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文本,逐步养成语文习惯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baodo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规定:“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要养成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习惯与意识是相辅相成的,意识指导人们的行为;而养成的某种行为,又会逐渐形成我们的思想意识。所以,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而学习意识的形成重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指导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载体有很多,但是我感觉“文本”是我们语文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最佳载体。下面我就“怎样利用文本来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这一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教学心得。
  一、教师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量一定要少而精
  因为学生听到预习的文本内容很多的时候,内心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排斥的反应,如现在各校开展导学案教学,提倡课前做导学案,而导学案上的题目又很多,更何况不止语文这一门导学案,学生哪有这么多时间认真完成它呢?增加的只是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的反感意识、抄袭意识,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相反的,我们有的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虽少,但却是泛泛而谈或者是无关痛痒的皮毛之事,如“今天回家把下一课课文看看”“晚上在家查查字词”等等,学生听了老师这样的家庭作业布置,内心显然很轻松,但是你想一想,这种可有可无的布置会让我们的学生认真的关注文本吗?也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教师布置预习题要从两个方面慎重考虑:一方面是从文本的表层面设计题目,如下一课的题目(文中出现了吗?几次?)作者、背景(查资料,各用一句话概括),生字词(把文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在文中用双色笔画出并注明意思);另一方面是“对文章的初步感知”设计有效预习题,教师可根据第二天授课思路布置几个关键题,我们就拿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布置1.课文写了跟阿长有关的事有哪些,重点写了哪件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整体内容及详略材料的安排)2.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我从______________事中,看出阿长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心人物)布置的量不拖沓冗长,切合教学重点,对学生而言,可操作性强,易于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也可根据文体的特点设计预习题,还是举《阿长与〈山海经〉》,本文的体裁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中的“形散”体现在叙述的故事很多,“神”重在表现作者对中心人物阿长的一种主导情感,那我们可以从人物描写这一方面布置下面题目:课文中在写阿长的故事里有几个典型的动词:“竖”“搁”“塞”“掳”“递”,思考1.它们是在哪个故事中出现的,表现了阿长什么性格特点?2.这些动词蕴含着“我”对“她”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围绕中心人物,选择“小角度”来见“大”)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少”,学生心里易于接受;题“精”,易于学生课后操作;好的预习,也易于第二天课堂授课。课前布置与习题,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题目“少而精”易于学生有的放矢,易于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二、教师对所布置的预习题在授课环节中有效的检测
  检测是对“做”的反馈,有效的检测能形成学生对这种反馈有一种期待的意识。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每节课前十五分钟,学生做以下内容:各学习小组安排一名代表(代表每节课实行轮换制)到黑板听写,其他的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内容主要是昨天布置的预习题(四分钟左右)听写完之后,采用循环换组批改的方法,即第一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黑板前批阅第二小组代表的默写内容,对默写内容的答案用双色笔写出本组的判断(对的打钩,重点的圈出,错的要订正),同样,第二小组批改第三组,依次类推。在批阅的过程中,各组员可以交流讨论,進一步查阅资料,可以询问老师(七分钟左右),十分钟后,语文课代表针对各组员、各小组竞赛的结果作点评(二分钟,目的是加强组员、小组之间在课前学习中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点评之后,我会结合听写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有效的检测利于教师快速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对预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检测,能让我们的学生“自学、互学”在前;能让我们的学生带着探究的快感进入课堂的学习中去;教师在授课中不也变得驾轻就熟驶过万重山了吗?
  三、教师“因材施教”
  1.教师要跟据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设计预习范围。七年级预习一般要求是,初步熟悉课文,自学字、词,解决文中的一些简要的问题;八年级要求学生完成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及简单的结构梳理;到了九年级,要求学生在掌握上两年级的基础上,能初步赏析文段,初步探究全文。
  2.教师有必要在预习指导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同学设计出有区别的预习题目。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行为的差异导致学习的程度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布置的预习题中,除统一要求的基本题外,有几题我们要写上“选做”的字样。这样,既照顾了语文基础薄弱学生的自尊,又对基础好的同学无形中形成了延伸预习,这样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乐于接受并有信心地完成预习的好心态。
  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实施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教师有一颗坚持的心。因为人的性格和认识事物的框架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让我们的学生克服既有的习惯养成一种新的习惯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我们让学生接受的只是理性上承认它,大脑中居住的那个非理性自我一下子还很难改变,所以我们教师要做好长期实践它的准备,还要允许学生在养成预习习惯中出现拖沓等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切记操之过急,给学生造成恐惧和压力,以致学生完成不了预习任务,从而挫伤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及时鼓励,让学生体验预习课文中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预习能力就会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打开知识大门,探寻知识宝藏的重要一步。当预习成为一种习惯时,自学的意识也开始根植于我们的头脑;当我们在文本的海洋里探寻彼岸时,我们的头脑也就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中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会让我们教师的教学走在前面,更会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更多精彩的世界!
其他文献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子午岭林区5种天然次生植被(以6 a天然恢复弃耕地为对照)下土壤结构特征,分析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平均重量直径等3个指标在描述土壤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相对于弃耕地,各个植被群落均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提高孔隙分形维数,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碳、容重的相
【摘 要】  特殊儿童在儿歌教学当中不能采用与普通小学生一样的模式,因为特殊儿童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特殊儿童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情境化教学就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对特殊儿童的感官产生全面的刺激,并且能够让其在情感上与儿歌之间产生共鸣,更好地让特殊学生学习、体会儿歌,让特殊儿童能够更好地掌握儿歌。  【关键词】  特殊儿童 儿歌 情
【摘 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是提升学生语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情感,奠定语用训练基础;基于认知需求,开展语用训练过程;紧扣文本核心,提升语用训练实效,从而让小学生的语用训练更高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用训练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慢慢地意识到“语用训练”的重要之处,明白了在“语用意识”的帮助下引
【摘 要】  随着现如今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则需要小学生不断地练习才能展现其效果,小学教师还应当把口语训练和动画视频相结合,以此加大小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小学 英语口语教学 有效实践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英语口语教学是现阶段小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古汉语文言词语的活用问题。
诗意的语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追寻的境界,在课改的浪潮冲击下,每个教育者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着诗意的风情,可以真正的做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并没有很有效的运用,这样就可能会忽视传统文化经典巨大的教育作用。经典诵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内心深处埋下一颗文化的种子,从而让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个年轻的生命。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