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料教学在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实践浅析了史料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老师上课讲的都能听懂,但到考试需要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时却觉得无从下手。学生经常感叹历史(课)看上去很美,(题)做起来却很难;而许多教师则感叹,为什么我讲得很多,而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呢?所有这些都暴露出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严重弊端。我们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尤其是在高考命题中突出新材料、新情景的背景下,解决师生困惑的不二法宝便是充分利用史料教学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通过史料教学提升历史学习的思维品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不容易。高中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不仅是通过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了解历史,还体现在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横和纵向比较,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利用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学生在课堂上不同思维的表述,往往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所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融于现实,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升华为品质。
在《五四运动》一课教学中,从《顾维钧回忆录》中摘取了下列资料,并且设问:材料中顾维钧是如何认识“人民外交”的,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吗?
材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五四运动中的群众行为对中国外交斗争的影响,材料提升了思考问题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把历史课堂中机械的记结论转变为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二、通过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真实性
人们常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历史学的悲哀,这句话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谎言终究会被戳穿。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选用历史材料,丰富历史细节,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发展学生观察、记忆、辩证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授、研究,从而更加真实的把握历史。
那一天,5月4日——星期天
材料一:三千学子齐聚天安门。5月4日下午1时,三千多学生齐集天安门前,按学校分组排列。游行时散发《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份白话文《宣言》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呼吁国民起来关注青岛问题。集会上展示了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前一天在衣襟上血书的“还我青岛”四个大字。
材料二:东交民巷受阻。“该学生团于午后二时三十分整队出天安门,折东进东交民巷西口,至美国使馆门首,遂被阻止。该代表等从事交涉,仍未允通行。”“ 青年学生的热血沸腾,但是摆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铁一般的冷酷事实:使馆界,不准队伍通过!气炸了肺,也是无济于事的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使馆界!什么是使馆界?是我们的耻辱!”(杨晦在《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
材料三:火烧赵家楼。下午四点半左右,队伍来到离外交部不远的赵家楼2号曹汝霖的住宅。
这是一幢两层的西式洋房,所有门窗紧闭。学生翻墙而入,打开大门,破窗入室,砸毁屋内陈设。他们没找到曹汝霖,但发现了当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痛打了章宗祥,并放火烧了曹家住宅。
在五四运动背景教学过程中,给出了以上两段材料,材料中包括了大量历史细节,方便学习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对历史的感悟。更容易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对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三、通过史料教学增进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高中学生在学习中也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临考前使劲背一背,并形象地称之为“背多分”,从而忽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忽视历史课堂,更谈不上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因此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历史课堂上是历史教学的一门艺术。
在涉及到五四运动中为什么会出现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时,用到了上面一张图片,这张图片是通过史料中记载的五四运动学生游行队伍路线绘制成立,属于二次加工的史料,它的出现让学生们饶有兴致的探讨了起五四运动中的这些花絮,使得历史课堂顿时趣味横生,学生纷纷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路线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能够使历史教學的深度、广度和趣味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在阅读丰富的史料中提升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利用史料教学来实现以上目的呢?
教师应该本着:“选材广泛、观点多元;构建问题、适度引导;鼓励创新、提升能力”的原则来选择史料、组织教学。
首先,选材广泛、观点多元。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中要改变仅仅依托教材、教参的方式,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同时,积极的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检索相应材料,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历史老师,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在备每一节课时都去阅读大量的课外史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史学材料的积累,我的做法是把平时有阅读或涉及到的课外史料的简单信息标注在教材每一课的课题后,需要用的时候,按图索骥,这样就方便了许多。
另外,史料的选取要想具有思辨性,就要把握选材角度的多元化,史料教学的一大误区就是教师选材时只注意到让材料去印证教材观点,同一个问题,大陆学者、台湾学者、海外学者的观点和角度可能大相径庭,选材时要兼收并蓄,这样才让多元的历史史料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其次,构建问题、适度引导。史料选择的好不好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第一步,但是接下来针对史料构建的问题是否精巧,才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针对历史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师在多元精选材料的同时,要把好问题设计关,问题的设计要结合课堂的教学的重难点,也要把握好难易度,做到一个问题出来让学生既要跳一跳、也要够得着。同时在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加以引导,及时指出史实和观点上的问题。
最后,鼓励创新、提升能力。史料教学的本质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思考选取历史材料可能的分析角度和可能得出的结论,对于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提出结论、观点、甚至质疑,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鼓励学生“脑洞放大”“异想天开”,不断提升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先让学生进行史料的学习。”论从史出既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新教材中大量史料的增加,高考命题中大量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史料教学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参考资料】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跃.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成刚等.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冷伟.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老师上课讲的都能听懂,但到考试需要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时却觉得无从下手。学生经常感叹历史(课)看上去很美,(题)做起来却很难;而许多教师则感叹,为什么我讲得很多,而学生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呢?所有这些都暴露出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严重弊端。我们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尤其是在高考命题中突出新材料、新情景的背景下,解决师生困惑的不二法宝便是充分利用史料教学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通过史料教学提升历史学习的思维品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不容易。高中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不仅是通过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了解历史,还体现在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横和纵向比较,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利用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学生在课堂上不同思维的表述,往往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所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融于现实,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升华为品质。
在《五四运动》一课教学中,从《顾维钧回忆录》中摘取了下列资料,并且设问:材料中顾维钧是如何认识“人民外交”的,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吗?
材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五四运动中的群众行为对中国外交斗争的影响,材料提升了思考问题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把历史课堂中机械的记结论转变为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二、通过史料教学打造历史课堂的真实性
人们常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历史学的悲哀,这句话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谎言终究会被戳穿。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选用历史材料,丰富历史细节,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发展学生观察、记忆、辩证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授、研究,从而更加真实的把握历史。
那一天,5月4日——星期天
材料一:三千学子齐聚天安门。5月4日下午1时,三千多学生齐集天安门前,按学校分组排列。游行时散发《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这份白话文《宣言》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呼吁国民起来关注青岛问题。集会上展示了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前一天在衣襟上血书的“还我青岛”四个大字。
材料二:东交民巷受阻。“该学生团于午后二时三十分整队出天安门,折东进东交民巷西口,至美国使馆门首,遂被阻止。该代表等从事交涉,仍未允通行。”“ 青年学生的热血沸腾,但是摆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铁一般的冷酷事实:使馆界,不准队伍通过!气炸了肺,也是无济于事的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使馆界!什么是使馆界?是我们的耻辱!”(杨晦在《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
材料三:火烧赵家楼。下午四点半左右,队伍来到离外交部不远的赵家楼2号曹汝霖的住宅。
这是一幢两层的西式洋房,所有门窗紧闭。学生翻墙而入,打开大门,破窗入室,砸毁屋内陈设。他们没找到曹汝霖,但发现了当时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痛打了章宗祥,并放火烧了曹家住宅。
在五四运动背景教学过程中,给出了以上两段材料,材料中包括了大量历史细节,方便学习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对历史的感悟。更容易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对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三、通过史料教学增进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高中学生在学习中也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临考前使劲背一背,并形象地称之为“背多分”,从而忽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忽视历史课堂,更谈不上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因此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历史课堂上是历史教学的一门艺术。
在涉及到五四运动中为什么会出现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时,用到了上面一张图片,这张图片是通过史料中记载的五四运动学生游行队伍路线绘制成立,属于二次加工的史料,它的出现让学生们饶有兴致的探讨了起五四运动中的这些花絮,使得历史课堂顿时趣味横生,学生纷纷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路线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能够使历史教學的深度、广度和趣味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在阅读丰富的史料中提升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利用史料教学来实现以上目的呢?
教师应该本着:“选材广泛、观点多元;构建问题、适度引导;鼓励创新、提升能力”的原则来选择史料、组织教学。
首先,选材广泛、观点多元。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中要改变仅仅依托教材、教参的方式,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同时,积极的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检索相应材料,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历史老师,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在备每一节课时都去阅读大量的课外史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史学材料的积累,我的做法是把平时有阅读或涉及到的课外史料的简单信息标注在教材每一课的课题后,需要用的时候,按图索骥,这样就方便了许多。
另外,史料的选取要想具有思辨性,就要把握选材角度的多元化,史料教学的一大误区就是教师选材时只注意到让材料去印证教材观点,同一个问题,大陆学者、台湾学者、海外学者的观点和角度可能大相径庭,选材时要兼收并蓄,这样才让多元的历史史料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其次,构建问题、适度引导。史料选择的好不好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第一步,但是接下来针对史料构建的问题是否精巧,才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针对历史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师在多元精选材料的同时,要把好问题设计关,问题的设计要结合课堂的教学的重难点,也要把握好难易度,做到一个问题出来让学生既要跳一跳、也要够得着。同时在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时点拨、加以引导,及时指出史实和观点上的问题。
最后,鼓励创新、提升能力。史料教学的本质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思考选取历史材料可能的分析角度和可能得出的结论,对于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提出结论、观点、甚至质疑,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鼓励学生“脑洞放大”“异想天开”,不断提升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先让学生进行史料的学习。”论从史出既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新教材中大量史料的增加,高考命题中大量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史料教学的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参考资料】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跃.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成刚等.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冷伟.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