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在谈论公益信托?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li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开春,“公益信托”再一次成了热门话题。在3月的全国“两会”上,接手壹基金还不到1个月的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会上抛出了《关于我国公益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引入信托机制的提案》。仅隔了一个多月,壹基金的另一位理事,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与他的创业伙伴蔡崇信宣布,将捐出股本成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
  传媒界这对这个话题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公益时报》、《京华时报》等媒体对公益信托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多名学者为此撰写专栏,更有媒体预言,公益信托将成为更多商业大佬行善模式。公益信托,这一早在2001年颁布的《信托法》中就已明确提出的说法,在13年后的今天显得雷声阵阵。
  只是,为什么是现在?当前的中国,最出名的公益基金会尚在信息公开、行善动机等最基本的问题上与网民纠缠不清,公益信托的提出,是正面破题还是另辟蹊径呢?
  公益信托是个什么东西?
  要对上述问题作出探讨,得先说说什么是公益信托。但是,这个名词涉及法律、税务、金融、投资、募款、社会资本等一系列专业领域,非常复杂,我们还得从故事说起。
  早些年,打工皇帝唐骏在帮福建首富陈发树筹立慈善基金会的时候,他特意跑到了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学习,但却扑了个空。对方告诉他,北京办事处只负责花钱,而基金会的建立及其基本运作他们根本不知道。
  原来比尔·盖茨夫妇早已把冠名的慈善基金分拆为基金会与信托公司,两者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基金会负责花钱,它有权向信托公司索要任何其财产范围内的资产进行公益活动;而信托公司负责赚钱,它能像一個独立的投资公司一样进行各种资本运作,但赚到的钱,最终都要用于公益事业,盖茨夫妇不能回收。
  用大白话来说,公益信托就是一个拿善款去投资,计划赚更多的钱来做公益的公司。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盖茨信托公司的资金绝大多数由盖茨和他的富人朋友们捐出来的,公众捐款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亏损,它也不会承受公众的压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在其专栏上指出:“公开募集善款,不是公益信托应该关心的内容。很多典型意义上的公益信托是私人或者家族特定的主体个体来设立,并不是让信托公司以公益名义向公众进行募集善款,这样的方向错了,风险很大。”
  事实上,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事情要更复杂些。根据《信托法》的规定,公益信托必须得到“有关公益事业管理部门”的批准,并且在设立之初,就必须明确以公益为唯一目的,那些带有捐赠意义的信托产品不能称之为“公益信托”。
  说白了,给善款理个财
  既然这么麻烦,富人们为什么还要折腾呢?我们以马云的捐赠为例,看看不成立公益信托会发生什么情况。
  马云和蔡崇信计划捐出他们在阿里巴巴拥有的期权,总体规模为阿里巴巴集团总股本的2%。此举正值阿里巴巴年内将赴美进行IPO之际。《华尔街日报》称,美国业界对阿里巴巴的估值高达1500亿美元。按此计算,可以简单理解为马云与蔡崇信打算捐出30亿美元。
  若马云直接将期权或股权捐赠给基金会,会涉及到资产评估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就股票的增值部分,马云就需要一次性缴纳或分5年逐步缴纳所得税。假设按照12%的企业所得税进行缴纳,马云需缴纳3.6亿美元的税费;若马云以2%的期权成立一个非公募基金会,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非公募基金会每年要花掉基金余额的8%,要知道,马云捐的是期权,不是现金,且不说期权变现需要时间,一年要花掉那么多钱,不仅难以保证善款的效率,也不利于基金的持续发展。
  成立公益信托基金在理论上能解决税费与基金会管制的问题。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章高荣介绍,在国外,公益信托的委托人不仅可获得税前抵扣,还可享受信托财产和收益上的税收优惠。
  说白了,折腾公益信托就是为了给善款理个财,减免部分税费,摆脱资金管制,让慈善本金保值增值,持久发展。
  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在中国当前的舆论语境下,若一只公益信托基金从一开始就获得了“理财权”,在应对网民无休止质疑资金运作时就有了合法性。今年上半年,嫣然和壹基金两家原本口碑不错的基金会先后遭遇猛烈质疑,表面上是网民在质疑其信息透明度、行善动机,实际上是不少网民认为公益组织只是善款的搬运工,没有也不应有善款运营权。
  试想一下,如若嫣然和壹基金都把善款托付给合法的公益信托公司,他们只管花钱,麻烦会不会少很多?
  能否在中国落地,还不好说
  公益信托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2014年的春天,公益信托时代似乎离中国还有点远。在金锦萍看来,公益信托欲在中国落地生根至少面临三重障碍:没有一个公益事业主管机关、信托适用什么样的税法没有解决、公众及大部分业界人士对公益信托很陌生。
  根据《信托法》规定,公益信托的设立和其受托人的确定,须经有关公益事业管理机构批准。但谁是“公益事业管理机构”呢?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章高荣认为,公益事业管理机构可以理解为主管公益事业的民政部门,也可以理解为公益活动所涉及到的行业主管部门。
  马云想成立一个公益业务涵盖环境、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信托,这就更麻烦了,在章高荣看来,这可能需要多个主管部门共同审批后,方可设立公益信托。
  税收是个更大的问题。《信托法》中虽然规定国家鼓励公益信托发展,但从未写明如何鼓励其发展,更没有相关的税法为之配套。目前,公益信托无法享受任何公益相关的税收优惠。
  长安信托公司的“5·12抗震救灾公益信托计划”被认定为中国首个法律意义上真正的公益信托,其公益信托部筹建人上官利青坦言,受税法影响,信托公司不具备开具捐赠发票的资格,捐赠人也无法享受公益捐赠的税前扣除优惠。
  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直言,《信托法》颁布13年,公益信托都未能在中国成功落地,很大原因与“重税”有关。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说得更直接:“如果不突破税收问题,做不做又有何区别?”
  公众对公益组织的不信任或许是更大的问题。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博士后褚蓥认为,公益信托赚钱还好,一旦巨亏,必然出问题,即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难以解决这一隐患。“法律还规定房屋出售后,按照合同法办呢。结果还不是很多人去砸售楼处?”在他看来,这是行业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观念的不变,制度创新也难以破局。
其他文献
“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和环境,需要前人铺垫后人努力。”7月4日凌晨,始作俑者浙江大学法国校友会会长王晓杰终于开了“金口”,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条语焉不详的信息,随后便人间蒸发。此时,距离“浙大校长”风波已过去了10天。  从重庆到杭州,一次例行的高校人事调整,却演化成一场公共事件,令人始料未及。事件的“罪魁祸首”来源于一封“反对现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担任浙大校长”的“联名信”。这封在
期刊
大二那年,上海交大的学生潘多昭刚从计算机专业转到制冷与低温专业。一日,忽然看到学院发来一封邮件,召集学生参加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大学里,很多竞赛无非是耍耍口舌,或熬夜写写论文,去学术的田间地头发发问卷,潘多昭没有预料到,和中国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相比,那些简直“弱爆了”!  这是一项较真的比赛。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Solar Decathlon,简称SD)是由美国能源部发起并主办的,以全
期刊
演出结束已近子夜,韩再芬招呼朋友们吃饭。卸了妆的她穿着一件宽大的白色衬衣,头发一丝不乱地梳在脑后,黑油油的马尾垂荡在腰间。席间,崇拜她的戏迷来了一拨又一拨,朋友提出买单都被她一一回绝:“我在这里演出赚了钱,所以我来请,这是老戏班子的传统。”  5月底6月初,“再芬黄梅”剧院原创黄梅戏在广州大剧院连续5天上演了5场,场场爆满,最高票价也飙到了1280元,这在任何地方戏曲的演出中都是少见的。  5月2
期刊
走上纪念馆三楼,墙上迎面出现了奥斯维辛二号集中营—比克瑙的大门。你步步向前,大门越来越近,忽然一阵火车轰鸣,伴随尖锐的汽笛声,视频带你缓缓进入这座二战期间震惊世界的灭绝营,仿佛渐渐进入了人类的噩夢。  去年5月开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合作,首次在中国举办奥斯维辛集中营展。用文字、图片、视频、实物复制品,向观者讲述了最为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最为黑暗的历史。  视频里传来低沉
期刊
本刊《中国财富》已经不止一次报道壹基金,对它的评论文章也不止一篇。壹基金的前世来路、现世作为与未来如何,都是这些报道与评论想要呈现、希望探究的。有一点难处在于,壹基金在变化中,它面对的周遭局面也在变化中,终究来看,是人心流变。  壹基金经过了一次舆论风潮的“洗礼”。这样的“洗礼”迟早要来,早来要比晚来好。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质疑者都在掩盖批评的动机——都说是为了公益事业健康发展——这种态度是公益启蒙
期刊
公益界与媒体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融洽,两下的需求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为供需关系上的各种差异不搭。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就是自欺欺人。  从今年的媒体形势看,一些早年创办的《公益周刊》纷纷停刊,这固然与报纸的式微有关,公益版面不能带来可观效益。专门化版面的消失,將使公益传播的规模萎缩。  从调查报告看,公益组织倾向于选择党报党媒,对都市类报纸的使用(支持)不够充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使用习
期刊
一直以来,公益组织热络于在媒体上“曝光”,以求更多的关注与回应行动。寄予传播,不仅为组织形象带来正效应,还为发起捐款与参与行动带来好资源。然而,对于媒体而言,更多从基于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公益行动的社会价值,而公益组织更希望报道焦点在于参与者或是受助者,可让公益理念得以获得广泛认同。两者之间的视角差异,必定带来一些摩擦。但基于公益组织的角度,我们想剖析一下公益组织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在公益组织
期刊
从中国社会公共议题和公益议题的发展来看,大都是媒体在背后起了绝对作用,从而促进了政策和制度的改善。例如,1998年后,社会上兴起自然保护议题,媒体对此进行大力传播,最终国家开始封山造林。而对于保护藏羚羊的公益议题倡导,还促使中国公民对环境保护议题认知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恰是当老弱病残的一支羚羊队伍牺牲后,进一步推动了央视等全国媒体的大量报道,最终不仅仅促使国家设立了藏羚羊保护区,还让公众认识到了动
期刊
2011年,全國公益媒体风生水起,欲求在言论场建构新的叙事主体,通过行动视角来观察当下中国的公益发展。然而,随着两年多的沉浮与共,在今年年初,却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在公益传播还未蓬勃之时,不仅受到信息变局的干扰,还受到媒介结构变化、市场力量分解、其他力量介入等影响,出现了新的走向。  然而,回溯当年公益报道的纷起,我们难免也会发现,媒体与公益组织两者之间往往也存在不同的“分界”,公益报道并未深入
期刊
微博上戏称“我们体内就一元素周期表”。大家各种“哈哈”大笑和点赞,欢快的背后是心知肚明的无奈。  上一期《中國财富》5月刊中《自来水之困》和《民间测水行动》分别探讨了我国自来水供水水质情况及民间公益组织在水安全问题中所作的努力。  《自来水之困》仅是探讨我们天天喝的,理论上应该最是洁净安全的自来水厂水质。文章并没有直接给出关于自来水厂水质的结论,而是通过“国家标准”和“自来水处理工艺”两个侧面呈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