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空间性,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特色之一。
地理 空间 思维 能力
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空间性,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特色之一。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地理的空间思维能力呢?
一、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
地理空间作为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而受到重视,它常常作为地理学独特性的一个标志。这主要是因为地球表面的一切地理现象,一切地理事件,一切地理效应,一切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上。无论怎样定义地理学,从空间的角度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基本科学态度。抽去对地理空间的系统研究,或者不探索地理空间的分布、形式、结构、规律等内涵,其余的有关地理学的理论原则,无一例外地都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如果有人搬走了地理学的空间,就等于搬走了地理学大厦的基石。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论述: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空间其实就是地表空间。地理学关注一切现象的存在、运动、变化中的空间形式。表面看来,地理空间仿佛是央在地球内部空间与宇宙空间之间一个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界限却不是那么明显。地理空间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它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地理空间是由岩石圈、水圈、 大气圈、生物圈所组成的,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相互镶嵌,甚至各个圈层内部结构也是 千变万化的。其次,地理空间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内容丰富多彩,且分布散乱、多样;再次,地理空间运动变化及相互作用更是极其复杂的。著名科学家在论述地理空间时,认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同样反映出地理空间的复杂性。
地理空间思维实际上就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它们的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髯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态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傳递、交换和交流,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
二、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地理学要求同学们在脑海中具有基本的地球模型,由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模型。由于地理事物大多是形体太大、且带有较大的抽象性的事物。因此,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任务,比其它学科就显得特别繁重。由于地理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把地理事物“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这应是探寻地理教学方法的一个大方向。 充分利用地理图像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空间想像能力的形成。地理图像主要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片等。其中,地图可以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像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地理景观图片主要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像提供“素材”。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片去表达空间的概念,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任何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如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河流、山脉、交通线),带的形成因素(自然带、温度带),面的区域特征。许多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综合,常常以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依托。地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常以各种图像的为载体,进行综合测试。所以,高考中常常出现“文综的瓶颈是地理,地理的瓶颈是图像”的现象。 要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能力,就必须进一步训练学生图像的应用能力。地理图像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气流运动图等,尤其对日照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气流运动图等的分析,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运用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可以通过训练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图图转换,对图像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运用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2、把握地理事物之间时空的联系,促进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各类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形成了降水稀少、温差较大的大陆性气候,在这种气候下又形成了相应的土壤和植被,这种自然环境影响当地的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影响城市的发育,影响建筑物的形态,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地域联系等时空联系,有利于学生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
3、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
读图是感知阶段。主要获得一些地理空间分布知识,诸如地名、位置、数字等知识。首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如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确定方向。其次掌握读图顺序:如政区图,可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的相关位置,鼓励学生根据省区政区图的轮廓发挥想象力进行判读;地形图,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水系图要追根溯源,找出河流发源地、分水岭、流经省区和河口地区,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启发学生归纳读图规律。
记图的目的是积累地图表象,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主要记住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空间顺序、空间联系、分布特点和规律等。转绘地图或绘分布示意图的方法能强化学生观察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地理图像的判读和使用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能力,学生形成基本的能力后,能从图上准确判读区域的范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能够进行区域的准确定位并进行描述。根据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局部区域交界地区的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
地理 空间 思维 能力
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空间性,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特色之一。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地理的空间思维能力呢?
一、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
地理空间作为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而受到重视,它常常作为地理学独特性的一个标志。这主要是因为地球表面的一切地理现象,一切地理事件,一切地理效应,一切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上。无论怎样定义地理学,从空间的角度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的基本科学态度。抽去对地理空间的系统研究,或者不探索地理空间的分布、形式、结构、规律等内涵,其余的有关地理学的理论原则,无一例外地都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如果有人搬走了地理学的空间,就等于搬走了地理学大厦的基石。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论述: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
地理空间其实就是地表空间。地理学关注一切现象的存在、运动、变化中的空间形式。表面看来,地理空间仿佛是央在地球内部空间与宇宙空间之间一个独立的空间,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界限却不是那么明显。地理空间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它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地理空间是由岩石圈、水圈、 大气圈、生物圈所组成的,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相互镶嵌,甚至各个圈层内部结构也是 千变万化的。其次,地理空间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内容丰富多彩,且分布散乱、多样;再次,地理空间运动变化及相互作用更是极其复杂的。著名科学家在论述地理空间时,认为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同样反映出地理空间的复杂性。
地理空间思维实际上就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它们的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髯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态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傳递、交换和交流,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
二、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地理学要求同学们在脑海中具有基本的地球模型,由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模型。由于地理事物大多是形体太大、且带有较大的抽象性的事物。因此,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任务,比其它学科就显得特别繁重。由于地理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把地理事物“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这应是探寻地理教学方法的一个大方向。 充分利用地理图像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空间想像能力的形成。地理图像主要包括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片等。其中,地图可以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像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地理景观图片主要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像提供“素材”。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片去表达空间的概念,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任何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如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河流、山脉、交通线),带的形成因素(自然带、温度带),面的区域特征。许多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综合,常常以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依托。地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常以各种图像的为载体,进行综合测试。所以,高考中常常出现“文综的瓶颈是地理,地理的瓶颈是图像”的现象。 要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能力,就必须进一步训练学生图像的应用能力。地理图像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气流运动图等,尤其对日照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气流运动图等的分析,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运用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可以通过训练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图图转换,对图像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运用能力逐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2、把握地理事物之间时空的联系,促进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各类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形成了降水稀少、温差较大的大陆性气候,在这种气候下又形成了相应的土壤和植被,这种自然环境影响当地的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影响城市的发育,影响建筑物的形态,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地域联系等时空联系,有利于学生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
3、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
读图是感知阶段。主要获得一些地理空间分布知识,诸如地名、位置、数字等知识。首先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如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确定方向。其次掌握读图顺序:如政区图,可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的相关位置,鼓励学生根据省区政区图的轮廓发挥想象力进行判读;地形图,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水系图要追根溯源,找出河流发源地、分水岭、流经省区和河口地区,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启发学生归纳读图规律。
记图的目的是积累地图表象,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主要记住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空间顺序、空间联系、分布特点和规律等。转绘地图或绘分布示意图的方法能强化学生观察地理事物位置特征的能力。
地理图像的判读和使用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地理能力,学生形成基本的能力后,能从图上准确判读区域的范围、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能够进行区域的准确定位并进行描述。根据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在教学中多选择一些局部区域交界地区的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