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因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因素的浸染,致使其孝德情感淡薄、不良的行为习惯等现象,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其完善人格的形成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 当前小学生孝德缺失的表现与原因探究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里,笔者担任班主任所接触到的部分学生认为孝是:自己长大成人,父母年老之后赡养父母,而现在自己年纪尚小,父母还能劳作,因此自己不需要行孝,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也是一种孝,其漠视父母的辛苦劳作,心存攀比心理,抱怨父母无法为自己提供优越的生活。因为小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孝德知识,因此其孝德行为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顶撞父母,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那么,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何在?第一,因为现在很多小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其受到父母、祖辈的溺爱,使其养成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关爱都是理所当然,使其逐渐丧失感恩意识;而且学生家长自身的孝德意识也处于缺失状态,学生长期受到家长的影响,使其人格成长出现偏差。第二,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场所,也是学生获取孝德知识的主要途径,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孝德知识的教育,但是学校教师因为深受考试成绩的压力的影响,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时会无暇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孝德的教育。虽然学校也设置有思想品德等课程,但课程的重点在于考试基础知识的学习,孝德方面的知识非常少。第三,因为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关键的心理、生理成长时期,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未成熟,因为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较为发达,受到网络上大量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学生将会逐渐丧失孝德意识。
一、孝德教育在小学生高年级德育中的意义
首先,孝德教育作为小学生德育的关键出发点,孝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与孝德意识增强。
其次,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孝德教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孝德教育提倡的是相互关爱、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家庭关系,而且孝德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孝,进而继承并传承“孝”。
再次,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孝德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学生深入认识了解孝德知识,可以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
因此,孝德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与孝德意识,促进家庭和谐,还可以促使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润物细无声”——在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共同渗透德育
(1)学校层面加强学校工作与孝德教育的融合。孝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在班级中将孝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孝德教育氛围,将孝德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促使学生认同孝德教育。例如,在班级板报、教室走廊等地方,挂上与孝德知识有关的文章标语。根据自身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孝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以“孝”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者手抄报比赛等,以德育分加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以此促进孝德教育逐渐走向常规化。
(2)班级层面在教学中渗透孝德教育。学校要从学生孝德的养成进行教育,以中华优良的传统美德作为出发点,例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孝敬父母、敬爱师长等,慢慢延伸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此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班主任联合科任老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孝德教育,将课堂教学变成孝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孔子的《论语》中有关孝德的知识入手,加深学生孝德文化知识的底蕴。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材中有关孝德的知识点进行挖掘整理,不断向学生渗透孝德文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孝德学习的课后作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孝德文化,体会孝德的真实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组讲述有关于“孝”的故事,可以是自身实际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在课外书籍中看到的故事,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孝德文化的兴趣。因为教师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学校可以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入手,积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将课程知识的教学与孝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孝德文化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开展孝德实践教育。将社会实践与孝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孝”,增强其奉献爱心以及感恩社会的意识,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我校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困难学生等,逐渐加强学生孝德文化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也不可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也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孝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家长积极在家庭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孝德教育。
总之,孝德教育运用在小学生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生的孝德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 当前小学生孝德缺失的表现与原因探究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里,笔者担任班主任所接触到的部分学生认为孝是:自己长大成人,父母年老之后赡养父母,而现在自己年纪尚小,父母还能劳作,因此自己不需要行孝,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也是一种孝,其漠视父母的辛苦劳作,心存攀比心理,抱怨父母无法为自己提供优越的生活。因为小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孝德知识,因此其孝德行为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顶撞父母,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那么,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何在?第一,因为现在很多小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其受到父母、祖辈的溺爱,使其养成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关爱都是理所当然,使其逐渐丧失感恩意识;而且学生家长自身的孝德意识也处于缺失状态,学生长期受到家长的影响,使其人格成长出现偏差。第二,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场所,也是学生获取孝德知识的主要途径,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孝德知识的教育,但是学校教师因为深受考试成绩的压力的影响,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时会无暇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及孝德的教育。虽然学校也设置有思想品德等课程,但课程的重点在于考试基础知识的学习,孝德方面的知识非常少。第三,因为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关键的心理、生理成长时期,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未成熟,因为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较为发达,受到网络上大量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学生将会逐渐丧失孝德意识。
一、孝德教育在小学生高年级德育中的意义
首先,孝德教育作为小学生德育的关键出发点,孝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与孝德意识增强。
其次,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孝德教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孝德教育提倡的是相互关爱、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家庭关系,而且孝德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孝,进而继承并传承“孝”。
再次,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孝德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学生深入认识了解孝德知识,可以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
因此,孝德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与孝德意识,促进家庭和谐,还可以促使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润物细无声”——在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共同渗透德育
(1)学校层面加强学校工作与孝德教育的融合。孝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在班级中将孝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效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孝德教育氛围,将孝德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促使学生认同孝德教育。例如,在班级板报、教室走廊等地方,挂上与孝德知识有关的文章标语。根据自身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孝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以“孝”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或者手抄报比赛等,以德育分加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以此促进孝德教育逐渐走向常规化。
(2)班级层面在教学中渗透孝德教育。学校要从学生孝德的养成进行教育,以中华优良的传统美德作为出发点,例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孝敬父母、敬爱师长等,慢慢延伸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此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班主任联合科任老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孝德教育,将课堂教学变成孝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孔子的《论语》中有关孝德的知识入手,加深学生孝德文化知识的底蕴。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材中有关孝德的知识点进行挖掘整理,不断向学生渗透孝德文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孝德学习的课后作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孝德文化,体会孝德的真实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分组讲述有关于“孝”的故事,可以是自身实际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在课外书籍中看到的故事,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孝德文化的兴趣。因为教师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学校可以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入手,积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将课程知识的教学与孝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孝德文化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开展孝德实践教育。将社会实践与孝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孝”,增强其奉献爱心以及感恩社会的意识,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我校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困难学生等,逐渐加强学生孝德文化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也不可忽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也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孝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家长积极在家庭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孝德教育。
总之,孝德教育运用在小学生德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生的孝德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