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也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将围绕着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策略展开分析探讨,希望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257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阅读是现代人才的必备能力需求,小学正是学生基础培养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以下将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详细分析。
一、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培养的对象,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小学阶段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很难直接体会到抽象文字带来的审美享受。同时,阅读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以及自然万物的描写,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文本探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比如在《秋天的雨》的学习活动中,这是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抒情散文,如诗如画的语言描述给人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根据文本内容播放秋景的相关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调动认知经验,在享受绚丽多彩的秋天美景的同时产生文本阅读的兴趣。这也为学生有效理解文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思想创造了条件。教师也可以通过谈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个人对秋天的见闻和感受,可以发现每个人对秋天的认知都是不同的,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本文作者的描写内容和情感表达产生探究兴趣。又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小女孩的人生境遇产生同情心,并且在故事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主动的文本阅读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这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做到语言表述的生动形象,故事情节上的引人入胜,使学生能够充分代入其中,产生强烈的画面感,进而产生文本探究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从而产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丰富学生的阅读收获
在兴趣激发之后,学生需要在阅读活动中有收获、有成长,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进而在丰富的实践参与中提升阅读能力。阅读并不是简单浏览一遍,了解故事大概的形式主义。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总结阅读的技巧和经验,感受到文本阅读带来的审美体验,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
比如在《秋天的雨》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然后在具体的语段中品味语言的运用,抓住重点词句,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学生们通过阅读可以发现,文章题目虽然是秋雨,但重点的描写内容并不在此,而是以秋雨为线索,引出一连串的秋天景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植物、动物的众生群像。然后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细细的品读,可以发现文本的语言美,借助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秋天拟人化,体会意境之美。学生只有感受到閱读带来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魅力,才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除此之外,精读和略读,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等等,也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丰富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丰富的阅读实践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关键。教材提供的阅读内容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课外阅读是必然选择,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基于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课内文本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还有,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推荐的方式,密切和家长沟通的方式,组织课外阅读交流的方式,评选优秀课外笔记的方式,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落实创造条件。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进行阅读角的创设,利用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中来。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重点,以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为关键,以学生的持续阅读为保障,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谭水英. 课外语文. 2017(10)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陈彤.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7(0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257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阅读是现代人才的必备能力需求,小学正是学生基础培养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以下将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详细分析。
一、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培养的对象,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小学阶段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很难直接体会到抽象文字带来的审美享受。同时,阅读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以及自然万物的描写,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文本探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比如在《秋天的雨》的学习活动中,这是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抒情散文,如诗如画的语言描述给人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根据文本内容播放秋景的相关视频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调动认知经验,在享受绚丽多彩的秋天美景的同时产生文本阅读的兴趣。这也为学生有效理解文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思想创造了条件。教师也可以通过谈话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个人对秋天的见闻和感受,可以发现每个人对秋天的认知都是不同的,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本文作者的描写内容和情感表达产生探究兴趣。又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小女孩的人生境遇产生同情心,并且在故事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主动的文本阅读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这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做到语言表述的生动形象,故事情节上的引人入胜,使学生能够充分代入其中,产生强烈的画面感,进而产生文本探究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从而产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丰富学生的阅读收获
在兴趣激发之后,学生需要在阅读活动中有收获、有成长,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进而在丰富的实践参与中提升阅读能力。阅读并不是简单浏览一遍,了解故事大概的形式主义。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总结阅读的技巧和经验,感受到文本阅读带来的审美体验,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
比如在《秋天的雨》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然后在具体的语段中品味语言的运用,抓住重点词句,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学生们通过阅读可以发现,文章题目虽然是秋雨,但重点的描写内容并不在此,而是以秋雨为线索,引出一连串的秋天景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植物、动物的众生群像。然后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细细的品读,可以发现文本的语言美,借助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秋天拟人化,体会意境之美。学生只有感受到閱读带来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魅力,才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除此之外,精读和略读,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等等,也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丰富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丰富的阅读实践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关键。教材提供的阅读内容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课外阅读是必然选择,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基于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课内文本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还有,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推荐的方式,密切和家长沟通的方式,组织课外阅读交流的方式,评选优秀课外笔记的方式,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落实创造条件。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进行阅读角的创设,利用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中来。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重点,以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为关键,以学生的持续阅读为保障,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谭水英. 课外语文. 2017(10)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陈彤.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