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教学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一代合格新人。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而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同时,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如何把情感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一、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强化教材里的德育因素,并积极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体验的兴趣,以情激情
  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当前条件的许可,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兴趣,为后面“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百闻不如一见。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已经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它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的兴趣,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的内容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语文教材中,题材丰富多彩。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誓理深刻的小品等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厚的德育情感因素,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进一步强化这些德育因素,使之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的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十二幅有关斑羚的动画图片演示,以悲怆的古筝乐声衬托斑羚飞渡的悲壮惨烈,一个个老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从容走向死亡的壮举及铿锵的悲壮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的学生的感官和心灵。
  
  二、把握教材与现实的切合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因材施教
  所谓“以文导情”就是指用文章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因素对现实学生存在的不成熟的偏激的或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情感志趣加以疏导利导,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现实,深入了解今天的学生,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抓住最佳时机对学生以文导情,让学生更容易心悦诚服,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部分学生埋怨父母唠叨多事、不理解父母甚至不尊重父母这一现象,我讲《背影》时就有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利用文中“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展开讨论。我问学生作者真的认为自己那时很聪明吗?学生都说不是的,而是感觉自己很愚蠢,这里是反语。因为当时他不理解父亲,认为父亲多事,迂腐可笑,没想到父亲的“再三叮嘱”、“不放心”、“迂”都是对自己的关爱。我就问他们现在能理解父母的唠叨吗?很多学生说不能,总觉得父母唠叨很腻烦。我又问父母都为什么事情唠叨呢?学生一下子议论纷纷,最后我把他们说的理由归纳板书,发现几乎都是让孩子多吃点、穿暖点、走路小心点、学习刻苦点……我让孩子们看着黑板,指出父母哪些话说得不对,学生都沉默了。我趁机说:同学们,我们哪一个家长不是和作者的父亲一样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关爱着我们呢?他们的唠叨不正是深深地关爱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以后都要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父母的唠叨中感悟关爱、体验爱心好吗?全班同学几十双眼睛闪闪发光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福,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三、注重通过教师自身激情的渗透和辐射来影响学生的情感,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绪最容易传给学生,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神情、语气去感染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借助充满真情的范读,运用精当优美的讲解,把这些情感信息充分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冲动,从而使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最理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地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同时,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 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理论联系现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中。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品德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不断完善,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面对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健全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处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为研究对象,试图给“床”字以合理解释。该字有“井栏”、“坐具”、“卧具”等不同释义。经对李白诗歌穷尽式搜索,将其诗作中“床”字归纳概括出三种类型,以此为基础,根据语言形成规律、诗作背景、李白诗风等方面进行分析推论,得出结论:该处“床”字的含义应为坐具。  关键词:“床” 李白 井栏 坐具 卧具    《静夜思》堪称经典,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但对于其中一个细节——
期刊
摘要:上好新高一的第一堂语文课,非常关键。用诗歌、名言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心理。  关键词:语文 亲密 接触 诗歌 名言 热爱    上好新高一的第一堂语文课,非常关键。因为第一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这将影响日后的教学是否顺畅些,圆满些。所以早在开学之前,就要思考第一堂语文课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比较喜欢语文老师,更重要的是喜欢语文课,所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又要接新一届的高中生了,一个新的征程又将开始
期刊
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识字更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识字”由于本身的机械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不容易接受,更容易遗忘,我们老师拿到也是比较棘手的。只有认真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才能提高识字量,取得好的成绩。所以,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
期刊
摘 要:随着新编教材的使用,怎样来优化外语课堂教学,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能力,成了摆在每个外语教师面前所探讨的课题。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并结合实际编写了各种开展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话材料,通过语言意识的交际活动,把语法教学融于技能训练之中。针对这一特点,我对初中英语教学运用“问答”技能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初
期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期刊
摘 要:在当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是课外阅读是不可替代的,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你能够与遥隔千里之外的先人们进行隔时空对话,让你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快乐地翱翔。因此,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关键词:课外阅读
期刊
摘 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新的飞跃。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显,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  关键词:创新 改革 教师 教学方法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
期刊
转眼功夫,从教史是十七年,从学生身上看到的、听到的,深有感触,这家孩子是神童,那家孩子是奇才,从智商来看,90%的孩子都差不多,只不过后天的培养和环境的熏陶罢了。这都是由于教师家长共同的“夸”和的“放”的结果。使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成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命运。    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亲身所教,有一名小男孩他的家庭一般般,智商一般般,我对他有所同情,因为我跟他便是童年
期刊
摘要:语文课本是一个蕴藏着无穷资源的矿藏,其中蕴含着有利于学生作文训练的宝贵资源。它能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作文的立意提供典范和灵感,为学生提供语言积累和各种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充分挖掘课本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现有教材进行作文训练,以实现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再造,使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关键词: 课本 挖掘 作文 资源    语文课本是学生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51页52页  教学目标:  1、在“走进乡村”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运用所学有关方向与路线,以内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2、学生要学会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家乡教育,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落实方向与路线,以内数的读、写、比较的知识点。  课前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