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指导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让教师和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在课程改革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一堂好的语文课绝不是完美无缺的课,但肯定是极富个性的课,是充满思索和智慧的课,因为语文就是充满个性的。语文课改除了注重语文基础,还将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语文,体现一种大语文的观点。新课程强调了实践性,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与教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教师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我从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阅读是最能体现个性语文魅力的,个性化的阅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会不断带给我们以惊喜,它是阅读个体和作家和作品中的形象倾心交流的过程。我无数次走进语文的课堂,却不断感受到语文个性的丧失,它似乎被戴上了公式的枷锁,走进了程序的牢笼,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少了。当我们津津乐道起屈原的爱国、陶渊明的富贵不能淫、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漂泊;当我们侃侃而谈老舍的《林海》,巴金的《鸟的天堂》,叶圣陶的性格古怪的《猫》,学生无不为之兴奋,可他们却没有时间走近唐诗、宋词,走近名人名著,渐渐地阅读变成了形式,变成了任务。阅读的感悟、体会、思考也被为了应试而练就的经验所替代,长此以往,阅读的个性尽失,优美的文章、深刻的文章也被肢解成了只言片语,还谈什么作品的魅力呢?还谈什么阅读的能力呢? 只有自觉地跳出书来去审视这部作品,对那种自然的人、事、物,提出种种见解,老舍为什么单单喜欢猫呢?海上日出真的如此美丽,如此等等的一堂堂课都有个性在闪光,智慧在碰撞。
语文思维的培养、阅读智慧的提升固然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但绝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和熏陶,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语文课堂的风格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阅读和思考的语文老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堂死板而缺乏个性的语文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一旦只善于讲题目、分析解题技巧而不能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作品、走进广阔的语文天空,那么他教学的源头活水便会枯竭。
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不是学者,但必须学有所专,必须有个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堂独特的课,否则,教者平庸,课堂呆板,学生无趣。人们总是对那些个性鲜明的课堂记忆犹新。阅读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坚持阅读可以提升智慧。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而言,真正的阅读也远比单纯的掌握所谓的阅读技巧重要,离开了阅读谈技巧是舍本逐末,离开了阅读谈能力是空谈。一句话,离开了智慧、离开了语文的素养、离开了语文的思维,任何技巧都是苍白无力的。很难想象,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会做不了考试语文阅读题。
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讲的作文课《公交车上的故事》,他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至今难忘,在他的感染下,最不善言辞的学生都读得那么投入,只至写出了优秀的文章。我也曾听过贾志敏老师讲的《惊弓之鸟》,贾老师是教育界名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和学生一起在经受古典文学的洗礼,他的课堂的开放和民主打动了所有的人。
二、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程改革后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每讲解一篇课文时,老师都应提前准备大量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首先在备课上要求老师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来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改变过去那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同时要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作品,形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在阅读中还可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语文的同时有时一种情感的培养。
新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佣,皇家园林颐和园,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认识中国的世界遗产,在引导学生课下搜集图片的同时,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形象逼真的有关中国世界遗产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如北京故宫,孔府、孔庙、孔林,西藏不达拉宫,泰山风景,乐山大佛……看着学生张张花一般的笑脸,我在心底也笑了,这样的课堂谁不记忆犹新呢?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如引导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兴奋得多。比如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1、老舍其人其事 2、济南的名泉3、济南的大明湖 4、济南的千佛山 5、写一篇济南的导游词 6、老舍的作品简介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4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出一位发言人。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的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跑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的问家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对此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使我看到了学生的风采。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关于作家生平介绍;有介绍济南的美丽画册:秀丽的千佛山、澄净的大明湖、千姿百态的泉水,让没去过济南的同学们叹为观止;有的假设自己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而写的导游词;有对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的详细介绍。 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他们或为济南的美景惊叹,或为老舍的求学精神感动。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过后许多学生向我谈起当天的感受。他们说,那节语文课生动有趣,他们大显身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真希望以后多上这样的课。 学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强了信心,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
三、注重基础多感受生活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除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多感受生活,不断扩展知识面,培养综合的语文能力,形成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个性和风格。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初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提高语文素养。学生们在学习时应正确认识语文,学习语文是为了能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去应付考试。
学习语文就要学会写作,然而写作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这样才能激发写作欲望。日常学习不要仅仅局限与课堂,要学会从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个体,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相信学生,给他适当的思维空间,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也许你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课堂面貌:学生活跃了,不用再逼着学生去学了;学生记得深刻了,不用再恨铁不成钢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多了,不再沉闷不振了……我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学习《卡罗纳》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文章讲了谁的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学后在班上交流:老师、同学、我以及我的妈妈都非常关心卡罗纳,从中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学生又从生活小事中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老师亲切的鼓励,妈妈的唠叨,这都是爱。从课堂到课外,从课文到生活,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课文知识,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几乎没用老师说一句,学生就 “争”着学习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的乐园。
新课堂当教师不再剥夺学生“学”的权利,让学生充满自信,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到“学”的转变,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当实现的教育,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给学生一些时间,他会让时间产生时间。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善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讨,你可能会发现,学生本来一节课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他们似乎变得聪明了。
课堂需要热烈,需要激情澎湃,也需要冷静与睿智的思索。课堂上难免有被教师忽略的角落,但他们同样是一些安静的思维跟进者,他们用另一种形式实现着教师的设想。从考试的情况来看,上课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少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课堂的动静取舍,应视学生、内容、条件的差异而定。张弛有度,开阖相宜,将营造出适合学生迅速成长的优良环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首美丽的诗,一篇优美的文章,一部精彩的电影。
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阅读是最能体现个性语文魅力的,个性化的阅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会不断带给我们以惊喜,它是阅读个体和作家和作品中的形象倾心交流的过程。我无数次走进语文的课堂,却不断感受到语文个性的丧失,它似乎被戴上了公式的枷锁,走进了程序的牢笼,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少了。当我们津津乐道起屈原的爱国、陶渊明的富贵不能淫、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漂泊;当我们侃侃而谈老舍的《林海》,巴金的《鸟的天堂》,叶圣陶的性格古怪的《猫》,学生无不为之兴奋,可他们却没有时间走近唐诗、宋词,走近名人名著,渐渐地阅读变成了形式,变成了任务。阅读的感悟、体会、思考也被为了应试而练就的经验所替代,长此以往,阅读的个性尽失,优美的文章、深刻的文章也被肢解成了只言片语,还谈什么作品的魅力呢?还谈什么阅读的能力呢? 只有自觉地跳出书来去审视这部作品,对那种自然的人、事、物,提出种种见解,老舍为什么单单喜欢猫呢?海上日出真的如此美丽,如此等等的一堂堂课都有个性在闪光,智慧在碰撞。
语文思维的培养、阅读智慧的提升固然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但绝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和熏陶,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语文课堂的风格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不善于阅读和思考的语文老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一堂死板而缺乏个性的语文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一旦只善于讲题目、分析解题技巧而不能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作品、走进广阔的语文天空,那么他教学的源头活水便会枯竭。
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不是学者,但必须学有所专,必须有个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堂独特的课,否则,教者平庸,课堂呆板,学生无趣。人们总是对那些个性鲜明的课堂记忆犹新。阅读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坚持阅读可以提升智慧。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而言,真正的阅读也远比单纯的掌握所谓的阅读技巧重要,离开了阅读谈技巧是舍本逐末,离开了阅读谈能力是空谈。一句话,离开了智慧、离开了语文的素养、离开了语文的思维,任何技巧都是苍白无力的。很难想象,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会做不了考试语文阅读题。
我曾听过于永正老师讲的作文课《公交车上的故事》,他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至今难忘,在他的感染下,最不善言辞的学生都读得那么投入,只至写出了优秀的文章。我也曾听过贾志敏老师讲的《惊弓之鸟》,贾老师是教育界名师,没有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和学生一起在经受古典文学的洗礼,他的课堂的开放和民主打动了所有的人。
二、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程改革后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每讲解一篇课文时,老师都应提前准备大量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首先在备课上要求老师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来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改变过去那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同时要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作品,形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在阅读中还可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语文的同时有时一种情感的培养。
新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佣,皇家园林颐和园,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认识中国的世界遗产,在引导学生课下搜集图片的同时,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形象逼真的有关中国世界遗产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如北京故宫,孔府、孔庙、孔林,西藏不达拉宫,泰山风景,乐山大佛……看着学生张张花一般的笑脸,我在心底也笑了,这样的课堂谁不记忆犹新呢?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如引导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兴奋得多。比如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1、老舍其人其事 2、济南的名泉3、济南的大明湖 4、济南的千佛山 5、写一篇济南的导游词 6、老舍的作品简介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4个人一个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出一位发言人。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的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跑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的问家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对此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使我看到了学生的风采。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关于作家生平介绍;有介绍济南的美丽画册:秀丽的千佛山、澄净的大明湖、千姿百态的泉水,让没去过济南的同学们叹为观止;有的假设自己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而写的导游词;有对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的详细介绍。 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他们或为济南的美景惊叹,或为老舍的求学精神感动。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过后许多学生向我谈起当天的感受。他们说,那节语文课生动有趣,他们大显身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真希望以后多上这样的课。 学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强了信心,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
三、注重基础多感受生活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除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多感受生活,不断扩展知识面,培养综合的语文能力,形成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个性和风格。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初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提高语文素养。学生们在学习时应正确认识语文,学习语文是为了能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去应付考试。
学习语文就要学会写作,然而写作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这样才能激发写作欲望。日常学习不要仅仅局限与课堂,要学会从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个体,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相信学生,给他适当的思维空间,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也许你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课堂面貌:学生活跃了,不用再逼着学生去学了;学生记得深刻了,不用再恨铁不成钢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多了,不再沉闷不振了……我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学习《卡罗纳》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文章讲了谁的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学后在班上交流:老师、同学、我以及我的妈妈都非常关心卡罗纳,从中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学生又从生活小事中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老师亲切的鼓励,妈妈的唠叨,这都是爱。从课堂到课外,从课文到生活,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课文知识,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几乎没用老师说一句,学生就 “争”着学习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的乐园。
新课堂当教师不再剥夺学生“学”的权利,让学生充满自信,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到“学”的转变,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当实现的教育,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给学生一些时间,他会让时间产生时间。在课堂中如果教师善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讨,你可能会发现,学生本来一节课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他们似乎变得聪明了。
课堂需要热烈,需要激情澎湃,也需要冷静与睿智的思索。课堂上难免有被教师忽略的角落,但他们同样是一些安静的思维跟进者,他们用另一种形式实现着教师的设想。从考试的情况来看,上课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少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课堂的动静取舍,应视学生、内容、条件的差异而定。张弛有度,开阖相宜,将营造出适合学生迅速成长的优良环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一首美丽的诗,一篇优美的文章,一部精彩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