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传知授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在求知好奇中开发创新潜能
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师的一个老问题就是:“现在学生怎么越教越不会?”改作文时常发出感叹:“老调重弹,不知所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难以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因,正是旧的教学模式及“纯技术”的教学方法桎梏了学生的潜能,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要使语文教学达到大纲既定的目标,首先要调动学生潜在的求知好奇的欲望和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则应成为一个真正的“导师型”的人物,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最大的示范性和融通性,借助课本而不依赖课本,面对全体而又注意发掘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调动求知好奇的欲望,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因为广泛而扎实、博大而精深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如教学课文《读书莫放“拦路虎”》时,因是自读课文,不少学生一看了事。这时教师点拨了一句:“读书遇到‘拦路虎’,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你还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教给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求知好奇的心理被引发,学生立即畅所欲言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了理由。这样,学生在“自思、自理、自评”中开发了创新的潜能。
二、在诱发兴趣中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美好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打开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研事物的兴趣的大门,也就解开了绊结学生头脑思维的绳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悬念,营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富有热情。如课文《“科学怪人”》,读了课题,设疑:“科学怪人”是谁?为什么叫“科学怪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这些问题一步步地驱使着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了迫切需要获取知识的欲望。
2、创设情境,诱发灵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安排课本剧表演、动手实验、讲故事等,要结合所教内容创设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诱发其灵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探索的过程。
三、在质疑求异中激发创新思维
斯宾塞曾提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引导学生质疑求异在创新教育中有如加油站,它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例如:教学课文《春联》时,我要求学生先读读想想课文内容,然后整理春联、探其规律,并试着自创一副春联。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大胆创新,最后作出了一副副新颖、生动、颇具意义的春联,如“载歌载舞庆新春,同心同德干四化”、“新春合家欢,佳节万事顺”等等。在教学中,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样,不但确立了学生的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在展开想象中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点拨、启发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教学课文《三顾茅庐》,文中只具体介绍了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经过,这时引导学生想象前两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并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时,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在语文这片沃土上得到培养与提高。
一、在求知好奇中开发创新潜能
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师的一个老问题就是:“现在学生怎么越教越不会?”改作文时常发出感叹:“老调重弹,不知所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难以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因,正是旧的教学模式及“纯技术”的教学方法桎梏了学生的潜能,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要使语文教学达到大纲既定的目标,首先要调动学生潜在的求知好奇的欲望和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则应成为一个真正的“导师型”的人物,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最大的示范性和融通性,借助课本而不依赖课本,面对全体而又注意发掘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调动求知好奇的欲望,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因为广泛而扎实、博大而精深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如教学课文《读书莫放“拦路虎”》时,因是自读课文,不少学生一看了事。这时教师点拨了一句:“读书遇到‘拦路虎’,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你还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教给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求知好奇的心理被引发,学生立即畅所欲言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了理由。这样,学生在“自思、自理、自评”中开发了创新的潜能。
二、在诱发兴趣中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美好理想和目标的追求。打开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研事物的兴趣的大门,也就解开了绊结学生头脑思维的绳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悬念,营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使学生好奇的氛围,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富有热情。如课文《“科学怪人”》,读了课题,设疑:“科学怪人”是谁?为什么叫“科学怪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这些问题一步步地驱使着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了迫切需要获取知识的欲望。
2、创设情境,诱发灵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安排课本剧表演、动手实验、讲故事等,要结合所教内容创设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诱发其灵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探索的过程。
三、在质疑求异中激发创新思维
斯宾塞曾提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当多些。”引导学生质疑求异在创新教育中有如加油站,它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例如:教学课文《春联》时,我要求学生先读读想想课文内容,然后整理春联、探其规律,并试着自创一副春联。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大胆创新,最后作出了一副副新颖、生动、颇具意义的春联,如“载歌载舞庆新春,同心同德干四化”、“新春合家欢,佳节万事顺”等等。在教学中,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这样,不但确立了学生的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在展开想象中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点拨、启发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教学课文《三顾茅庐》,文中只具体介绍了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经过,这时引导学生想象前两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并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时,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在语文这片沃土上得到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