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崔炳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在多家音乐类组织机构担任主要职务。被评为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十大杰出成就人物之一。1985年崔炳元先生刚刚参加工作,工作热情高涨,民族意识强,亲自去往西藏采风,亲身感受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以及一些宗教活动,把他的所见所闻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比较少的西藏题材的钢琴作品《西藏素描》就诞生了。这首组曲共有三个小曲组成1、《谐——牧歌与对歌》这首小曲主要用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来表达藏族人民对待生活和劳动的乐观态度, 2、《雀——寺院的佛事》通过对藏族人民在进行祭祀或者到寺院进行佛事的时候的一个叙述,赞扬了藏族人民对宗教文化的保护以及尊重。3、《卓——村民的舞蹈》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的是藏族的村民们在迎接节日的时候,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
一、 作者个人简介
崔炳元,作曲家、音乐家。男,1958年生于辽宁,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在多家音乐类组织机构担任主要职务。被评为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十大杰出成就人物之一。大学毕业后去陕西工作,是西部人民的热情和黄河的涛声滋养了他的创作灵感。从此跟西部有了不解之缘。
崔炳元的音乐涉及比较广泛,有室内乐,钢琴,琵琶,舞蹈音乐等。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组曲《西藏素描》,舞蹈主要有《飞天》,原创歌曲《关中妞》,《秦腔吼起来》,电影音乐《月缺月圆》等。并且他还作为很多大型活动或者艺术节的音乐总编,在全国很多的音乐比赛中获得很多奖项。他的作品《大唐》是作为大雁塔的标志性音乐,并且已经在西安市大雁塔广场播放了千余次。
二、 《西藏素描》的音乐分析
1、《谐——牧歌与对歌》
这一乐曲属于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段是呈示段。在三行谱中这一段前两行属于高声部,最后一行属于低声部。乐曲由中弱开始,用琶音式的形式引出主旋律。
A段的音乐悠扬,辽阔,右手的旋律奏出了西藏高原上那广阔的土地,和牧民悠扬的歌声。表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象。左手由六连音、五连音以及三连音奏出了低沉的声音,仿佛牧民的歌声在诉说着草原上发生的一切。
B段是对比段。跟A段有很大的对比,节奏上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旋律时而在右手,时而在左手,音乐风格从抒情、悠扬的性格变成活泼、热闹,好像牧民们在唱歌跳舞一样。更有节奏感和动力性。
A1段为再现段。三行记谱,在D商调式上进行,旋律从欢快的歌声和舞声中回归到平静。用琶音的形式将旋律引出,天色朦胧仿佛一天就要结束了。作曲家用四分音符的三连音将音乐放慢到结束,让主题的再现推迟出来,给人一种自然的期待感和幻想感。在包含着藏族特色曲调的减五度的色彩和声中,乐曲最终缓缓结束,使人们渐渐回归到平淡如水的思绪中。
2、《雀——寺院的佛事》
这一乐曲也是一首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段是从容的,较慢的。这一段主要是在引入整个乐曲演奏的主题,由一个引子和两个乐句组成。同样由三行谱记谱,由弱开始,分解和弦弹出旋律。让人进入平静,严肃,虔诚的藏佛教音乐中。在这其中持续不断的是最低声部大字一组的C,就像是寺院中的吹奏乐器所发出的曲调,遥远而厚实。如谱:
B段是加入新的素材的对比段。由于加入了新的素材,增加了对比,所以这一段与前者有很多不同与差异。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重变化的“单三部形式”特点的完整结构。左右手用了很多的大二度,来描写喇嘛的形象,增添了很多寺庙色彩,新主题的出现,双手有规律的节奏好似喇嘛们席地而坐念诵佛经,高高低低的诵经声,仿佛讲述着一段神秘而古老的故事。这段乐曲从音高,力度,节奏,速度等几个方面都跟喇嘛们诵经的速度相一致。诵经的人们个个专心致志、心态虔诚,口中默念有词,好似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离他们而去,留下的只有安详,和超俗的灵魂。
A1段再现段。由8个小节构成,和之前的相似,采用的是三行谱记谱。从速度,音乐素材等几方面上都回归了。最后连接到尾声,缓缓的远去。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的得到洗礼和净化。
3、 《卓——村民的舞蹈》
这首乐曲是一首带有尾声的单三部曲式
走出肃穆的寺院里,又进入到了充滿欢乐的藏族村落。这一曲式在呈现上显得更加生动,能够快速地调动起听众的情绪,给人们带来一场听觉上的绝佳呈现。
A段总共有72个小节,快板。分为五个大乐句。第一乐句,是一个人在跳舞,给大家统一速度。在第一乐句结束以后随即进入第二乐句,在这一句中素材与前者完全相同,演奏者只需注意节奏上的把握与变换。进入第三乐句以后,内容主题仍然与前面两部分相同,但这一部分的律动感要求更加强烈。第四乐句中力度记号变化非常大,音色上有很大的对比和反差,加上节奏和拍点的变化,使音乐情绪推向高潮。第五乐句是本段中的结尾部分,随后即将进入下一段,所以第五乐句在承上启下的效果上显得非常重要。
B段是对比段,跟A段做了很大的对比,加入了一些藏族民间的音乐元素,在第(74——79小节)还是用了主题素材只是加了一些左手的节奏点。在(80——89小节)加入新的材料,非常优美的奏出旋律,甜美,动听。第118小节处(如:谱2.5)单旋律的线条被加宽到了八度,再加上左右八度的齐奏,力度的加强使音乐推向了高潮。
A1段为再现段,总共14个小节,而且从速度和音乐素材上全部回归。右手再现的全部是第一主题素材,最后一个大大的很激动的结尾由一个纯五度的刮奏使音乐推向了高潮。整个乐曲充满了欢乐,构建了藏族人民最简单又最珍贵的幸福,他们舞出了对信仰的虔诚和执着,舞出来他们对待生活的乐观与积极。
三、 音乐内涵的把握
1 、《谐——牧歌与对歌》
《谐——牧歌与对歌》主要用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来表达藏族人民对待生活和劳动的乐观态度,以及淳朴,可爱的性格。这一乐曲的演奏有着严格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必须要对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演奏过程才会显得更有吸引力。用不同音型和专业的效果描写了藏族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色和藏族民歌的特点。第一主题:“牧歌”主要表达的是牧民们在劳动时大家为了营造一种欢乐的氛围而进行的一种表演方式,一个领唱,另一个人配合唱和音,音乐的线条感出来。第二主题“对歌”由快板开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好似一男一女各自演奏一种乐器在对唱,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乐曲从中音区的琶音开始,旋律运用了倒影的展开手法,运用了前缀装饰音,把主题在不同音区上奏出来。左手伴奏部分用了收紧,又重复,再放宽的手法。进行整体乐曲对比和呈现的主要是完整的单三部曲式。左手一个大二度加上右手后半拍的八分音符将旋律出现前的景象烘托的活灵活现。对比段用了新素材的加
入,模进等手法将旋律演绎的惟妙惟肖。四个相同主题材料的乐句组成了再现段,第一乐句在A商调式上进行,有两个小乐汇;这里要求演奏者把握好节奏,即第二乐句在A商调式上,三四乐句F羽调式上进行。
2、 《雀——寺院的佛事》
作曲家通过对藏族人民在进行祭祀或者到寺院进行佛事的时候的一个叙述,赞扬了藏族人民对宗教文化的保护以及尊重。引子是由6个乐汇构成,C羽调式。第一部分是柔板,音乐缓缓开始,仿佛天刚刚亮,人们在为祭祀的事情做准备,三连音是在模仿“雀”的叫声,中间二和弦的加入,使得音乐有了一些热闹的感觉。C和不协和的装饰音的弹奏描写了寺院撞钟的情景,形象的表达了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第二部分,是祭祀开始了,藏民们认真的念诵着经文,祈祷神灵,祷告自己的愿望期待得到神灵的保佑。这种具有变幻和跳跃的节奏,融合了藏族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仿佛在念诵经文一般。时而激动,时而平静。第三部分只有六个小节,作曲家用长时值的低音来描写寺庙的钟,用分解和弦来描绘钟声,把寺庙里的一砖一瓦写的是活灵活现。尾声再现了引子,寺院进入了傍晚,僧侣们做完了一天的事情,准备休息,下行的模进像是僧侣们匆忙洗漱的脚步声,最后寺院慢慢安静下来,僧侣们进入梦乡。
3 、《卓——村民的舞蹈》
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的是藏族的村民们在迎接节日的时候,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开头就是节奏性很强的独舞,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不断出现。呈示部像是一个小丑和一个姑娘滑稽幽默的表演,展开部是一个大的对比段,有两个材料,第一材料,优美,舒緩,具有典型的藏族民歌腔调。好似人们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第二材料,旋律在左手加上右手的伴奏仿佛歌唱者停下来舞蹈进行间奏表演,最后回到第一材料。接下来是一个大的尾声,好像所有演员都上场了,场面极其热闹,音乐在激动而紧张的气氛中速度逐渐加快,以炫技型的刮奏结束全曲。
三首曲子组成了这部作品,它们之间有独立的部分又有互相联系的部分,总体完成了完整的乐思。第一首乐曲《谐——牧歌与对歌》主要用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来表达藏族人民对待生活和劳动的乐观态度,以及淳朴,可爱的性格。第二首乐曲《雀——寺院的佛事》作曲家通过对藏族人民在进行祭祀或者到寺院进行佛事的时候的一个叙述,赞扬了藏族人民对宗教文化的保护以及尊重。第三首乐曲《卓——村民的舞蹈》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的是藏族的村民们在迎接节日的时候,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
参考文献:
[1] 格曲.西藏民間音乐一一谐青【J】中国音乐,1992,(3)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4]格曲.西藏宗教音乐论述【J】.民族艺术 1996,(1).
[5]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2016年度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KR002Y。
一、 作者个人简介
崔炳元,作曲家、音乐家。男,1958年生于辽宁,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在多家音乐类组织机构担任主要职务。被评为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十大杰出成就人物之一。大学毕业后去陕西工作,是西部人民的热情和黄河的涛声滋养了他的创作灵感。从此跟西部有了不解之缘。
崔炳元的音乐涉及比较广泛,有室内乐,钢琴,琵琶,舞蹈音乐等。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组曲《西藏素描》,舞蹈主要有《飞天》,原创歌曲《关中妞》,《秦腔吼起来》,电影音乐《月缺月圆》等。并且他还作为很多大型活动或者艺术节的音乐总编,在全国很多的音乐比赛中获得很多奖项。他的作品《大唐》是作为大雁塔的标志性音乐,并且已经在西安市大雁塔广场播放了千余次。
二、 《西藏素描》的音乐分析
1、《谐——牧歌与对歌》
这一乐曲属于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段是呈示段。在三行谱中这一段前两行属于高声部,最后一行属于低声部。乐曲由中弱开始,用琶音式的形式引出主旋律。
A段的音乐悠扬,辽阔,右手的旋律奏出了西藏高原上那广阔的土地,和牧民悠扬的歌声。表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象。左手由六连音、五连音以及三连音奏出了低沉的声音,仿佛牧民的歌声在诉说着草原上发生的一切。
B段是对比段。跟A段有很大的对比,节奏上有了比较大的变化,旋律时而在右手,时而在左手,音乐风格从抒情、悠扬的性格变成活泼、热闹,好像牧民们在唱歌跳舞一样。更有节奏感和动力性。
A1段为再现段。三行记谱,在D商调式上进行,旋律从欢快的歌声和舞声中回归到平静。用琶音的形式将旋律引出,天色朦胧仿佛一天就要结束了。作曲家用四分音符的三连音将音乐放慢到结束,让主题的再现推迟出来,给人一种自然的期待感和幻想感。在包含着藏族特色曲调的减五度的色彩和声中,乐曲最终缓缓结束,使人们渐渐回归到平淡如水的思绪中。
2、《雀——寺院的佛事》
这一乐曲也是一首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段是从容的,较慢的。这一段主要是在引入整个乐曲演奏的主题,由一个引子和两个乐句组成。同样由三行谱记谱,由弱开始,分解和弦弹出旋律。让人进入平静,严肃,虔诚的藏佛教音乐中。在这其中持续不断的是最低声部大字一组的C,就像是寺院中的吹奏乐器所发出的曲调,遥远而厚实。如谱:
B段是加入新的素材的对比段。由于加入了新的素材,增加了对比,所以这一段与前者有很多不同与差异。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重变化的“单三部形式”特点的完整结构。左右手用了很多的大二度,来描写喇嘛的形象,增添了很多寺庙色彩,新主题的出现,双手有规律的节奏好似喇嘛们席地而坐念诵佛经,高高低低的诵经声,仿佛讲述着一段神秘而古老的故事。这段乐曲从音高,力度,节奏,速度等几个方面都跟喇嘛们诵经的速度相一致。诵经的人们个个专心致志、心态虔诚,口中默念有词,好似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离他们而去,留下的只有安详,和超俗的灵魂。
A1段再现段。由8个小节构成,和之前的相似,采用的是三行谱记谱。从速度,音乐素材等几方面上都回归了。最后连接到尾声,缓缓的远去。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的得到洗礼和净化。
3、 《卓——村民的舞蹈》
这首乐曲是一首带有尾声的单三部曲式
走出肃穆的寺院里,又进入到了充滿欢乐的藏族村落。这一曲式在呈现上显得更加生动,能够快速地调动起听众的情绪,给人们带来一场听觉上的绝佳呈现。
A段总共有72个小节,快板。分为五个大乐句。第一乐句,是一个人在跳舞,给大家统一速度。在第一乐句结束以后随即进入第二乐句,在这一句中素材与前者完全相同,演奏者只需注意节奏上的把握与变换。进入第三乐句以后,内容主题仍然与前面两部分相同,但这一部分的律动感要求更加强烈。第四乐句中力度记号变化非常大,音色上有很大的对比和反差,加上节奏和拍点的变化,使音乐情绪推向高潮。第五乐句是本段中的结尾部分,随后即将进入下一段,所以第五乐句在承上启下的效果上显得非常重要。
B段是对比段,跟A段做了很大的对比,加入了一些藏族民间的音乐元素,在第(74——79小节)还是用了主题素材只是加了一些左手的节奏点。在(80——89小节)加入新的材料,非常优美的奏出旋律,甜美,动听。第118小节处(如:谱2.5)单旋律的线条被加宽到了八度,再加上左右八度的齐奏,力度的加强使音乐推向了高潮。
A1段为再现段,总共14个小节,而且从速度和音乐素材上全部回归。右手再现的全部是第一主题素材,最后一个大大的很激动的结尾由一个纯五度的刮奏使音乐推向了高潮。整个乐曲充满了欢乐,构建了藏族人民最简单又最珍贵的幸福,他们舞出了对信仰的虔诚和执着,舞出来他们对待生活的乐观与积极。
三、 音乐内涵的把握
1 、《谐——牧歌与对歌》
《谐——牧歌与对歌》主要用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来表达藏族人民对待生活和劳动的乐观态度,以及淳朴,可爱的性格。这一乐曲的演奏有着严格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必须要对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演奏过程才会显得更有吸引力。用不同音型和专业的效果描写了藏族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色和藏族民歌的特点。第一主题:“牧歌”主要表达的是牧民们在劳动时大家为了营造一种欢乐的氛围而进行的一种表演方式,一个领唱,另一个人配合唱和音,音乐的线条感出来。第二主题“对歌”由快板开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好似一男一女各自演奏一种乐器在对唱,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乐曲从中音区的琶音开始,旋律运用了倒影的展开手法,运用了前缀装饰音,把主题在不同音区上奏出来。左手伴奏部分用了收紧,又重复,再放宽的手法。进行整体乐曲对比和呈现的主要是完整的单三部曲式。左手一个大二度加上右手后半拍的八分音符将旋律出现前的景象烘托的活灵活现。对比段用了新素材的加
入,模进等手法将旋律演绎的惟妙惟肖。四个相同主题材料的乐句组成了再现段,第一乐句在A商调式上进行,有两个小乐汇;这里要求演奏者把握好节奏,即第二乐句在A商调式上,三四乐句F羽调式上进行。
2、 《雀——寺院的佛事》
作曲家通过对藏族人民在进行祭祀或者到寺院进行佛事的时候的一个叙述,赞扬了藏族人民对宗教文化的保护以及尊重。引子是由6个乐汇构成,C羽调式。第一部分是柔板,音乐缓缓开始,仿佛天刚刚亮,人们在为祭祀的事情做准备,三连音是在模仿“雀”的叫声,中间二和弦的加入,使得音乐有了一些热闹的感觉。C和不协和的装饰音的弹奏描写了寺院撞钟的情景,形象的表达了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第二部分,是祭祀开始了,藏民们认真的念诵着经文,祈祷神灵,祷告自己的愿望期待得到神灵的保佑。这种具有变幻和跳跃的节奏,融合了藏族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仿佛在念诵经文一般。时而激动,时而平静。第三部分只有六个小节,作曲家用长时值的低音来描写寺庙的钟,用分解和弦来描绘钟声,把寺庙里的一砖一瓦写的是活灵活现。尾声再现了引子,寺院进入了傍晚,僧侣们做完了一天的事情,准备休息,下行的模进像是僧侣们匆忙洗漱的脚步声,最后寺院慢慢安静下来,僧侣们进入梦乡。
3 、《卓——村民的舞蹈》
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的是藏族的村民们在迎接节日的时候,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开头就是节奏性很强的独舞,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不断出现。呈示部像是一个小丑和一个姑娘滑稽幽默的表演,展开部是一个大的对比段,有两个材料,第一材料,优美,舒緩,具有典型的藏族民歌腔调。好似人们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第二材料,旋律在左手加上右手的伴奏仿佛歌唱者停下来舞蹈进行间奏表演,最后回到第一材料。接下来是一个大的尾声,好像所有演员都上场了,场面极其热闹,音乐在激动而紧张的气氛中速度逐渐加快,以炫技型的刮奏结束全曲。
三首曲子组成了这部作品,它们之间有独立的部分又有互相联系的部分,总体完成了完整的乐思。第一首乐曲《谐——牧歌与对歌》主要用这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来表达藏族人民对待生活和劳动的乐观态度,以及淳朴,可爱的性格。第二首乐曲《雀——寺院的佛事》作曲家通过对藏族人民在进行祭祀或者到寺院进行佛事的时候的一个叙述,赞扬了藏族人民对宗教文化的保护以及尊重。第三首乐曲《卓——村民的舞蹈》这首曲子主要描写的是藏族的村民们在迎接节日的时候,载歌载舞的喜悦心情。
参考文献:
[1] 格曲.西藏民間音乐一一谐青【J】中国音乐,1992,(3)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3]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4]格曲.西藏宗教音乐论述【J】.民族艺术 1996,(1).
[5]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2016年度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KR00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