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提高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形成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探究;发表观点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定位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其根本。考试的压力,让以往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现代社会,人们大呼“慢下来”的生活,正源于社会人群对人文的呼唤。时代呼唤人性的回归,语文课上更要旗帜鲜明地高扬人文性。
一、 辟人文的沃土
《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是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课。从课题来看,这是一个政治色彩颇浓的活动课。选题之初就颇受到同事们的质疑,但是既然其被编入苏教版语文书内,必有其语文课独特的教学目标。那么,开设这样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何在呢?备课之初,搜索枯肠,百思不得其解,翻阅前人经历,并没有看到以往有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供借鉴,唯黄厚江老师的一句话指点迷津。黄厚江老师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研讨”,其目的既不在于得出怎样的科学结论,也不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关心社会的热心人士”,而在于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既然如此,老师则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文探究机会,组织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依赖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内化形成语文探究的能力。即旨在让学生学会搜集、阅读、整理资料,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并能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
其次,“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这一课题,可选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很多,而教者的目的并非让学生去选择课题。因此,在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时,以老师为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而不是选择问题。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以及渲染人文性的目的,我选择了“《朗读者》为什么火?”这一问题作为本节课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性,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二、 塑人文的氛围
课前,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对“《朗读者》为什么会火?”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时,形成了这样一些观点“主持人文学素养较高,嘉宾兼具影响力、美誉度、文化感。”“朗读的文本是较为经典的文字。”“满足了时代对于文化的渴求。”这样看来,这节语文课,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探究问题、发表意见等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能力,也兼顾到了语文的人文性的性质。当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语文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把学生从烦琐的语言知识讲解和机械的应试训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到人文学习。
在课堂展示时,各小组代表分别上台发言,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在汇报之前,我特意展示了《朗读者》主持人董卿自己阐述的创作节目的缘由的视频,尤其记得这样一句话“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帮你”。在这样的言语力量的激励下,营造了人人真心学语文,各个全力找解答的人文氛围。小组代表们怀着认真、严肃的心情,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研讨成果。
三、 点人文的情怀
语文不仅要作为一种工具,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更应该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修养。在探究完本次社会热点问题后,设计者,设计了“凝视内心的思考”这一环节,即,遇到社会热点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打开手机头条,每一分钟都有新闻更新,然而并不是所有新闻都是社会热点,哪些社会热点才是值得我們去关注的,哪些则是哗众取宠。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社会热点问题研讨的价值,即帮助我们判断,社会问题热的背后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低级的趣味,愚昧的民众,利益的追逐,判断哪些社会热点才是值得我们去期待的、推崇的、喜闻乐见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丰满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与人的生命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理念下,语文教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精神的文字,潜移默化到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语文实践活动课,也是如此。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整个语文课程系统中都有体现,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黄惠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作者简介:
虞丽丹,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探究;发表观点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和定位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其根本。考试的压力,让以往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现代社会,人们大呼“慢下来”的生活,正源于社会人群对人文的呼唤。时代呼唤人性的回归,语文课上更要旗帜鲜明地高扬人文性。
一、 辟人文的沃土
《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是一节语文实践活动课。从课题来看,这是一个政治色彩颇浓的活动课。选题之初就颇受到同事们的质疑,但是既然其被编入苏教版语文书内,必有其语文课独特的教学目标。那么,开设这样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何在呢?备课之初,搜索枯肠,百思不得其解,翻阅前人经历,并没有看到以往有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供借鉴,唯黄厚江老师的一句话指点迷津。黄厚江老师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研讨”,其目的既不在于得出怎样的科学结论,也不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关心社会的热心人士”,而在于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既然如此,老师则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文探究机会,组织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依赖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内化形成语文探究的能力。即旨在让学生学会搜集、阅读、整理资料,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并能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
其次,“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这一课题,可选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很多,而教者的目的并非让学生去选择课题。因此,在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时,以老师为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而不是选择问题。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以及渲染人文性的目的,我选择了“《朗读者》为什么火?”这一问题作为本节课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性,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二、 塑人文的氛围
课前,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对“《朗读者》为什么会火?”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时,形成了这样一些观点“主持人文学素养较高,嘉宾兼具影响力、美誉度、文化感。”“朗读的文本是较为经典的文字。”“满足了时代对于文化的渴求。”这样看来,这节语文课,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探究问题、发表意见等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能力,也兼顾到了语文的人文性的性质。当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一定指导和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切实掌握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同时,语文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亲身体验,把学生从烦琐的语言知识讲解和机械的应试训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到人文学习。
在课堂展示时,各小组代表分别上台发言,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在汇报之前,我特意展示了《朗读者》主持人董卿自己阐述的创作节目的缘由的视频,尤其记得这样一句话“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帮你”。在这样的言语力量的激励下,营造了人人真心学语文,各个全力找解答的人文氛围。小组代表们怀着认真、严肃的心情,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研讨成果。
三、 点人文的情怀
语文不仅要作为一种工具,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更应该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品德修养。在探究完本次社会热点问题后,设计者,设计了“凝视内心的思考”这一环节,即,遇到社会热点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打开手机头条,每一分钟都有新闻更新,然而并不是所有新闻都是社会热点,哪些社会热点才是值得我們去关注的,哪些则是哗众取宠。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社会热点问题研讨的价值,即帮助我们判断,社会问题热的背后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低级的趣味,愚昧的民众,利益的追逐,判断哪些社会热点才是值得我们去期待的、推崇的、喜闻乐见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丰满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与人的生命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理念下,语文教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精神的文字,潜移默化到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语文实践活动课,也是如此。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整个语文课程系统中都有体现,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黄惠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作者简介:
虞丽丹,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