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贵港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义务教育发展全局,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使学生平等地享受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贵港市先后实行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城市中小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制度;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水毁学校重建工程”等一系列项目,总投入17087万元,建设校舍18.69万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与此同时,贵港市适当调整和撤并一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先后撤销了278个小学教学点,改建扩建小学22所。新建小学10所;撤销规模过小的初中12所,改建扩建初中84所,新建初中14所,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别。
二、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目前,贵港市教育城域网拥有优质教育资源1500多G,连接全市1013所中小学,其中968所为农村中小学,占总数的95.6%。现在,农村学校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农村孩子也能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别。
三、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师资素质。一是实施乡村教师培训计划。从1997年开始,贵港市就被列入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在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投入200多万元,实施“千名乡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组织2000多名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强化技能训练。提升教学能力,同时组织他们到市内、县内、乡镇内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进行跟班教学。二是实行定向招聘制度。从2005年开始,贵港市中小学新教师招聘实行“定编、定岗、定校”的“三定”定向招聘制度,确保农村小学能招聘到合格的新教师。三是实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制度。每年组织1000多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轮教,并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任高级教师职务。
五、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一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三是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合理调配生源,学校不得组织以考试选拔新生;四是积极推行初中升学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将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重点向薄弱初中倾斜,并做到逐年加大比例;五是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六是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努力提升办学品位。
在新的一年里,贵港市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推进均衡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把工作重点转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
一、科学地编制学校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安排学校建设。按合格化标准进行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配置,加快消除大班的现象,防止出现新的“麻雀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拥有大体均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
二、加大投入,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费保证。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落实政府职责,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三个增长”。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师资配置的均衡。
1 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并加快解决代教人员问题。建立动态管理、定期调整的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优先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基本需要。坚决纠正有编不进、以代教人员顶替编内教师的现象。
2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要纳入财政预算,并享受当地政府出台的教师岗位津贴、补贴政策。同时,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岗位津贴制度,鼓励教师到农村、到艰苦地区任教。
3 全面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政策的倾斜,引导教师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和校与校之间流动,形成合理分布;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任教,建功立业。
四、健全机制,有效解决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1 健全扶贫助学机制。设立扶贫助学基金,逐步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和覆盖面。
2 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步伐,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3 加大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4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新路子。
(责编 王学军)
一、调整布局,整合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贵港市先后实行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城市中小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制度;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水毁学校重建工程”等一系列项目,总投入17087万元,建设校舍18.69万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与此同时,贵港市适当调整和撤并一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先后撤销了278个小学教学点,改建扩建小学22所。新建小学10所;撤销规模过小的初中12所,改建扩建初中84所,新建初中14所,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别。
二、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目前,贵港市教育城域网拥有优质教育资源1500多G,连接全市1013所中小学,其中968所为农村中小学,占总数的95.6%。现在,农村学校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农村孩子也能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别。
三、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师资素质。一是实施乡村教师培训计划。从1997年开始,贵港市就被列入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在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投入200多万元,实施“千名乡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组织2000多名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强化技能训练。提升教学能力,同时组织他们到市内、县内、乡镇内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进行跟班教学。二是实行定向招聘制度。从2005年开始,贵港市中小学新教师招聘实行“定编、定岗、定校”的“三定”定向招聘制度,确保农村小学能招聘到合格的新教师。三是实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的制度。每年组织1000多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轮教,并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任高级教师职务。
五、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一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三是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合理调配生源,学校不得组织以考试选拔新生;四是积极推行初中升学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将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重点向薄弱初中倾斜,并做到逐年加大比例;五是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六是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努力提升办学品位。
在新的一年里,贵港市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推进均衡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把工作重点转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来。
一、科学地编制学校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安排学校建设。按合格化标准进行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配置,加快消除大班的现象,防止出现新的“麻雀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拥有大体均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
二、加大投入,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费保证。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落实政府职责,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三个增长”。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师资配置的均衡。
1 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并加快解决代教人员问题。建立动态管理、定期调整的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优先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基本需要。坚决纠正有编不进、以代教人员顶替编内教师的现象。
2 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要纳入财政预算,并享受当地政府出台的教师岗位津贴、补贴政策。同时,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岗位津贴制度,鼓励教师到农村、到艰苦地区任教。
3 全面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政策的倾斜,引导教师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和校与校之间流动,形成合理分布;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任教,建功立业。
四、健全机制,有效解决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1 健全扶贫助学机制。设立扶贫助学基金,逐步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和覆盖面。
2 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步伐,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3 加大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4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新路子。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