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80年代的中国艺术是一个强调“观念更新”的时代,是新一代的艺术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时代。80年代的云南美术更是一个强调“生命意识”的时代,主流艺术家在反对形式主义,强调人的意义、行动意识、大自然生命和自然意识的前提下,发挥着对艺术变革和“重建”的热情,而在这份热情笼罩之下的曾晓峰,却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激情和对宗教文化的认知远离主流,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坚守着自己的绘画方式。
【关键词】:曾晓峰;民族文化;特立独行
黑红相映的色彩组合构成了《古滇人·征战》的主要画面,这是曾晓峰1985年创作的套色木刻作品,描绘了古滇人混乱而有序的战争场面。梳着高耸发髻,目光呆滞的两组古滇人,在明月高挂的夜晚,身着盔甲,手拿盾牌,高举长矛,赤脚作战。在饱满紧凑而有层次的构图下,战况愈显激烈。画面右侧的古滇战士形成了画面的主要线索,在身披三角纹饰战袍,骑着战马的军队领袖的带领下,古滇战士手持长矛,迈着坚定的步伐,不断向左侧的敌方行进,锋利的长矛似乎预示着战争的胜利。顺着长矛的指向,把目光转移到了画面左侧,身着盔甲,举着短小匕首,手持盾牌的古滇将士身上,虽然在武器上稍显劣势,但在画者紧凑的人物安排上,气势丝毫不减。就是在这样一个左右相持气势雄伟的战争场景中,似乎出现了与战争场景不相符合的面部表情,三十八位拥有相同面貌、相同发饰、相同衣着的古滇将士,竟有三十六位古滇战士呈现出相同的呆滞表情,就是在这样一群目光呆滞的将士之间,画面中心最前排的将士腰间,别着的一个咬牙切齿,凶狠模样的面具(亦或是人头),倒像是古滇战士的真实写照,也表现出了古滇将士的勇猛和刚烈。
对勇猛的古滇将士和神秘古滇文化的描绘,是曾晓峰早期的艺术研究。早在1980年,曾晓峰便开始了民间艺术的研究,其中包括临摹壁画、田野调查、收集民间艺术、写研究文章等等。他的版画《古滇人·征战》就直接表现了古滇文化对他的启示和感染,作品内容也在诉说着古滇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曾晓峰说那时的他在建立一种中国情结,一种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情结。
曾晓峰作为一个25岁才开始画画的“长者”, 在长达六、七年的民间艺术研究中,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他早期创作的基调。曾晓峰早期对于黑陶的好奇,使得对黑色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对于巫术的研究,使得画面透露出神秘的气息;对于民间艺术手法的研究,使得重复叠加的表现手法在画面中不断被使用。这种民族文化基调下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古滇人·征战》中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紅黑相间的主色调,透露出古滇文化的神秘气息;紧凑而有层次的人物构成,无论在服饰、发髻、兵器、配饰等等艺术表现方式上,无不呈现出重复叠加的民间艺术手法。可见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对曾晓峰的艺术影响至深,这种影响涉及到灵魂深处,是一种发自深沉的灵魂和民族之根的状态,曾晓峰自己也曾说过,“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根”。
这种民族之根的状态发生在八十年代早期,这似乎与当时的中国艺术主流没有太大的关联,轰轰烈烈的“’85美术思潮”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过多的表现,蔡霖曾评价曾晓峰说,“画家的创作主题似乎从一开始就与其他的画家不同,他的绘画语言一開始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表达,而是个人情绪和感悟的表达。”蔡霖还说“在早期,曾晓峰执著于展现他个人内心世界的乌托邦,高山、农妇、古代滇人等等,就显示出了他内心深处与流行格格不入的乌托邦式的特立独行的心态。这种心态与他早期从事民间艺术工作是分不开的,经过了这一时期,他把对美好事物的直接阐释,转变为更梦幻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抒写,以更温柔的方式、更个人化的绘画语言来批判世界。”《古滇人·征战》虽然展示的是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但无疑是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这种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也无疑是曾晓峰民族文化基调下的情感表达。
80年代的中国艺术是一个强调“观念更新”的时代,是新一代的艺术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时代。80年代的云南美术更是一个强调“生命意识”的时代,主流艺术家在反对形式主义,强调人的意义、行动意识、大自然生命和自然意识的前提下,发挥着对艺术变革和“重建”的热情,而在这份热情笼罩之下的曾晓峰,却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激情和对宗教文化的认知远离主流,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坚守着自己的绘画方式,正是这份对民族文化的坚持,对艺术创作的坚持,对艺术追求的坚持,才使得曾晓峰的艺术创作之路在主流的边缘保持着特立独行。
作者简介:朱慧敏(1992—),女,汉,籍贯:山东,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关键词】:曾晓峰;民族文化;特立独行
黑红相映的色彩组合构成了《古滇人·征战》的主要画面,这是曾晓峰1985年创作的套色木刻作品,描绘了古滇人混乱而有序的战争场面。梳着高耸发髻,目光呆滞的两组古滇人,在明月高挂的夜晚,身着盔甲,手拿盾牌,高举长矛,赤脚作战。在饱满紧凑而有层次的构图下,战况愈显激烈。画面右侧的古滇战士形成了画面的主要线索,在身披三角纹饰战袍,骑着战马的军队领袖的带领下,古滇战士手持长矛,迈着坚定的步伐,不断向左侧的敌方行进,锋利的长矛似乎预示着战争的胜利。顺着长矛的指向,把目光转移到了画面左侧,身着盔甲,举着短小匕首,手持盾牌的古滇将士身上,虽然在武器上稍显劣势,但在画者紧凑的人物安排上,气势丝毫不减。就是在这样一个左右相持气势雄伟的战争场景中,似乎出现了与战争场景不相符合的面部表情,三十八位拥有相同面貌、相同发饰、相同衣着的古滇将士,竟有三十六位古滇战士呈现出相同的呆滞表情,就是在这样一群目光呆滞的将士之间,画面中心最前排的将士腰间,别着的一个咬牙切齿,凶狠模样的面具(亦或是人头),倒像是古滇战士的真实写照,也表现出了古滇将士的勇猛和刚烈。
对勇猛的古滇将士和神秘古滇文化的描绘,是曾晓峰早期的艺术研究。早在1980年,曾晓峰便开始了民间艺术的研究,其中包括临摹壁画、田野调查、收集民间艺术、写研究文章等等。他的版画《古滇人·征战》就直接表现了古滇文化对他的启示和感染,作品内容也在诉说着古滇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曾晓峰说那时的他在建立一种中国情结,一种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情结。
曾晓峰作为一个25岁才开始画画的“长者”, 在长达六、七年的民间艺术研究中,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他早期创作的基调。曾晓峰早期对于黑陶的好奇,使得对黑色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对于巫术的研究,使得画面透露出神秘的气息;对于民间艺术手法的研究,使得重复叠加的表现手法在画面中不断被使用。这种民族文化基调下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古滇人·征战》中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紅黑相间的主色调,透露出古滇文化的神秘气息;紧凑而有层次的人物构成,无论在服饰、发髻、兵器、配饰等等艺术表现方式上,无不呈现出重复叠加的民间艺术手法。可见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对曾晓峰的艺术影响至深,这种影响涉及到灵魂深处,是一种发自深沉的灵魂和民族之根的状态,曾晓峰自己也曾说过,“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根”。
这种民族之根的状态发生在八十年代早期,这似乎与当时的中国艺术主流没有太大的关联,轰轰烈烈的“’85美术思潮”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过多的表现,蔡霖曾评价曾晓峰说,“画家的创作主题似乎从一开始就与其他的画家不同,他的绘画语言一開始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表达,而是个人情绪和感悟的表达。”蔡霖还说“在早期,曾晓峰执著于展现他个人内心世界的乌托邦,高山、农妇、古代滇人等等,就显示出了他内心深处与流行格格不入的乌托邦式的特立独行的心态。这种心态与他早期从事民间艺术工作是分不开的,经过了这一时期,他把对美好事物的直接阐释,转变为更梦幻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抒写,以更温柔的方式、更个人化的绘画语言来批判世界。”《古滇人·征战》虽然展示的是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但无疑是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这种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也无疑是曾晓峰民族文化基调下的情感表达。
80年代的中国艺术是一个强调“观念更新”的时代,是新一代的艺术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时代。80年代的云南美术更是一个强调“生命意识”的时代,主流艺术家在反对形式主义,强调人的意义、行动意识、大自然生命和自然意识的前提下,发挥着对艺术变革和“重建”的热情,而在这份热情笼罩之下的曾晓峰,却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激情和对宗教文化的认知远离主流,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坚守着自己的绘画方式,正是这份对民族文化的坚持,对艺术创作的坚持,对艺术追求的坚持,才使得曾晓峰的艺术创作之路在主流的边缘保持着特立独行。
作者简介:朱慧敏(1992—),女,汉,籍贯:山东,学历: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