歌词的诗意性、画面感、音乐感非常之强。舞曲开始女声放缓节奏,用似水柔情演绎女子害羞又相思的心情,毕现一个端庄柔美清淡的江南女子。而笛子和古琴配合着淡淡的吉他拨弦,浓浓地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凉的氛围,仿佛月光和荷塘就在眼前。竹笛吹起的思绪,把舞者听众直接带入那片景色当中,朦胧间看到了两颗相爱的心。男声在后半段以念白的方式出现,背景里又传来鱼儿在水中吐泡的声音,更增添了无穷的遐想。每晚《荷塘月色》乐曲响起,姐妹们都会沉浸其中,我们一会儿是欢快戏水的鱼儿,一会儿是推窗瞭望的美人,一会儿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尽情享受这人世间最为美妙的爱情,而此时的手舞足蹈更像情不自禁。恰如《诗大序》所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广场上情歌飞扬,舞曲中还旋转着中国式爱情的万花筒。时至今日,大而化之的中国式爱情的含蓄、内敛之美也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态势。从歌词来看,当下情歌中除了像《荷塘月色》这样温婉隽永的,更多是热辣火爆的。但对真爱的追求与渴望,热恋中的海誓山盟、倾吐时的互诉衷肠以及分手后的离情别绪等等,依然是情歌常见的主题,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但个人觉得当下情歌中最具特色的仍是那些带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作品。如果从民俗学角度看,恋爱、婚姻都属于婚嫁习俗,而恋爱方式、婚嫁仪式尽管在一定区域或一定程度上被现代化或“西化”了,但爱情、婚姻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民俗时空中,现代情歌中依然无法摆脱特定的民俗印记。那首《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是广场舞中跳起来感到分外热闹的一首。唢呐声声,秧歌阵阵,黑土地上走来的东北姑娘,风风火火,个性鲜明:
“大姑娘美嘞哪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儿/微风轻吹哎 起热浪昂昂昂/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郎呀郎你在哪嘎哒藏”。
歌词如同风俗画:从地域风景看有“青纱帐”,从地方物产看有“苞米”,从方言土语看有“浪、穗儿、瞅瞅、嘎哒”等,皆被摄入歌中,成为极其富有区域特点的诗歌意象,共同营造了东北妹子追求爱情的大胆泼辣。再如《傣家姑娘》中“竹楼旁的香蕉叶摇来晃去/就好像阿妹舞动着筒裙/金孔雀啊展翅飞翔/鼓声伴舞步醉了山岗/谁让竽琴拨动阿妹心房/凤凰花染红了秀丽脸庞/别让我想你断肠”……简直是一场傣族风情秀,配上芦笙乐曲背景,一下子就将听众带到了祖国的大西南。而那首《水乡新娘》与《荷塘月色》可谓异曲同工。我甚至感到,这哪是什么《水乡新娘》,分明就是戴望舒的《雨巷》!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如今也款款来到了广场。
广场之上,情歌飞扬,氤氲着诗意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