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单一,不肯动脑筋,依赖教师,依赖好学生,甚至有抄袭现象。因此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解题要有严谨的推理过程和规范的统一要求,或为了应付考试大肆灌输正确解题方法,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谈谈认识。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带有独特性,吸引性创见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它不仅能够揭露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学习中,就是要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主动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发现新知识和新理论。这种思维“体操式”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尤其重要,需要学生敢于大胆怀疑,大胆提出假设,探索前人旧知,创造出新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论。在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时,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起创新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引发质疑,引导探索。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索之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和传递信息,这样很可能会抑制学生自主能动思维的积极性。小学教师应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猜测,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疑问,去抒发自己的见解,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便是质疑,要让学生在错误命题中找到突破点,就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重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能够自己举出反例和特殊情况,能明辨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错误的命题。
2.善于总结归纳,善以温故知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不应当是松散和零星的,对于这些思维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将他们在课堂上闪现的思维火花和灵感通过实在的验证形成一定的模型和理论成果。只有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总结归纳,才能在此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对旧有的发现总结出一定的思路,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链接,有利于学生在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发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3.扎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而思维的流畅性应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形成丰富的“信息储备”,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才有条件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并且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会发现新问题、新思路。
4.善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波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义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问题情境”常常成为激发学生创造的诱因,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何谓“再创造”,弗赖登塔尔是这样说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知识。
三、从多角度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提倡一题多解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打破思维定势,也就是对待同一个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合理创新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另外,联想思维也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
思维的开阔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还有一定的狭窄性,具体的表现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题目稍微有一点变化,就变得手足无措。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学生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缺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还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的、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虽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单一,不肯动脑筋,依赖教师,依赖好学生,甚至有抄袭现象。因此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解题要有严谨的推理过程和规范的统一要求,或为了应付考试大肆灌输正确解题方法,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谈谈认识。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带有独特性,吸引性创见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它不仅能够揭露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学习中,就是要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主动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发现新知识和新理论。这种思维“体操式”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尤其重要,需要学生敢于大胆怀疑,大胆提出假设,探索前人旧知,创造出新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论。在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时,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起创新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引发质疑,引导探索。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索之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和传递信息,这样很可能会抑制学生自主能动思维的积极性。小学教师应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猜测,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疑问,去抒发自己的见解,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便是质疑,要让学生在错误命题中找到突破点,就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重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能够自己举出反例和特殊情况,能明辨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错误的命题。
2.善于总结归纳,善以温故知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不应当是松散和零星的,对于这些思维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将他们在课堂上闪现的思维火花和灵感通过实在的验证形成一定的模型和理论成果。只有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总结归纳,才能在此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对旧有的发现总结出一定的思路,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链接,有利于学生在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发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3.扎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而思维的流畅性应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形成丰富的“信息储备”,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才有条件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并且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会发现新问题、新思路。
4.善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波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义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问题情境”常常成为激发学生创造的诱因,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何谓“再创造”,弗赖登塔尔是这样说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知识。
三、从多角度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提倡一题多解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打破思维定势,也就是对待同一个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合理创新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另外,联想思维也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
思维的开阔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还有一定的狭窄性,具体的表现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题目稍微有一点变化,就变得手足无措。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学生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缺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还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的、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虽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