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认识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此后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循序渐进地摸索着经济发展之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70年代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曲折而漫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发展
  1978年,中国启动了举世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自此开始经历了35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经济增量改革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经济整体改革阶段;从邓小平南巡开始至今的全面协调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量改革阶段(1978~1984年)
  1979年年底,邓小平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做了概括,提出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同时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80年代初,党的十二大重申了这一概念,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在一些领域,放宽了国家的干预。这一改变,同过去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党的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指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断。从此,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即计划经济在我国初步建立。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思想解放,回归市场经济。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放权、分权。从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财政包干的行政分权改革——扩大自主权的国企改革——发展私人经济——建立市场体系等经济改革。开放的主要特征是建立一系列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打开国门,迎接外资。
  由于当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并不充足,所以在改革上并没有放开脚步,为了能够打开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开始创业活动,党政领导在坚持计划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指定了一些灵活的改革制度。
  1.确定土地的公有性质,但将土地分给农民自己经营,采取包产到户的模式进行农业生产。
  2.为充分发挥各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再采取吃大锅饭的模式,而是在保证公共和企业财产共有的情况下,开展分灶吃饭的模式。
  3.对于商品的价格规定实行计划和市场双重决定的双轨制,这样一来,商品的价格除了由国家规定以外,也基本遵循了市场的调节。
  4.由于大的市场环境还不具备形成的理论基础,所以现在小范围内构建经济特区,用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起到试点的作用。
  第二阶段: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整体改革阶段(1985~1992年)
  随着上一阶段中的小范围改革取得成效,农村的改革取得不错的效果后,我国开始了对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范围的扩大和深入,市场经济不再以辅助的地位出现,而是慢慢走上经济发展的舞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开了我国进一步经济改革的大门,所以这次会议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个伟大转折。十二届三中全会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做了新的阐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下,计划经济应该遵循市场的调节,运用市场规律调节经济,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指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随后,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做了重申,指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市场经济不等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有市场经济。这一论断的提出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大的突破。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仍然以经济改革为主,但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中除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还涉及依法治国的内容;二是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开展;三是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方案,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扩展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案,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整体上推进了改革的步伐,同时重点突出在几个重要方面的改革上,推进财税、金融、外汇、社会保障和科教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等。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占主导的全面协调改革阶段(1993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邓小平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指出,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应该市场占主导还是计划占主导,这并不是决定我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仍然有市场,有市场就应该遵循市场的规律,实行市场经济,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存在计划,这就说明,实行市场经济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也不代表就是社会主义了。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而已。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束缚。随后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随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对党十四大提出的改革做出了具体的阐述,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制定了大体的框架,使改革的步伐更加清晰和明确,为接下来的改革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我国的改革也在这次会议后向全局改革的方向发展。在随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写入我国的宪法,这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理论体系的成熟与确立。进入21世纪后,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了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决定。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几次重大会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也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完善阶段,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也一直被放在重要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宣布初步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了十年的时间才从“开始建立”发展到“初步建立”。“初步建立”的主要标志如下。
  1.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格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2002年年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的比例大于1/3,而公有制经济则占2/3左右。
  2.我国的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明显,大部分的商品的价格都是由市场调节的,受到了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调节影响。在工业领域,大部分的产品都已经取消了指令和计划,除了少数产品,如食盐、黄金等;在农产品方面,也取消了沿用很久的计划指令,市场的支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广泛。
  3.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并开始发挥其主要作用。
  4.分配方式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方式,除了早期的按劳分配外,也完善了按其他要素进行分配的制度,如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同时,公民的私人财产也得到了国家更多的保护。另外,还协调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劳动所得与社会贡献,一方面兼顾社会的公平,使社会保持和谐发展。
  5.已初步形成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此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为69%,已经达到了国际公认的60%的标准测定,已经迈进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之列。
  35年的改革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才能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科技导报,2000(05).
  [2]张维迎.理解中国经济改革[J].中国市场,2008(33).
  [3]庄子银,邹薇.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式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
  [4]薛汉伟.论中国式的渐进改革[J].文史哲,2000(0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在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在更高起点上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了以做大总量和提升层次为目标,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三次产业互促共进、健康协调的发展路径。  如今的赤峰服务业项目遍地开花,产业升级大潮涌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提速、竞相发展,形成了以城市建设和专业市场为载体,以服务业携领经济实
期刊
摘要:卡洛尔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伦理、慈善4个层次,它们构成金字塔结构,且依次向上递减。而基于消费者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消费者出发,以杭州地区为例,调查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要素的认知情况,与卡罗尔的金字塔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其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卡洛尔模型;消费者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期刊
摘要:为全面认识会展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文章在分析了会展经济对农产品、涉农企业、农业生产者、农村经济等的具体作用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如何有效发挥这些作用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会展经济;农村经济;作用;作用途径  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次聚焦三农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给与了高度关注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涉农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品牌影响力有限;农
期刊
摘要:我国农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已迫在眉睫,但现存农地制度中存在农地所有权界定不清、土地流转中制度不完善和操作不规范以及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沁阳市西万村农地“整村流转”的调查,分析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农地规模经营;整村流转;土地流转    一、目前中国农地要求规模化经
期刊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的城镇搬迁历程为例,分析了我国目前在搬迁问题中产生的问题,并就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梅溪镇;搬迁;城镇建设    一、提出问题    以政府搬迁来转移城镇经济的重心,带动新区发展,在一些地方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很多地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区的建设,而旧城镇的改造则无人过问,使得旧城区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衰退。地方政府搬迁
期刊
摘要:晋江在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劳动力就业、城乡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晋江在创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中,主要依靠集聚扩散机制、市场互动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均衡决策机制。  关键词:晋江;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
期刊
摘要:我国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目前存在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两种机制,其理论支撑分别为经济学中的科斯理论与庇古理论,但两种机制下都产生了遗产过度开发、破坏开发等现象。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可持续开发保护既需要科斯机制也需要庇古机制,只有两种机制的有机结合才是我国遗产开发保护的实效机制。  关键词:庇古;科斯;自然文化遗产;开发保护;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机构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培养切合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已经迫在眉睫。文章结合以往学者对社区护理人员素质的研究,探讨现阶段机构养老的人才现状及人才培养问题,并指出护理人才应该是兼备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具备基本的养老机构管理能力。研究指出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应该针对不同服务人员群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养老机构管理制度。  
期刊
摘要: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最根本的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从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对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公司治理;股权结构  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
期刊
摘要:用比重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临夏回族自治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州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趋势。从纵向看,临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甘肃省经济结构的调整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党的产业结构政策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临夏回族自治州;产业结构;分析    一、引言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  临夏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