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接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逐日高涨,尤其是英语。伴随着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了外语学习的庞大队伍中来。在研究二语习得个体差异时,年龄一直都是学者们最频繁关注的因素之一。究竟年龄和第二语言学习之间存不存在内在联系?国内外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长久以来就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始终围绕外语学习的最佳年龄争议不断。这些争论和研究的焦点主要围绕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上。目前,国内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学习适应年龄的探讨和对外语教学影响等方面,从认知角度探求“关键期假说”存在依据的研究甚少。
二、“关键期假说”的概念
以大脑模块化理论为基础的“关键期”假说,最早是由神经外科医生Renfield提出的,后来被Lenneberg加以发扬。Lenneberg认为,2岁-13岁是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这是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人脑具有可塑性,比较容易学习语言。青春期以后,由于大脑发生侧化,用于语言加工和学习的人脑已经发育成熟,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就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必然很费劲。
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假说是否适用于外语学习,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不同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从大脑构成、神经运动等角度都进行了大量研究。
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意象图式结构和隐喻结构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其物质基础来自人本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完形与动觉经验。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心生而言立”,其模式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
四、认知语言观视角下外语学习关键期存在的依据
(一)不同年龄阶段学习外语的特点。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一直是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关注、研究和调查的课题。实验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学习外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1.5—10岁学习阶段。
美国语言学家法斯曼在1975年对华盛顿地区200个6—15岁的移民儿童掌握英语的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10岁的儿童在语音方面比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掌握得更好。斯洛等学者也做过相关调查得出相近的研究结果。人们分析5—10岁年龄段的儿童之所以在语音方面学得又快又好,是因为该年龄阶段的儿童模仿能力强,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语言学习的自发性。
2.11-15岁学习阶段。
埃利斯在1986年的调查表明11—15岁的儿童学习词汇和词法存在着极大的优势,更适宜学习综合语言知识。法斯曼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该阶段的儿童具有成年人望尘莫及的记忆力,又具备较之幼儿逐步完善的理解力,所以在学习外语时能有效地接受一些语法和词汇知识。
3.成年学习阶段。
成年人由于自我意识增强,所以模仿他人的敏锐性递减,同时记忆困难也阻碍了他们的学习。不过,成年人更加成熟的理解力可以帮助他们在初期学好外语。
(二)认知语言观为“关键期假说”提供的依据。
按照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的哲学观和语言观,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认知和语言不能脱离人的身体构造,不能脱离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也不能脱离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的组织作用。认知和语言的生物基础首先是大脑,又是随着大脑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从个体发生看,儿童的思维经历感觉运动阶段、知识表征阶段和语言符号阶段。鉴于认知早于语言而产生,感知与表象阶段的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的,而且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认知的发展是以大脑的成熟为生物基础,语言又是以认知的发展为基础。
外语学习中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认知差异,成年人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是,却不如儿童那样自然有效地学习外语。这是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2、13岁以前发展很快,而后逐渐缓慢下来。此外,这段时期的儿童思维活跃,善于联想想象,对外界的感受力强,更适宜建立认知模式,因此,更容易进行外语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这种说法是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年龄,作为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之一,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可过分强调年龄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个体差异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接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逐日高涨,尤其是英语。伴随着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加入了外语学习的庞大队伍中来。在研究二语习得个体差异时,年龄一直都是学者们最频繁关注的因素之一。究竟年龄和第二语言学习之间存不存在内在联系?国内外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长久以来就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始终围绕外语学习的最佳年龄争议不断。这些争论和研究的焦点主要围绕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上。目前,国内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学习适应年龄的探讨和对外语教学影响等方面,从认知角度探求“关键期假说”存在依据的研究甚少。
二、“关键期假说”的概念
以大脑模块化理论为基础的“关键期”假说,最早是由神经外科医生Renfield提出的,后来被Lenneberg加以发扬。Lenneberg认为,2岁-13岁是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这是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人脑具有可塑性,比较容易学习语言。青春期以后,由于大脑发生侧化,用于语言加工和学习的人脑已经发育成熟,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就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必然很费劲。
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假说是否适用于外语学习,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不同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从大脑构成、神经运动等角度都进行了大量研究。
三、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意象图式结构和隐喻结构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其物质基础来自人本身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完形与动觉经验。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心生而言立”,其模式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
四、认知语言观视角下外语学习关键期存在的依据
(一)不同年龄阶段学习外语的特点。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一直是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关注、研究和调查的课题。实验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学习外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1.5—10岁学习阶段。
美国语言学家法斯曼在1975年对华盛顿地区200个6—15岁的移民儿童掌握英语的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10岁的儿童在语音方面比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掌握得更好。斯洛等学者也做过相关调查得出相近的研究结果。人们分析5—10岁年龄段的儿童之所以在语音方面学得又快又好,是因为该年龄阶段的儿童模仿能力强,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语言学习的自发性。
2.11-15岁学习阶段。
埃利斯在1986年的调查表明11—15岁的儿童学习词汇和词法存在着极大的优势,更适宜学习综合语言知识。法斯曼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该阶段的儿童具有成年人望尘莫及的记忆力,又具备较之幼儿逐步完善的理解力,所以在学习外语时能有效地接受一些语法和词汇知识。
3.成年学习阶段。
成年人由于自我意识增强,所以模仿他人的敏锐性递减,同时记忆困难也阻碍了他们的学习。不过,成年人更加成熟的理解力可以帮助他们在初期学好外语。
(二)认知语言观为“关键期假说”提供的依据。
按照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的哲学观和语言观,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认知和语言不能脱离人的身体构造,不能脱离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也不能脱离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的组织作用。认知和语言的生物基础首先是大脑,又是随着大脑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从个体发生看,儿童的思维经历感觉运动阶段、知识表征阶段和语言符号阶段。鉴于认知早于语言而产生,感知与表象阶段的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的,而且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认知的发展是以大脑的成熟为生物基础,语言又是以认知的发展为基础。
外语学习中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认知差异,成年人的认知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是,却不如儿童那样自然有效地学习外语。这是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2、13岁以前发展很快,而后逐渐缓慢下来。此外,这段时期的儿童思维活跃,善于联想想象,对外界的感受力强,更适宜建立认知模式,因此,更容易进行外语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这种说法是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的。年龄,作为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之一,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可过分强调年龄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个体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