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及个体差异表现最为关键的时期,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智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别。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这是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开展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我们农村中学,数学无效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大。其原因很多,但是与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长期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方法有关,老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中等生的教学上,忽视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长期下来必然形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感觉课堂没有挑战性,突出表现为学习没动力、没有成就感;而后进生“吃不了”,感觉在班级中没有自己施展的舞台,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突出表现为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作业不会做,时间一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丧失。
一、尊重个体差异,科学进行分层
“知其心,然后方能辅起失也.”分层不是随心所欲地盲目乱分,而是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智力、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极优、优秀、中等、一般四个层次的学习小组,但为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在班级上公布各层次学生的名单.笔者就根据分好的层次给学生分座位,原则上是五人一小组,每组都包含有至少一个极優生、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种编座法的好处是: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这个分层是动态的,可以根据他们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学生的层次只是从教学的某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成绩的大致定位,它只能作为教师个人的执教秘密,不能在学生中透露,以免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二、体现差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因此,分层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它也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只为某个层次的学生备课。教师要在统一的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对考点进行分层处理,A层学生要达到考纲的所有要求,要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公式和实际的解题能力,B层学生要达到大纲80%的要求,C层学生则要让他们达到50%的大纲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体现分层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分层
因为老师很难预料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所以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掌控的部分。在数学课堂上,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两头,把层次教学贯穿到数学课堂的始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1、创设好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兴趣,然后通过老师引导、启发、讲解,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有理数加法教学中,我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先通过提问带领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知识,(1)什么是数轴?(2)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通过复习提问,可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教师接着还需要研究的问题,引出本节课题。教师以课本里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法,在以一个物体左右运动的问题指导学指导学生画出数轴,并列出式子,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参与数学研究的过程,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然后教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既有深浅差别,又有联系,并能形成递进台阶的分层问题,让学生思考。
C层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哪几条?
B层学生回答的问题:能正确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
A层学生回答的问题:能正确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先由C层学生回答低层问题,其他学生补充;再由B层学生回答中层问题,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由A层学生回答高层问题,然后由教师补充或纠正。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2、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既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也是老师检验当堂课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方法,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呈阶梯型。教师在布置讲解课堂练习中,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一般都能轻松完成,这时老师要出一些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变式,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識的基础上能把自己的思维进行延伸,能力得到提高。对于B层次的学生,应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稍微难点的题目,目的是加强训练。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悉心指导他们,强化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做些基础题型。 案例: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让C层学生列式计算纸张的厚度,他们容易得到: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0.1×2×2×2×2×2=3.2毫米。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B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知道: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在投影上显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 然后提问: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A层学生能够通过思考知道,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评价分层
作业和考试分层是课堂练习分层的补充和发展,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我的做法是:对C层常表扬,不断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制评价,我会经常对他说好的一方面,也告诉他竞争对手这段时间学习很不错;而对A层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我会经常以前几届优秀的学生为例,给他们讲解别人的做法。我把学生成绩量化,四人竞赛小组每次考试成绩按第一、二、三、四名分别得10、8、6、4分。再根据学生课堂和作业情况加1-4分。(1)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2)作业完成和订正作业情况;(3)辅导5层学生情况加分。总之,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兴趣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互助,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水平。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达到提升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必须运用分层教学,要坚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达到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的目标。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分层教学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努力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我们农村中学,数学无效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大。其原因很多,但是与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长期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教学方法有关,老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中等生的教学上,忽视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长期下来必然形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感觉课堂没有挑战性,突出表现为学习没动力、没有成就感;而后进生“吃不了”,感觉在班级中没有自己施展的舞台,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突出表现为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作业不会做,时间一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丧失。
一、尊重个体差异,科学进行分层
“知其心,然后方能辅起失也.”分层不是随心所欲地盲目乱分,而是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智力、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极优、优秀、中等、一般四个层次的学习小组,但为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在班级上公布各层次学生的名单.笔者就根据分好的层次给学生分座位,原则上是五人一小组,每组都包含有至少一个极優生、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种编座法的好处是: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取.这个分层是动态的,可以根据他们的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学生的层次只是从教学的某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成绩的大致定位,它只能作为教师个人的执教秘密,不能在学生中透露,以免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二、体现差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学生是有差异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因此,分层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它也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只为某个层次的学生备课。教师要在统一的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对考点进行分层处理,A层学生要达到考纲的所有要求,要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公式和实际的解题能力,B层学生要达到大纲80%的要求,C层学生则要让他们达到50%的大纲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体现分层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分层
因为老师很难预料课堂上会发生什么,所以教学过程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掌控的部分。在数学课堂上,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两头,把层次教学贯穿到数学课堂的始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1、创设好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兴趣,然后通过老师引导、启发、讲解,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有理数加法教学中,我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先通过提问带领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知识,(1)什么是数轴?(2)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通过复习提问,可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教师接着还需要研究的问题,引出本节课题。教师以课本里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法,在以一个物体左右运动的问题指导学指导学生画出数轴,并列出式子,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参与数学研究的过程,总结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然后教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既有深浅差别,又有联系,并能形成递进台阶的分层问题,让学生思考。
C层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哪几条?
B层学生回答的问题:能正确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
A层学生回答的问题:能正确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先由C层学生回答低层问题,其他学生补充;再由B层学生回答中层问题,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由A层学生回答高层问题,然后由教师补充或纠正。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2、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既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也是老师检验当堂课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方法,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呈阶梯型。教师在布置讲解课堂练习中,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一般都能轻松完成,这时老师要出一些在原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变式,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識的基础上能把自己的思维进行延伸,能力得到提高。对于B层次的学生,应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稍微难点的题目,目的是加强训练。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悉心指导他们,强化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做些基础题型。 案例: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让C层学生列式计算纸张的厚度,他们容易得到: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0.1×2×2×2×2×2=3.2毫米。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B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知道: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在投影上显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 然后提问: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A层学生能够通过思考知道,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评价分层
作业和考试分层是课堂练习分层的补充和发展,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我的做法是:对C层常表扬,不断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制评价,我会经常对他说好的一方面,也告诉他竞争对手这段时间学习很不错;而对A层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我会经常以前几届优秀的学生为例,给他们讲解别人的做法。我把学生成绩量化,四人竞赛小组每次考试成绩按第一、二、三、四名分别得10、8、6、4分。再根据学生课堂和作业情况加1-4分。(1)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2)作业完成和订正作业情况;(3)辅导5层学生情况加分。总之,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兴趣等多方面积极因素,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互助,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水平。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达到提升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必须运用分层教学,要坚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达到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的目标。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分层教学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努力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