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第三小学(450007)
【摘要】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言语给予学生交往欲望,利用合作给予交往技巧,利用活动给予交往机会......我们在培养学生具有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孤独;交往;言语;合作;活动;适应社会
"Engagement" an important step in children
Meng Yufeng
【Abstract】Interpersonal growth in children occup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hildren's you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rvous and Student alienation, it will directly affect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How to let children out of loneliness, learning exchanges, should we need to be addressed. Verbal exchanges between teachers give students a desire to make us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echniques, the use of activities between the opportunity ...... we have to develop in students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 the m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skills to meet the futur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Keywords】loneliness;Exchanges;Speech;Cooperation;Activities;Adapt to social
如今的小学生,大多生长在独身子女家庭。父母的全部爱心都倾注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来加以培养。而对其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我认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管制太多,是孩子失去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高楼深院给孩子们构筑的一个个小笼子,是他们不得不与电视、电脑、游戏机的亲密接触,这又是远离交往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学生进入集体生活后便表现出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又容易形成学生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助人等不良个性,造成交往障碍。通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学生以下两种类型者居多:
①自卑懦弱,依赖性强。这类学生在学校表现出性格内向,整天不吭声,不主动与人交往;在学习活动中退缩,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在集体活动中,不积极参与,处于被动的角色,往往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类学生遇到不公平待遇,则忍耐或以哭泣来表示反抗,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困难只会求助于家长、老师。
②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这类学生外表看起来开朗活泼,在群体活动中,参与积极性高,但只喜欢居主导地位,事事想占上风,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当他人的意见、态度与其意愿相违背时,往往采取攻击性行为,常常用语言和行动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要求。
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交往的心理需求
1.1 交往的之一应该有把某种事情告诉另一方面的愿望,而另一方也希望能从他人那里获知某种事情或信息。
1.2 交往双方都期望获得一定的交往效果,期望从对方那里获取得一定的东西。
1.3 交往双方都有意无意到力争达到互相了解,双方各自支配着对方的反应。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原则,人们往往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
1.4 交往两种手段。即:言语手段和非言语交往手段。
2.教师言语给予学生交往欲望在交往活动中,语言作为具有意义的符号,是主体思想的物化
表现;作为主体间进行交往的媒介和工具,更是主体表达自我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在交往活动中,言语的本质是“表现”,既表现着“存在的事件”,同时也表现着“意义的产生”。正如一幅山水画,作为一种笔墨记号指示这幅画的存在,同时又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在画中寄寓了主体特定的意义。因此,交往双方只有通过对话、理解与领悟,才能获取对语言客体包涵的主体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才能突破各自原有理解的局限,从而在双方达到视界融合之时,超越前理解,获得新发展。
2.1 消解中心,加强对话。在教育言语交往中必须消解权威中心,同时也要摒除固定地以小部分人为中心进行言语交往,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说出各自不同却很有意义的见解,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告诉同学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2.2 重构言语环境,激活主体意识。优化言语环境为交往主体的言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交往中更为关键的还是要使学生成为自主言说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包括激活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即敢于参加言说,展示自我生命的勇气;表达意识,即将自我的理解体验能准确地用言语表述出来;协调意识,即与其他的言语主体进行协调,寻找共通;辩护意识,即参与主体存在差异,能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对自我的理解进行合理的辩护,最终达到主体在言论过程中的言之成理与和而不同。
2.3 丰富言语内容,注重体验生成。思想是流动的,语言是固定的。语言承载着主体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具体思想必须被语言固定下来并外化为抽象化、概括化的文字符号方能够独立于作者而超越时空存在。因此,面对以书面语言为主的课程文本,每个参与主体都是平等的,都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自己的前理解与前结构中重新将意义赋予文本。这一丰富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作者的原意重复,而是注重参与主体在言说存在的事物中,通过自我诠释不断生成新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同时主体也要通过对话,表达自己的这种体验,并注意倾听、理解、领悟他者,反思自我体验,进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超越自我。
3.教师利用合作给予交往技巧善于交往,恰当地使用交往策略的儿童往往容易得到同伴的认可,受到同伴的欢迎。小学生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交往和教育的结果,不是自发的产物。学生的交往障碍一方面是受其不良个性影响,更重要的是缺乏交往的技巧。在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不要只充当“断案的法官”,而是适时教给他们处理的方法,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使学生在矛盾碰撞中逐步掌握交往技巧。
3.1 用真诚去打动他人。真诚指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首先表现在能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其次是语言要文明,说话有礼貌,并且具有一定的技巧。学生之间的许多冲突就是由于语言表述不当引起误解而造成的。我常要求学生与人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不随意打断别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多用商榷的语气,少用指责的语气,学会用委婉的语气指出他人的不足。
3.2 用宽容去理解他人。儿童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即按自己的意见、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凡事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先不要一味指责对方,而是能先检讨自己,多做自我批评,而不是盯着他人的弱点不放,去斤斤计较。
3.3 用感激去回报他人。人与人相处,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由于独身子女在家中受到多位长辈的溺爱,养成了把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激,当别人帮助了自己时,说声“谢谢”,并长存感激之心。长存感激之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回报他人的愿望,这就是助人的开始。而助人为乐是人际交往中受人欢迎的要素之一。用感激去回报他人会带来人际交往的良性循环。
3.4 用赞赏去激励他人。人人都有被赞赏、被肯定的愿望。当一个人因别人的鼓励而发现了自身的优点鼓起自信心时,内心的感激和愉快是无与伦比的,自然愿意与欣赏者、鼓励者交朋友。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宽以待人。当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交往的自信。
4.教师利用活动给予交往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双方的相互了解,只有经常沟通才能建立感情。教师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间自由交往的频率,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对那些自卑型,不敢大胆交往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有意识地增加这部分同学在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中扮演角色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轮流组织班队活动,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游戏,各类班级竞赛活动,经常调换座位,使学生获得与不同个性同学交往的机会等。还可以有意识在班级里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管理岗位,使学生通过公务性交往获得一定的交往信心,增强他们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
5.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少年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组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所受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外部教育,孩子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中力图使两种教育力量在孩子身上协调与统一起来,强化孩子在学校中所受的积极影响、产生的积极变化,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作为老师建议家长以下的方法:
5.1 克服害羞心理。增加孩子的交往机会,经常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做客,经常安排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进行游戏等;增强孩子的交往自信,帮孩子寻找自己的特长和优点,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不要吝啬夸奖之辞,孩子哪怕有小小的进步都要予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5.2 加强社会交往。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让孩子更多地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比如邀请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来家里做客,有机会时就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与更多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玩耍,同学过生日让孩子给送个小礼品,逢年过节让孩子给朋友寄一张贺卡,有意识地让孩子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等等。
5.3 培养利他行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普遍有“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习惯从对自己得益的角度出发,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比较愿意去做,而要让他们为别人付出些什么往往就比较困难。孩子的这种倾向将影响到他与同龄伙伴的正常交往,因为这些孩子不能善解人意,不爱关心别人,不愿帮助别人,不懂得分享,不会与他人合作,很难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很难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利他行为,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主动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比如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下雨下雪天主动将没带雨具的同学送回家,有同学生病住院主动去医院看望,自己有好吃的东西主动拿去与朋友一起分享,自己有好看的图书主动借给其他同学翻阅等。孩子这些事情做多了,不仅自私自利的毛病可以改掉,而且也会给他的伙伴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在与同伴们交往时也就会更受欢迎。
5.4 传授交往的技能。家长应当教会孩子怎样跟别的小朋友友好相处,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或歉意,怎样才能顺利地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更合适,怎样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怎样正确地处理同伴间的纠纷与矛盾,怎样有礼貌地向别人打招呼,怎样请求别人的帮助等等。
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指导、教育、引导逐步发展形成的。未来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竞争与合作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相辅相成的。最具竞争力的人往往是最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我们在培养学生具有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摘要】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言语给予学生交往欲望,利用合作给予交往技巧,利用活动给予交往机会......我们在培养学生具有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孤独;交往;言语;合作;活动;适应社会
"Engagement" an important step in children
Meng Yufeng
【Abstract】Interpersonal growth in children occup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hildren's you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rvous and Student alienation, it will directly affect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How to let children out of loneliness, learning exchanges, should we need to be addressed. Verbal exchanges between teachers give students a desire to make us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echniques, the use of activities between the opportunity ...... we have to develop in students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 the m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skills to meet the futur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Keywords】loneliness;Exchanges;Speech;Cooperation;Activities;Adapt to social
如今的小学生,大多生长在独身子女家庭。父母的全部爱心都倾注在这一个孩子身上,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来加以培养。而对其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我认为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管制太多,是孩子失去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高楼深院给孩子们构筑的一个个小笼子,是他们不得不与电视、电脑、游戏机的亲密接触,这又是远离交往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学生进入集体生活后便表现出交往经验与技巧的不足。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又容易形成学生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助人等不良个性,造成交往障碍。通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学生以下两种类型者居多:
①自卑懦弱,依赖性强。这类学生在学校表现出性格内向,整天不吭声,不主动与人交往;在学习活动中退缩,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在集体活动中,不积极参与,处于被动的角色,往往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类学生遇到不公平待遇,则忍耐或以哭泣来表示反抗,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困难只会求助于家长、老师。
②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这类学生外表看起来开朗活泼,在群体活动中,参与积极性高,但只喜欢居主导地位,事事想占上风,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当他人的意见、态度与其意愿相违背时,往往采取攻击性行为,常常用语言和行动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要求。
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交往的心理需求
1.1 交往的之一应该有把某种事情告诉另一方面的愿望,而另一方也希望能从他人那里获知某种事情或信息。
1.2 交往双方都期望获得一定的交往效果,期望从对方那里获取得一定的东西。
1.3 交往双方都有意无意到力争达到互相了解,双方各自支配着对方的反应。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原则,人们往往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
1.4 交往两种手段。即:言语手段和非言语交往手段。
2.教师言语给予学生交往欲望在交往活动中,语言作为具有意义的符号,是主体思想的物化
表现;作为主体间进行交往的媒介和工具,更是主体表达自我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在交往活动中,言语的本质是“表现”,既表现着“存在的事件”,同时也表现着“意义的产生”。正如一幅山水画,作为一种笔墨记号指示这幅画的存在,同时又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在画中寄寓了主体特定的意义。因此,交往双方只有通过对话、理解与领悟,才能获取对语言客体包涵的主体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才能突破各自原有理解的局限,从而在双方达到视界融合之时,超越前理解,获得新发展。
2.1 消解中心,加强对话。在教育言语交往中必须消解权威中心,同时也要摒除固定地以小部分人为中心进行言语交往,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说出各自不同却很有意义的见解,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告诉同学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2.2 重构言语环境,激活主体意识。优化言语环境为交往主体的言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交往中更为关键的还是要使学生成为自主言说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包括激活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即敢于参加言说,展示自我生命的勇气;表达意识,即将自我的理解体验能准确地用言语表述出来;协调意识,即与其他的言语主体进行协调,寻找共通;辩护意识,即参与主体存在差异,能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对自我的理解进行合理的辩护,最终达到主体在言论过程中的言之成理与和而不同。
2.3 丰富言语内容,注重体验生成。思想是流动的,语言是固定的。语言承载着主体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具体思想必须被语言固定下来并外化为抽象化、概括化的文字符号方能够独立于作者而超越时空存在。因此,面对以书面语言为主的课程文本,每个参与主体都是平等的,都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自己的前理解与前结构中重新将意义赋予文本。这一丰富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作者的原意重复,而是注重参与主体在言说存在的事物中,通过自我诠释不断生成新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同时主体也要通过对话,表达自己的这种体验,并注意倾听、理解、领悟他者,反思自我体验,进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超越自我。
3.教师利用合作给予交往技巧善于交往,恰当地使用交往策略的儿童往往容易得到同伴的认可,受到同伴的欢迎。小学生在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交往和教育的结果,不是自发的产物。学生的交往障碍一方面是受其不良个性影响,更重要的是缺乏交往的技巧。在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不要只充当“断案的法官”,而是适时教给他们处理的方法,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使学生在矛盾碰撞中逐步掌握交往技巧。
3.1 用真诚去打动他人。真诚指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首先表现在能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其次是语言要文明,说话有礼貌,并且具有一定的技巧。学生之间的许多冲突就是由于语言表述不当引起误解而造成的。我常要求学生与人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不随意打断别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多用商榷的语气,少用指责的语气,学会用委婉的语气指出他人的不足。
3.2 用宽容去理解他人。儿童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即按自己的意见、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凡事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先不要一味指责对方,而是能先检讨自己,多做自我批评,而不是盯着他人的弱点不放,去斤斤计较。
3.3 用感激去回报他人。人与人相处,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由于独身子女在家中受到多位长辈的溺爱,养成了把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激,当别人帮助了自己时,说声“谢谢”,并长存感激之心。长存感激之心,就会使学生产生回报他人的愿望,这就是助人的开始。而助人为乐是人际交往中受人欢迎的要素之一。用感激去回报他人会带来人际交往的良性循环。
3.4 用赞赏去激励他人。人人都有被赞赏、被肯定的愿望。当一个人因别人的鼓励而发现了自身的优点鼓起自信心时,内心的感激和愉快是无与伦比的,自然愿意与欣赏者、鼓励者交朋友。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宽以待人。当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交往的自信。
4.教师利用活动给予交往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双方的相互了解,只有经常沟通才能建立感情。教师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间自由交往的频率,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对那些自卑型,不敢大胆交往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有意识地增加这部分同学在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中扮演角色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轮流组织班队活动,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游戏,各类班级竞赛活动,经常调换座位,使学生获得与不同个性同学交往的机会等。还可以有意识在班级里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管理岗位,使学生通过公务性交往获得一定的交往信心,增强他们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
5.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少年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组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所受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外部教育,孩子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中力图使两种教育力量在孩子身上协调与统一起来,强化孩子在学校中所受的积极影响、产生的积极变化,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作为老师建议家长以下的方法:
5.1 克服害羞心理。增加孩子的交往机会,经常带孩子去亲戚朋友家做客,经常安排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进行游戏等;增强孩子的交往自信,帮孩子寻找自己的特长和优点,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不要吝啬夸奖之辞,孩子哪怕有小小的进步都要予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5.2 加强社会交往。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让孩子更多地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比如邀请孩子的同学和朋友来家里做客,有机会时就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与更多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玩耍,同学过生日让孩子给送个小礼品,逢年过节让孩子给朋友寄一张贺卡,有意识地让孩子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等等。
5.3 培养利他行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普遍有“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习惯从对自己得益的角度出发,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比较愿意去做,而要让他们为别人付出些什么往往就比较困难。孩子的这种倾向将影响到他与同龄伙伴的正常交往,因为这些孩子不能善解人意,不爱关心别人,不愿帮助别人,不懂得分享,不会与他人合作,很难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很难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利他行为,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主动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比如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下雨下雪天主动将没带雨具的同学送回家,有同学生病住院主动去医院看望,自己有好吃的东西主动拿去与朋友一起分享,自己有好看的图书主动借给其他同学翻阅等。孩子这些事情做多了,不仅自私自利的毛病可以改掉,而且也会给他的伙伴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在与同伴们交往时也就会更受欢迎。
5.4 传授交往的技能。家长应当教会孩子怎样跟别的小朋友友好相处,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或歉意,怎样才能顺利地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更合适,怎样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怎样正确地处理同伴间的纠纷与矛盾,怎样有礼貌地向别人打招呼,怎样请求别人的帮助等等。
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指导、教育、引导逐步发展形成的。未来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竞争与合作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相辅相成的。最具竞争力的人往往是最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我们在培养学生具有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