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教学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一代合格新人。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而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同时,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如何把情感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一、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强化教材里的德育因素,并积极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体验的兴趣,以情激情
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当前条件的许可,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兴趣,为后面“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百闻不如一见。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已经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它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的兴趣,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的内容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语文教材中,题材丰富多彩。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誓理深刻的小品等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厚的德育情感因素,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强化这些德育因素,使之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的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十二幅有关斑羚的动画图片演示,以悲怆的古筝乐声衬托斑羚飞渡的悲壮惨烈,一个个老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从容走向死亡的壮举及铿锵的悲壮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的学生的感官和心灵。
二、把握教材与现实的切合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因材施教
所谓“以文导情”就是指用文章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因素对现实学生存在的不成熟的偏激的或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情感志趣加以疏导利导,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现实,深入了解今天的学生,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抓住最佳时机对学生以文导情,让学生更容易心悦诚服,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部分学生埋怨父母唠叨多事、不理解父母甚至不尊重父母这一现象,我讲《背影》时就有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利用文中“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展开讨论。我问学生作者真的认为自己那时很聪明吗?学生都说不是的,而是感觉自己很愚蠢,这里是反语。因为当时他不理解父亲,认为父亲多事,迂腐可笑,没想到父亲的“再三叮嘱”、“不放心”、“迂”都是对自己的关爱。我就问他们现在能理解父母的唠叨吗?很多学生说不能,总觉得父母唠叨很腻烦。我又问父母都为什么事情唠叨呢?学生一下子议论纷纷,最后我把他们说的理由归纳板书,发现几乎都是让孩子多吃点、穿暖点、走路小心点、学习刻苦点……我让孩子们看着黑板,指出父母哪些话说得不对,学生都沉默了。我趁机说:同学们,我们哪一个家长不是和作者的父亲一样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关爱着我们呢?他们的唠叨不正是深深地关爱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以后都要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父母的唠叨中感悟关爱、体验爱心好吗?全班同学几十双眼睛闪闪发光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福,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三、注重通过教师自身激情的渗透和辐射来影响学生的情感,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绪最容易传给学生,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神情、语气去感染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借助充满真情的范读,运用精当优美的讲解,把这些情感信息充分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冲动,从而使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最理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地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同时,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 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理论联系现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不断完善,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面对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健全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处第二中学]
一、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强化教材里的德育因素,并积极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体验的兴趣,以情激情
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当前条件的许可,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兴趣,为后面“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百闻不如一见。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已经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它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的兴趣,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的内容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语文教材中,题材丰富多彩。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誓理深刻的小品等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厚的德育情感因素,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强化这些德育因素,使之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的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十二幅有关斑羚的动画图片演示,以悲怆的古筝乐声衬托斑羚飞渡的悲壮惨烈,一个个老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从容走向死亡的壮举及铿锵的悲壮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的学生的感官和心灵。
二、把握教材与现实的切合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因材施教
所谓“以文导情”就是指用文章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因素对现实学生存在的不成熟的偏激的或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情感志趣加以疏导利导,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现实,深入了解今天的学生,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抓住最佳时机对学生以文导情,让学生更容易心悦诚服,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部分学生埋怨父母唠叨多事、不理解父母甚至不尊重父母这一现象,我讲《背影》时就有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利用文中“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展开讨论。我问学生作者真的认为自己那时很聪明吗?学生都说不是的,而是感觉自己很愚蠢,这里是反语。因为当时他不理解父亲,认为父亲多事,迂腐可笑,没想到父亲的“再三叮嘱”、“不放心”、“迂”都是对自己的关爱。我就问他们现在能理解父母的唠叨吗?很多学生说不能,总觉得父母唠叨很腻烦。我又问父母都为什么事情唠叨呢?学生一下子议论纷纷,最后我把他们说的理由归纳板书,发现几乎都是让孩子多吃点、穿暖点、走路小心点、学习刻苦点……我让孩子们看着黑板,指出父母哪些话说得不对,学生都沉默了。我趁机说:同学们,我们哪一个家长不是和作者的父亲一样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关爱着我们呢?他们的唠叨不正是深深地关爱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以后都要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父母的唠叨中感悟关爱、体验爱心好吗?全班同学几十双眼睛闪闪发光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福,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三、注重通过教师自身激情的渗透和辐射来影响学生的情感,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绪最容易传给学生,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神情、语气去感染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借助充满真情的范读,运用精当优美的讲解,把这些情感信息充分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冲动,从而使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最理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地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同时,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 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理论联系现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不断完善,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面对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健全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处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