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著眼于中职语文课文《栊翠庵品茶》,文本内容集作者黄裳的写作风格,结合《红楼梦》原著第四十一回内容,提出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从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因材施教,通过茶品观晓社会习俗,从体己品茶微见性格人情三个方面探讨教学方法。
【关键词】栊翠庵;品茶;读书笔记;课堂教学
课文《栊翠庵品茶》是学者黄裳读红楼梦的一则札记。《红楼梦》全书200多次写茶,最传神的有三处,一是25回的凤姐下茶,二是41回的栊翠庵品茶,三是77回的晴雯求茶。黄裳从红楼第41回的品茶章节切入,表达了自己对茶经茶道的看法,以及对《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赞美。
结合高职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1.体会《红楼梦》中品茶、品茶社会风俗以及人物性格的描写。2.结合作者对《红楼梦》第41回的赏析,通过课文了解中国的茶艺、茶道,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于品茶的背后看出世态人生。3.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体会本文融知识、理趣、情韵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写读书笔记。
面对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的读书札记,文化素养较强的学者煞是喜欢,但职校学生并不感兴趣,该如何将关于茶的读书笔记引入课堂成为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完成了生动的一课。
一、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由于文化基础课 (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不佳而选择到职业院校学习,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愚钝”学生,反之,大多数学生社交能力较强,尤其更积极主动吸收有趣、新鲜的知识,并且通过较强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化为实际应用,同时,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思维活跃。但是不喜欢文化基础课的原因首先是文化课内容偏向于理论性知识,其中一些难点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定要求,而大部分学生恰恰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听课难免云里雾里。其次,难点尚未解决造成学生心理感到吃力,产生挫折感,一定程度上削弱学习动机,学生会感到上课无聊、提不起兴趣。
课文《栊翠庵品茶》涉及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茶艺课程专业知识,包括茶的品种、烹茶用水、茶具欣赏等。因此,教师把授课环境放到学校设置的专业实践课堂茶艺馆,创设品茶情境,提前布置学生动手制作茶具的“作业”,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进行课文中贾母游园品茶的角色扮演,另外一组表演妙玉耳房内吃体己茶的情景,同时对人物性格进行点评,启发学生发现文本背后的人物关系。相比生硬的讲解,这种学生高度参与的方式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以自然的方式介绍课文中较为专业的知识点,打破对难点知识理解的难度。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能在自然又充满新鲜感的情境设定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文本阅读。
在接下来的课上, 教师安排制作读书笔记的写作实践,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红楼梦》中“栊翠庵品茶”一回的原文内容制作成摘抄卡片,并将作者黄裳对相应章节的理解做成由关键词组成的心得标签,共同拼成书籍模样,从读书笔记的体例上进行生动剖析,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先从还原学者的读书札记入手,初步感知、体会读书笔记的写作过程。进而通过短文的读书笔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切实学习写读书笔记,为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二、茶品观晓社会习俗
黄裳先生在札记中品评栊翠庵的一幕是“浓墨重彩如火如荼的描绘中忽然投入清幽淡远的一笔,不但增加了文情的跌宕,也协调了全篇的节奏。正如盛宴之后端上来的一碟泡菜,是可以起清口的作用的。”因品茶本就是一桩雅事,加上对茶的品种、烹茶用水、茶具选用的精到评析,越发将吃茶之妙映射到不同阶级的人物身上,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对贾母的行家论调和刘姥姥的不拘节俗有到位的揣摩。同时还别出新意地设置“茶博士”的角色,从专业角度给同学们讲解。
从茶的品种上分析老君眉味淡清香, 六安茶微苦性凉,贾母饮茶重在“品”茶味之淡雅、茶叶形状之舒展、茶寓意之长寿,而刘姥姥是朴实的庄稼人,平时都是把普通茶叶熬成浓浓的红色或褐色茶汁,嘴里有苦味,大口饮下才具提神解渴的功效,自然更喜浓烈味。
烹茶用水方面讲到旧年雨水和梅花雪水则与地理环境相关,妙玉本是苏州人,和黛玉、宝钗及宝玉用的“体己茶”茶水来自于苏州境内的玄墓山,这座山“与光福、邓尉诸山相连,多植梅花。花开时,望之若雪,有香雪梅之誉。雨水、雪水古人统称天水,在古代,因空气污染少,天水受到很多文人雅士推崇。”因此,也充分显示栊翠庵品茶是一种文人官宦茶文化或贵族茶文化。
妙玉在给入栊翠庵品茶之人选用的茶具也可窥见清代社会文化的一角。妙玉给贾母专用的成窑五彩盖盅,属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景德镇官窑,清人程哲的《蓉槎蠡说》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将如此华丽光彩、价值不菲的茶具献给贾府最具名望和权威的人物,合情合理。给众人用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的盖碗,同出于景德镇官窑,但以色洁质薄、精致灵巧著名,既无怠慢贾母跟随之
(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
人,又一视同仁,符合妙玉佛家修行的静心雅意。品茶中见到的是清代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
三、体己品茶微见性格人情
《栊翠庵品茶》原文中关于“体己茶”情节的篇幅并不长,但在课文中作者却就此表达了大量的见解,其中尤以妙玉给三位好友的茶器趣话和妙玉与宝玉的关系为精彩。这里教师在课前请学生根据原文的描述和相关资料制作三个茶器——颁瓟斝、点犀盉、绿玉斗,并请表演组的同学拿着茶器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过后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妙玉分配三个茶器的用意。制作茶器的同学抓住了“斝”和“犀”的特点,分别用半个绘上花纹和字样的葫芦,和随家人去草原游玩带回的牛角杯来代替文中的茶器,虽不十分准确,但妙趣横生。斝是葫芦器,上面还有“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字样,以收藏者的显贵身份来衬托宝钗的出身富贵;而“犀”为犀牛角,实属难得,同时也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妙玉将这个茶器奉与黛玉,暗示了妙玉与黛玉的相似相通。一向过洁的妙玉因珍贵的茶器经刘姥姥用过之后便要抛弃不用,反而将自己喝茶所用的绿玉斗给予宝玉,难道她不嫌脏了吗?年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这时便会狡黠地笑,宝玉一定是妙玉喜欢的人,与喜欢的人分享同一个茶杯是一桩美事!
顺着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带领阅读黄裳先生对妙玉笑嗔宝玉吃茶吃一海、宝玉乞红梅、妙玉投贴遥祝宝玉生辰及妙玉知己邢岫烟有感而发等几段赏析,学生对作者“隐含在小儿女口角中的微妙涵义”产生更深的理解。
众所周知,黛玉和宝玉是大家公认的“情侣”,那妙玉与宝玉的人物关系又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联系到作者对原文中妙玉冷嘲黛玉不识烹茶梅雪水的点评——“难怪有人说妙玉是黛玉的影子,甚至说黛玉本是妙玉。这中间是有迹可循的”。至此,小说《红楼梦》构建人物的“比衬”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阅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虽对职校学生有较大难度,但借助黄裳先生的读书札记式赏析,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通过作者的丰厚学识带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殿堂,感受文学的浸润,发挥高职语文的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珲.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8)
[2]周岭.七品红楼之栊翠庵品茶[J].中国科技财富,2007(8)
[3]刘继尧.栊翠庵品茶的茶文化解读[J].茶叶通讯,2013(6)
【关键词】栊翠庵;品茶;读书笔记;课堂教学
课文《栊翠庵品茶》是学者黄裳读红楼梦的一则札记。《红楼梦》全书200多次写茶,最传神的有三处,一是25回的凤姐下茶,二是41回的栊翠庵品茶,三是77回的晴雯求茶。黄裳从红楼第41回的品茶章节切入,表达了自己对茶经茶道的看法,以及对《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赞美。
结合高职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1.体会《红楼梦》中品茶、品茶社会风俗以及人物性格的描写。2.结合作者对《红楼梦》第41回的赏析,通过课文了解中国的茶艺、茶道,同时透过现象看本质,于品茶的背后看出世态人生。3.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体会本文融知识、理趣、情韵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并学习写读书笔记。
面对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的读书札记,文化素养较强的学者煞是喜欢,但职校学生并不感兴趣,该如何将关于茶的读书笔记引入课堂成为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完成了生动的一课。
一、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由于文化基础课 (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不佳而选择到职业院校学习,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愚钝”学生,反之,大多数学生社交能力较强,尤其更积极主动吸收有趣、新鲜的知识,并且通过较强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化为实际应用,同时,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思维活跃。但是不喜欢文化基础课的原因首先是文化课内容偏向于理论性知识,其中一些难点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定要求,而大部分学生恰恰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此,听课难免云里雾里。其次,难点尚未解决造成学生心理感到吃力,产生挫折感,一定程度上削弱学习动机,学生会感到上课无聊、提不起兴趣。
课文《栊翠庵品茶》涉及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茶艺课程专业知识,包括茶的品种、烹茶用水、茶具欣赏等。因此,教师把授课环境放到学校设置的专业实践课堂茶艺馆,创设品茶情境,提前布置学生动手制作茶具的“作业”,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进行课文中贾母游园品茶的角色扮演,另外一组表演妙玉耳房内吃体己茶的情景,同时对人物性格进行点评,启发学生发现文本背后的人物关系。相比生硬的讲解,这种学生高度参与的方式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以自然的方式介绍课文中较为专业的知识点,打破对难点知识理解的难度。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能在自然又充满新鲜感的情境设定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文本阅读。
在接下来的课上, 教师安排制作读书笔记的写作实践,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红楼梦》中“栊翠庵品茶”一回的原文内容制作成摘抄卡片,并将作者黄裳对相应章节的理解做成由关键词组成的心得标签,共同拼成书籍模样,从读书笔记的体例上进行生动剖析,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先从还原学者的读书札记入手,初步感知、体会读书笔记的写作过程。进而通过短文的读书笔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切实学习写读书笔记,为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二、茶品观晓社会习俗
黄裳先生在札记中品评栊翠庵的一幕是“浓墨重彩如火如荼的描绘中忽然投入清幽淡远的一笔,不但增加了文情的跌宕,也协调了全篇的节奏。正如盛宴之后端上来的一碟泡菜,是可以起清口的作用的。”因品茶本就是一桩雅事,加上对茶的品种、烹茶用水、茶具选用的精到评析,越发将吃茶之妙映射到不同阶级的人物身上,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对贾母的行家论调和刘姥姥的不拘节俗有到位的揣摩。同时还别出新意地设置“茶博士”的角色,从专业角度给同学们讲解。
从茶的品种上分析老君眉味淡清香, 六安茶微苦性凉,贾母饮茶重在“品”茶味之淡雅、茶叶形状之舒展、茶寓意之长寿,而刘姥姥是朴实的庄稼人,平时都是把普通茶叶熬成浓浓的红色或褐色茶汁,嘴里有苦味,大口饮下才具提神解渴的功效,自然更喜浓烈味。
烹茶用水方面讲到旧年雨水和梅花雪水则与地理环境相关,妙玉本是苏州人,和黛玉、宝钗及宝玉用的“体己茶”茶水来自于苏州境内的玄墓山,这座山“与光福、邓尉诸山相连,多植梅花。花开时,望之若雪,有香雪梅之誉。雨水、雪水古人统称天水,在古代,因空气污染少,天水受到很多文人雅士推崇。”因此,也充分显示栊翠庵品茶是一种文人官宦茶文化或贵族茶文化。
妙玉在给入栊翠庵品茶之人选用的茶具也可窥见清代社会文化的一角。妙玉给贾母专用的成窑五彩盖盅,属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景德镇官窑,清人程哲的《蓉槎蠡说》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将如此华丽光彩、价值不菲的茶具献给贾府最具名望和权威的人物,合情合理。给众人用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的盖碗,同出于景德镇官窑,但以色洁质薄、精致灵巧著名,既无怠慢贾母跟随之
(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
人,又一视同仁,符合妙玉佛家修行的静心雅意。品茶中见到的是清代等级森严的阶级制度。
三、体己品茶微见性格人情
《栊翠庵品茶》原文中关于“体己茶”情节的篇幅并不长,但在课文中作者却就此表达了大量的见解,其中尤以妙玉给三位好友的茶器趣话和妙玉与宝玉的关系为精彩。这里教师在课前请学生根据原文的描述和相关资料制作三个茶器——颁瓟斝、点犀盉、绿玉斗,并请表演组的同学拿着茶器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过后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妙玉分配三个茶器的用意。制作茶器的同学抓住了“斝”和“犀”的特点,分别用半个绘上花纹和字样的葫芦,和随家人去草原游玩带回的牛角杯来代替文中的茶器,虽不十分准确,但妙趣横生。斝是葫芦器,上面还有“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字样,以收藏者的显贵身份来衬托宝钗的出身富贵;而“犀”为犀牛角,实属难得,同时也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妙玉将这个茶器奉与黛玉,暗示了妙玉与黛玉的相似相通。一向过洁的妙玉因珍贵的茶器经刘姥姥用过之后便要抛弃不用,反而将自己喝茶所用的绿玉斗给予宝玉,难道她不嫌脏了吗?年龄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这时便会狡黠地笑,宝玉一定是妙玉喜欢的人,与喜欢的人分享同一个茶杯是一桩美事!
顺着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带领阅读黄裳先生对妙玉笑嗔宝玉吃茶吃一海、宝玉乞红梅、妙玉投贴遥祝宝玉生辰及妙玉知己邢岫烟有感而发等几段赏析,学生对作者“隐含在小儿女口角中的微妙涵义”产生更深的理解。
众所周知,黛玉和宝玉是大家公认的“情侣”,那妙玉与宝玉的人物关系又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联系到作者对原文中妙玉冷嘲黛玉不识烹茶梅雪水的点评——“难怪有人说妙玉是黛玉的影子,甚至说黛玉本是妙玉。这中间是有迹可循的”。至此,小说《红楼梦》构建人物的“比衬”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阅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虽对职校学生有较大难度,但借助黄裳先生的读书札记式赏析,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通过作者的丰厚学识带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殿堂,感受文学的浸润,发挥高职语文的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珲.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8)
[2]周岭.七品红楼之栊翠庵品茶[J].中国科技财富,2007(8)
[3]刘继尧.栊翠庵品茶的茶文化解读[J].茶叶通讯,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