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它以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它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二、活用课程素材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观”里提到: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构成课程的素材。这些课程素材都有潜在的教育意义,并且这种教育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被激活而彰显。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只对着文本照本宣科,不能只靠现成的教科书去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必须拓宽教学内容,让所有有益于学生受教育且在学生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找到情感寄托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构成课程的素材都引进我们的课程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宽阔、更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开阔更辽远的视野。
三、营造课堂氛围
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麻雀嘴巴”现象,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怪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麻雀嘴巴”。我看这样做大可不必。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讓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这种现象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因此,我们做“麻雀嘴巴”的维护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四、培养创造思维
即教师利用课文的旧信息结合现实社会找准衔接点。现行中学课文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要求教师大胆地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增大信息量,找准课文信息与新观点之间的衔接点,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课文中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观点,与当今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仅仅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来理解“拿来主义”,显然这种教学是肤浅的、粗糙的。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讲解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加入WTO的得与失,了解我国为什么必须接受外国硬“送”的东西。如果让学生思考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全面,进而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的同时,更学会正确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特点。
五、运用课前检测
这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对上一节课或前面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检测,以摸清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巩固程度。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宁缺毋滥,最好是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如在讲解文言文单元《醉翁亭记》这一课的时候,课前检测的题目主要考查的就是在《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之心的诗句,既复习了前面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背诵,又让学生对古仁人之心又了深入的理解,对学习《醉翁亭记》中“醉翁”的“仁人之心”也大有裨益;在学习朱自清的《绿》的时候,课前检测的题目设置为回忆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文章及他的写作特色,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了《背影》、《春》和《荷塘月色》,并说出了他的散文语言优美生动的写作特点,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可以把它当作这节课的导入语。
六、采用情境探究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上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和基本理念之一。现行语文教材从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我在最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到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更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林阁中学)
一、转变传统观念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久而就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学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
二、活用课程素材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观”里提到: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构成课程的素材。这些课程素材都有潜在的教育意义,并且这种教育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被激活而彰显。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不能只对着文本照本宣科,不能只靠现成的教科书去指导学生学习,我们必须拓宽教学内容,让所有有益于学生受教育且在学生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找到情感寄托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成为构成课程的素材都引进我们的课程教学,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宽阔、更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开阔更辽远的视野。
三、营造课堂氛围
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麻雀嘴巴”现象,这是众多课堂上存在的司空见怪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麻雀嘴巴”。我看这样做大可不必。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讓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这种现象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因此,我们做“麻雀嘴巴”的维护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围的营造者。
四、培养创造思维
即教师利用课文的旧信息结合现实社会找准衔接点。现行中学课文虽不少是经典名篇,但有些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有所脱节,因此要求教师大胆地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增大信息量,找准课文信息与新观点之间的衔接点,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三十年代,课文中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的观点,与当今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仅仅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来理解“拿来主义”,显然这种教学是肤浅的、粗糙的。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讲解课文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加入WTO的得与失,了解我国为什么必须接受外国硬“送”的东西。如果让学生思考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全面,进而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的同时,更学会正确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特点。
五、运用课前检测
这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对上一节课或前面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检测,以摸清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巩固程度。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宁缺毋滥,最好是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如在讲解文言文单元《醉翁亭记》这一课的时候,课前检测的题目主要考查的就是在《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之心的诗句,既复习了前面学生对重点语句的背诵,又让学生对古仁人之心又了深入的理解,对学习《醉翁亭记》中“醉翁”的“仁人之心”也大有裨益;在学习朱自清的《绿》的时候,课前检测的题目设置为回忆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文章及他的写作特色,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了《背影》、《春》和《荷塘月色》,并说出了他的散文语言优美生动的写作特点,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可以把它当作这节课的导入语。
六、采用情境探究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上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和基本理念之一。现行语文教材从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我在最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感受到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更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林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