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语文主题学习进驻到我区走到今天,我想我们已经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和文字,来交流语文主题学习到底是什么了?我们都知道语文主题学习其本身提倡的就是一种“海量阅读”的思想。尤其丛书拿到手以后,我们的目标更直观了。往最简单了说,一学期内要把教材规定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还要完成丛书的阅读。甚至丛书以外的阅读。
其实,我们现在迷糊的是怎么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同样往基础,往简单了说如何把每学期的这几本丛书读进去。一段时间来,我们引进来许多专家,又走出去向名校专家学习。却似乎发现,这所学校,这个专家这样说,这样做,那所学校那个专家又那样说那样做。到底听谁的?我到觉得可以听三分,留七分。
今天,我接到任务说,让我来和大家来交流。我很惶恐,因为我觉得我自己都在尝试阶段,步子还没有迈开,迈稳。如何交流?那么我就把自己蹒跚中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我们外出学习时,一个专家告诉我们说,你们要先动起来,动起来才会知道哪有问题,才能想办法去改,才能有出路。
所以,回来之后,我们学校的确在动起来。
首先,课上“动起来”。先把学到得听到的内化再内化。我抓住起这样几个关键句子“一课一得”“整合”
“一课一得”并非“一课必有一得”。我们对它的理解不要太教条。它的理解可以是“一课只需一得”。可以说我们要做的更简单了,只需要把握住文章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面——可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可能是写作方法……来阅读即可。甚至有的时候,这一得只是“把握文章大概内容”即可。那么,余下来的时间我们自然可以整合,可以阅读丛书。
可是,我现在又觉得“一课也可数得”。一些好的,经典的文章它字字玑珠,处处耐人寻味。我们也可以深挖精讲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1+X,X为0的状态。
其关键,我们还是要看文本,若这篇课文它真的内容短小,或者容易理解,或者所需解决的学习任务极易完成。那么索性就不要磨磨唧唧的反复强调,直入主题“一课一得”,然后就去读丛书。
如果,文章本身就是耐人寻味,值得推敲的,那也可以字斟句酌,细细分析。我们不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深挖就什么课文都深挖,甚至为了深挖而深挖。要整合都整合,该讲的也不讲了。语文课也没语文味了,都走马观花了。只是在主题学习初期我们还不善于整合,所以这个词才会被多次强调。而更多的只是在提醒我们要有整合的能力。我们备课,课堂上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整合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丛书和教材的整合并不是非得有语用点不可。通过人文性也是可以的。也不是固定的一定要怎样整合。可以是教材和教材,教材和丛书,丛书和丛书,甚至可以是教材和丛书以外的经典。其实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就好像一根主干上可以好多枝枝叶叶。所以,才会出现这个专家说要这样,那个专家说那样。所以我才说我们要听三分,因为剩下的七分要自己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我们该如何进行整合。我们可以学人家的,更可以琢磨自己的。然后,带头在自己的课堂上试一试,和各位老师认真的交流后,再改一改。努力寻找真正适合我们的整合方式。也应该创出造出自己的整合方式,我们自己的枝枝叶叶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整合,而不是全都整合。
那这样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时间还是不够。丛书读不完。即便整合,即便单独拿出一些课时来进行阅读,也读不完。至少,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样。可能是,我们的方法还是不恰当。不管怎样,我这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现在倒觉得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还真不能光靠课堂上。
这就是我要说的,课下“动” 起来。
课下也要读。问题又来了:阅读兴趣。回家阅读,谁有兴趣,谁知道他读没读,读得怎么样?没有了兴趣,那么也就没有实效了。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增加阅读动力。要让他们阅读的喜悦。
细细想想还是有办法的。我们每个班都有微信群吧。我是这样做的,我们班现在微信群中有“主题阅读日”“书法展示日”。书法展示日大家晒晒钢笔字,主题阅读日的时候,大家读同一篇文章,晒视频,晒批注。我和同学们也都参与评论,谁读得好,谁的批注棒。这个还是有实效的。有时候早阅读就读前一天留的丛书的内容,自愿领读。念念自己前一天的批注。就丛书的最后一个小问题讨论几分钟。這也是一种反馈,一种展示。然后,再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录成视频,家长会的时候,让他和家长们一起看。总之,我们要开展活动,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阅读的花,阅读的果。再继续阅读也就更有动力了。
其实,说实在话,我们现在也只是在动,还没有摸到多宽的路。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那还真是我们碰到了一些问题,想齐来一些办法。
总之,作为语文主题阅读的一线实施者,我们要明白:要悉心的学习,细心的琢磨,用心的实践,耐心的整改。要记住:想做,总会有办法;动起来,哪怕是一点一点挪,总会走出去;我们的教学生涯,还有几十年,一根一枝一叶来,总会树起一片林。
其实,我们现在迷糊的是怎么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同样往基础,往简单了说如何把每学期的这几本丛书读进去。一段时间来,我们引进来许多专家,又走出去向名校专家学习。却似乎发现,这所学校,这个专家这样说,这样做,那所学校那个专家又那样说那样做。到底听谁的?我到觉得可以听三分,留七分。
今天,我接到任务说,让我来和大家来交流。我很惶恐,因为我觉得我自己都在尝试阶段,步子还没有迈开,迈稳。如何交流?那么我就把自己蹒跚中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我们外出学习时,一个专家告诉我们说,你们要先动起来,动起来才会知道哪有问题,才能想办法去改,才能有出路。
所以,回来之后,我们学校的确在动起来。
首先,课上“动起来”。先把学到得听到的内化再内化。我抓住起这样几个关键句子“一课一得”“整合”
“一课一得”并非“一课必有一得”。我们对它的理解不要太教条。它的理解可以是“一课只需一得”。可以说我们要做的更简单了,只需要把握住文章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面——可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可能是写作方法……来阅读即可。甚至有的时候,这一得只是“把握文章大概内容”即可。那么,余下来的时间我们自然可以整合,可以阅读丛书。
可是,我现在又觉得“一课也可数得”。一些好的,经典的文章它字字玑珠,处处耐人寻味。我们也可以深挖精讲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1+X,X为0的状态。
其关键,我们还是要看文本,若这篇课文它真的内容短小,或者容易理解,或者所需解决的学习任务极易完成。那么索性就不要磨磨唧唧的反复强调,直入主题“一课一得”,然后就去读丛书。
如果,文章本身就是耐人寻味,值得推敲的,那也可以字斟句酌,细细分析。我们不要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深挖就什么课文都深挖,甚至为了深挖而深挖。要整合都整合,该讲的也不讲了。语文课也没语文味了,都走马观花了。只是在主题学习初期我们还不善于整合,所以这个词才会被多次强调。而更多的只是在提醒我们要有整合的能力。我们备课,课堂上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整合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丛书和教材的整合并不是非得有语用点不可。通过人文性也是可以的。也不是固定的一定要怎样整合。可以是教材和教材,教材和丛书,丛书和丛书,甚至可以是教材和丛书以外的经典。其实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就好像一根主干上可以好多枝枝叶叶。所以,才会出现这个专家说要这样,那个专家说那样。所以我才说我们要听三分,因为剩下的七分要自己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我们该如何进行整合。我们可以学人家的,更可以琢磨自己的。然后,带头在自己的课堂上试一试,和各位老师认真的交流后,再改一改。努力寻找真正适合我们的整合方式。也应该创出造出自己的整合方式,我们自己的枝枝叶叶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整合,而不是全都整合。
那这样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时间还是不够。丛书读不完。即便整合,即便单独拿出一些课时来进行阅读,也读不完。至少,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样。可能是,我们的方法还是不恰当。不管怎样,我这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现在倒觉得语文主题学习的开展还真不能光靠课堂上。
这就是我要说的,课下“动” 起来。
课下也要读。问题又来了:阅读兴趣。回家阅读,谁有兴趣,谁知道他读没读,读得怎么样?没有了兴趣,那么也就没有实效了。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增加阅读动力。要让他们阅读的喜悦。
细细想想还是有办法的。我们每个班都有微信群吧。我是这样做的,我们班现在微信群中有“主题阅读日”“书法展示日”。书法展示日大家晒晒钢笔字,主题阅读日的时候,大家读同一篇文章,晒视频,晒批注。我和同学们也都参与评论,谁读得好,谁的批注棒。这个还是有实效的。有时候早阅读就读前一天留的丛书的内容,自愿领读。念念自己前一天的批注。就丛书的最后一个小问题讨论几分钟。這也是一种反馈,一种展示。然后,再开展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录成视频,家长会的时候,让他和家长们一起看。总之,我们要开展活动,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阅读的花,阅读的果。再继续阅读也就更有动力了。
其实,说实在话,我们现在也只是在动,还没有摸到多宽的路。如果说有什么经验的话,那还真是我们碰到了一些问题,想齐来一些办法。
总之,作为语文主题阅读的一线实施者,我们要明白:要悉心的学习,细心的琢磨,用心的实践,耐心的整改。要记住:想做,总会有办法;动起来,哪怕是一点一点挪,总会走出去;我们的教学生涯,还有几十年,一根一枝一叶来,总会树起一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