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起”最为词的开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开篇也会有不同的作用。“陡起”作为唐宋诗词开篇的一种,普遍地存在于许多诗人、词人的作品中,而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在创作中也更多地运用了“陡起”的表现技法。在苏轼的词作中,“陡起”者不仅有抒情、写景,还有议论,开篇别具一格,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苏词;陡起;表现技法;情语;景语;议论
写文章讲究所谓的“虎头”,旨在开篇夺人眼目,令人眼前一亮。词的起关乎到整首词的情味、意境与风格。沈义父《乐府指迷》称:“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唐宋词人大都重视起句的安排,力求“出场”精彩,引人入胜。“起”分为“陡起”和“平起”,唐宋词人善用“陡起”者,莫过于苏辛两大家。“陡起”就是刘熙载所说的“顿入”,指词之发端直接切入主题,给人以陡峭震撼之感。因此,我将从“陡起”切入,谈谈“陡起”在苏轼词中的运用。
一、起于情语,直抒胸臆
唐宋词中,“陡起”者多写“情”,也就是直抒胸臆,抒发词人心中情感。苏轼一生命途多舛,在他的词中,以“情”起句,十分常见,如苏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悼亡之作,起言死别之久,一生一死,隔绝十年,思念茫然,无法相见,更难以忘怀。开篇没有任何铺垫与暗示,内心的情感便喷薄而出,显露真情,音响凄厉,可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苏轼将抒情作为这首词的开篇,令人一读便可体会他心中思念亡妻的深情,为全词定下“断肠”基调。“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写相逢之悲,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正相应。由此可见,这首词的开篇就以情真情深取胜,这一句也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称道。再如他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起三句即气势非凡,英气逼人。作此词时,苏轼虽还不到四十岁,却自称“老夫”,自然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故作牢骚词。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后文中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的“狂”劲与豪情,由此可见,起句中的“狂”字不仅贯穿全篇,更是整首词的文眼。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抒情内容完全不同,他要抒发的是渴望为国立功,浴血沙场,捍卫国家领土,可又无奈不得赏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样的抒情豪迈刚健,完全突破了传统词体柔美缠绵的局限,起句就显得意境开阔,真可以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
二、起于景语,寓情于景
一般认为,写景大多是属于“平起”的表现技法,但只适合于蕴藉谐婉之景,景也可以是“破空而来”,如冯延巳《谒金门》中的开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起首突兀,但体现出寓情于景的含蓄要眇。在苏词中,也有以景语发端而同样具“顿入”之妙的佳作,它比以情“陡起”更具有难度,更考验词人的功力与技巧,同时也更富于摇曳生姿的美感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以景入手,滚滚长江东逝水,象征着岁月不可挽回,由此引出英雄豪杰。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苏轼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赤壁之景:站在岸边,望着东逝的江水,天地之间,唯有苏子一人。这种辽阔与旷达,苏轼通过区区七字便描摹得淋漓尽致。因此,《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苕溪渔隐曰: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千古绝唱。这首千古绝唱自开篇就已经不凡,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一洗“花间”以来柔腻之风,可以说是开启了词坛新风尚。与此相似的开篇还有他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此词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上片由景及情,开篇“江汉西来”一句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起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起句字字写景,却将深情化无形藏于字里行间,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不即不离”的开篇已经显露不凡。
这三首词皆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所作,令后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轼在这样的境遇下还能写出如此超然于物外的佳作。其实,稍加体味便可发现,在超然洒脱的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一丝苍凉与悲切。正如苏轼在词中常常选用的景象“江”,一方面,揭示人生渺小、短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命的永恒,犹如水流不断。正因为洞察一切,才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他的豁达。
三、起于议论,富含哲理
苏轼词除了抒情和写景,还有以议论发端而使人产生“突兀”之感的,这一点不仅是在苏轼词中,在宋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宋诗不同于前人的鲜明特征之一即是“以议论为诗”,自然而然地,这种喜好议论的风气也蔓延到词中,这也充分显示出宋代词人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在苏词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词作起势不凡,以汹涌的钱塘江潮水的往返奔波象征人世的更迭不休,面对分别,一般作品往往写得悲咽缠绵,但苏词却以万里潮水作比,气势就高人一头,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有此开头,已然振起全篇,奠定高亢之音的基调。其实这个开篇不仅包含议论,还有写景与抒情,苏轼将三者包含其中,可见其作词技法精湛,融会贯通。难怪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符》中说道: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之以闲逸感喟之情。又云: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帖之工。
在被贬居黄州期间,苏轼的词都呈现出一种豪迈中略带悲凉的意味,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还是《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都有类似的意境与心胸。
上述所提到的苏词中“陡起”的三个方面只是苏词的一部分体现,虽然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但在他的词中也不乏“平起”的作品,而且同样吸引读者,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起”的表现艺术还与词的体制有关,本文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陡起”的表现技法不仅在宋词中有所体现,在唐诗中也有大量呈现,以上提到的词作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也值得我们做更具体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文鹏,赵雪沛著.唐宋词艺术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2]潘裕民著.唐宋词的魅力[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黎孟德著.宋词讲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4]刘扬忠选编.豪放词选[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
[5]谭新红,萧兴国,王林森编著.苏轼词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出版社,2011.
[6]陶文鹏,赵雪沛.论唐宋词起、结与过片的表现技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2):99-106.
【关键词】:苏词;陡起;表现技法;情语;景语;议论
写文章讲究所谓的“虎头”,旨在开篇夺人眼目,令人眼前一亮。词的起关乎到整首词的情味、意境与风格。沈义父《乐府指迷》称:“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唐宋词人大都重视起句的安排,力求“出场”精彩,引人入胜。“起”分为“陡起”和“平起”,唐宋词人善用“陡起”者,莫过于苏辛两大家。“陡起”就是刘熙载所说的“顿入”,指词之发端直接切入主题,给人以陡峭震撼之感。因此,我将从“陡起”切入,谈谈“陡起”在苏轼词中的运用。
一、起于情语,直抒胸臆
唐宋词中,“陡起”者多写“情”,也就是直抒胸臆,抒发词人心中情感。苏轼一生命途多舛,在他的词中,以“情”起句,十分常见,如苏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首悼亡之作,起言死别之久,一生一死,隔绝十年,思念茫然,无法相见,更难以忘怀。开篇没有任何铺垫与暗示,内心的情感便喷薄而出,显露真情,音响凄厉,可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苏轼将抒情作为这首词的开篇,令人一读便可体会他心中思念亡妻的深情,为全词定下“断肠”基调。“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写相逢之悲,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正相应。由此可见,这首词的开篇就以情真情深取胜,这一句也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称道。再如他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起三句即气势非凡,英气逼人。作此词时,苏轼虽还不到四十岁,却自称“老夫”,自然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故作牢骚词。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后文中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的“狂”劲与豪情,由此可见,起句中的“狂”字不仅贯穿全篇,更是整首词的文眼。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抒情内容完全不同,他要抒发的是渴望为国立功,浴血沙场,捍卫国家领土,可又无奈不得赏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样的抒情豪迈刚健,完全突破了传统词体柔美缠绵的局限,起句就显得意境开阔,真可以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
二、起于景语,寓情于景
一般认为,写景大多是属于“平起”的表现技法,但只适合于蕴藉谐婉之景,景也可以是“破空而来”,如冯延巳《谒金门》中的开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起首突兀,但体现出寓情于景的含蓄要眇。在苏词中,也有以景语发端而同样具“顿入”之妙的佳作,它比以情“陡起”更具有难度,更考验词人的功力与技巧,同时也更富于摇曳生姿的美感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以景入手,滚滚长江东逝水,象征着岁月不可挽回,由此引出英雄豪杰。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苏轼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赤壁之景:站在岸边,望着东逝的江水,天地之间,唯有苏子一人。这种辽阔与旷达,苏轼通过区区七字便描摹得淋漓尽致。因此,《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苕溪渔隐曰: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千古绝唱。这首千古绝唱自开篇就已经不凡,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一洗“花间”以来柔腻之风,可以说是开启了词坛新风尚。与此相似的开篇还有他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此词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上片由景及情,开篇“江汉西来”一句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起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起句字字写景,却将深情化无形藏于字里行间,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不即不离”的开篇已经显露不凡。
这三首词皆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所作,令后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轼在这样的境遇下还能写出如此超然于物外的佳作。其实,稍加体味便可发现,在超然洒脱的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一丝苍凉与悲切。正如苏轼在词中常常选用的景象“江”,一方面,揭示人生渺小、短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命的永恒,犹如水流不断。正因为洞察一切,才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他的豁达。
三、起于议论,富含哲理
苏轼词除了抒情和写景,还有以议论发端而使人产生“突兀”之感的,这一点不仅是在苏轼词中,在宋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众所周知,宋诗不同于前人的鲜明特征之一即是“以议论为诗”,自然而然地,这种喜好议论的风气也蔓延到词中,这也充分显示出宋代词人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在苏词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词作起势不凡,以汹涌的钱塘江潮水的往返奔波象征人世的更迭不休,面对分别,一般作品往往写得悲咽缠绵,但苏词却以万里潮水作比,气势就高人一头,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有此开头,已然振起全篇,奠定高亢之音的基调。其实这个开篇不仅包含议论,还有写景与抒情,苏轼将三者包含其中,可见其作词技法精湛,融会贯通。难怪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符》中说道: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之以闲逸感喟之情。又云: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帖之工。
在被贬居黄州期间,苏轼的词都呈现出一种豪迈中略带悲凉的意味,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还是《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都有类似的意境与心胸。
上述所提到的苏词中“陡起”的三个方面只是苏词的一部分体现,虽然苏轼是豪放派的词人,但在他的词中也不乏“平起”的作品,而且同样吸引读者,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起”的表现艺术还与词的体制有关,本文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陡起”的表现技法不仅在宋词中有所体现,在唐诗中也有大量呈现,以上提到的词作只是冰山一角,因此,也值得我们做更具体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文鹏,赵雪沛著.唐宋词艺术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2]潘裕民著.唐宋词的魅力[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黎孟德著.宋词讲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4]刘扬忠选编.豪放词选[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
[5]谭新红,萧兴国,王林森编著.苏轼词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出版社,2011.
[6]陶文鹏,赵雪沛.论唐宋词起、结与过片的表现技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2):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