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愈发严重。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时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即是社会大家庭的关爱,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
【关键词】实践教育活动;心理偏差;实践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有着重大的责任。面对如今各种社会现象,孩子的压力,教育方向。家长要求都对孩子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经过大量数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有轻度的心理偏差。所谓中小学生的心理偏差,是指孩子的心理、行为偏离正常的倾向,比如,爱发脾气,行为古怪,注意力障碍等。孩子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解决办法也呈现多样化,在此主要论述实践教育活动在心理偏差中的表现及作用。
一、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理解及渊源
实践教育秉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对现今的教学,有积极作用。实践教育将通过持续的教学研究,为孩子提供完善的辅导平台服务,将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与分数的共同飞跃,使高能成为收获而不是口号。
实践教育学是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对中国教师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中的若干主要问题的思考,建构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六大特色:情感先行、攻心为术、追求效率、追因溯源、操作指南、经验培育。
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实践教育活动是融合了理论学习与实用培训相结合的一系列活动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产生于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体现了美国精神的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杜威是其倡导者和最主要的代表。杜威主张把教育同人类的实际事务联系起来。杜威力图把实用主义哲学应用于教育理论,为美国学校教育的改造设计一张蓝图。
二、心理偏差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其中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问题学生中42%是人际交往出了问题。第二类是厌学。因为学习压力太大,造成学习障碍,有0.4%的学生甚至会因为极度厌学而产生学校恐惧症。第三类是不能准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第四类是对生活问题和就业问题感到烦恼。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家长承担的责任比教师多。家长参与关注孩子的心理,可以减少75%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家长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三方面:一是只强调学习,忽视其他教育;二是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容易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除了家长的原因,“独生”也是造成孩子心理偏差的原因之一。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精神、情感脆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几乎成为独生子女们的通病。
中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中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中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特别是初中学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需要教师特别加以关注。到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
三、如何以实践教育趋避中小学生心理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也伴随了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这就要通过各种路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渠道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隐性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
另外,父母的素质、亲子关系、教养态度以及父母的性格等都能对孩子心理发育产生影响,如,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离异,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孩子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反过来,过分的溺爱容易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家长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抚育孩子。首先,家长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虽然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正是在吃,喝,玩,睡这些小事的背后隐藏着心理问题。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家长要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应该多学些科学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了解不同时期孩子发育的特点,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调整教育方式。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有家长参与的实践体验,克服胆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的心理行为,促进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珍惜中小学时代,从身心各方面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班主任的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正确的引导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1]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孙义农,姚立新.《初中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关键词】实践教育活动;心理偏差;实践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有着重大的责任。面对如今各种社会现象,孩子的压力,教育方向。家长要求都对孩子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经过大量数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有轻度的心理偏差。所谓中小学生的心理偏差,是指孩子的心理、行为偏离正常的倾向,比如,爱发脾气,行为古怪,注意力障碍等。孩子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解决办法也呈现多样化,在此主要论述实践教育活动在心理偏差中的表现及作用。
一、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理解及渊源
实践教育秉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对现今的教学,有积极作用。实践教育将通过持续的教学研究,为孩子提供完善的辅导平台服务,将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与分数的共同飞跃,使高能成为收获而不是口号。
实践教育学是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对中国教师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中的若干主要问题的思考,建构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六大特色:情感先行、攻心为术、追求效率、追因溯源、操作指南、经验培育。
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实践教育活动是融合了理论学习与实用培训相结合的一系列活动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产生于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体现了美国精神的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杜威是其倡导者和最主要的代表。杜威主张把教育同人类的实际事务联系起来。杜威力图把实用主义哲学应用于教育理论,为美国学校教育的改造设计一张蓝图。
二、心理偏差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其中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问题学生中42%是人际交往出了问题。第二类是厌学。因为学习压力太大,造成学习障碍,有0.4%的学生甚至会因为极度厌学而产生学校恐惧症。第三类是不能准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第四类是对生活问题和就业问题感到烦恼。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家长承担的责任比教师多。家长参与关注孩子的心理,可以减少75%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家长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三方面:一是只强调学习,忽视其他教育;二是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容易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除了家长的原因,“独生”也是造成孩子心理偏差的原因之一。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精神、情感脆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几乎成为独生子女们的通病。
中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中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中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特别是初中学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十分明显,可塑性大而不稳定,需要教师特别加以关注。到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熟、稳定,逐渐跨入成人行列
三、如何以实践教育趋避中小学生心理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也伴随了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这就要通过各种路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渠道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隐性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
另外,父母的素质、亲子关系、教养态度以及父母的性格等都能对孩子心理发育产生影响,如,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离异,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孩子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反过来,过分的溺爱容易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家长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抚育孩子。首先,家长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虽然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正是在吃,喝,玩,睡这些小事的背后隐藏着心理问题。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偏离时,家长要从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中寻找根源,应该多学些科学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了解不同时期孩子发育的特点,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调整教育方式。此外,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有家长参与的实践体验,克服胆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的心理行为,促进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珍惜中小学时代,从身心各方面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班主任的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正确的引导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1]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孙义农,姚立新.《初中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