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领域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德育教学已经不再限制于课堂之中。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是实践校外育人的一种有效路径。通过研学旅行德育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社会价值观,通过研学旅行实践课程的开展能够充分的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来弥补校内德育教学的不足,扩展校内德育教学的教学空间。但随着研学旅行的开展,工作机制不完善、课程意识不强、教师观念陈旧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到研学旅行德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教学;实践活动
引言:教育部等11个部门在2016年1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学校秉承“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的原则,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同时随着国家对学生德育学习的逐渐重视,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成为了当前最为常用的德育教学方式。研学旅行通过将集体德育教学、实践德育教学、榜样德育教学等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德育教学,其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将德育带出了校门,使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一、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牵头,学校根据制定好的研学方案和活动路线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旅行、集体食宿。让学生通过集体生活旅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探究,研学旅行是将校内教育向外扩展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教学方式,通过与校外教育的结合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目的。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校外实践活动课程,其宗旨在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限制,通过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通过多方位多层面的角度,加大学生与是社会的接触,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得到提升。研学旅行作为坚持以德育教学为先的校外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一,它更注重集体性,研学旅行不同于平常学校组织的春游,研学旅行是有学校进行组织,由教师作为领队,以班或年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一起生活、一起体验、一起研讨学习。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集体是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在集体环境下,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能够感受到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其二,教育性,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更接近生活和社会。研学旅行作为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校外实践活动,它需要课程作为支撑根本,让学生在旅途中快乐学习,通过将大自然、博物馆、生活等作为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三是体验性,最有效的能力提升就是实践体验,研学旅行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游历,让学生将知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运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真正的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中学德育
德在我国有着举足輕重的地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书育人,育人便是教德,立德树人已成为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成为了我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的教育中,德育包含了一个广泛的范围,社会德育、社区德育、自然德育等都被包含其中。狭义上的德育则是指的学校的德育教学,按照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其本质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变成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状态。
三、研学旅行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和实践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实践活动,其不限制于校园内,因此研学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遗迹、进入森林感受大自然,不同种类的研学旅行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研学体验。
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为例,进行红色革命纪念馆的研学游行,通过让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参观,能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革命先烈在抵抗外敌时的不惧牺牲不畏艰苦的精神,通过历史文物的参观和讲解员的介绍,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现今社会的来之不易。
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人是群居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整体中的基础存在。人天生具备社会属性,人多生存、学习、交际、发展等都离不开集体这一属性。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会发现,在青少年之间,人际间的交际已经变得生疏,年轻人变得不爱交际而是更喜欢一个人呆着。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集体,只有通过集体化的活动,学生才能够逐渐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才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中,整个旅行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学生集体出游、集体食宿、集体活动,集体成为了整个研学旅行的最小单位。通过集体学生之间会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合作和帮助,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够增加学生的集体归属感。通过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学生会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还会懂得进行团队协作,抱团取暖。
3.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研学旅行满足了学生走出校园面向世界的愿望,通过旅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走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通过让学生参与不同主题研学旅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课堂教学的灌输是无法让学生坚定心中的信念,只有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融入到社会中,真实的了解到社会环境,才能够让学生正切的感受到自身与社会的联系。以此才能够让学生坚定自身的信念,使学生为了自身的理想而奋斗。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见证者。文化基础素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一方面是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研学旅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传统博物馆的游览或者是走入少数民族居住地寻找传统风俗习惯,以此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深入了解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拜访手工艺人,了解工匠技艺,体验工匠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此外,研学旅行还可以将目的地定在科研场所或者是科技博物馆,让学生去体验新科技新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意识是个体所需要具备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意识主要包含学习素养和健康生活两个方面。在学习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评估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表现。而健康生活素养包括了对自身身体状态的认识、对身心发展的评估、人生规划等综合表现。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中通过将学生作为主导者,让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的方案制定、线路规划,使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作为辅助者,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方案的制定,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此外,在研学旅行的主题中包含了大量的劳作研学主题,通过带领学生下乡进行田间劳作来让学生进行身体的锻炼,通过劳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一个认识,让学生关注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
社会参与意识是个体实践创新的体现同样也是个体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而学生长期处于校园中和家庭中,无法体会到社会的复杂和生活的来之不易,无法了解父母的艰辛劳苦。通过组织志愿者主题的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入贫困乡村,走入敬老院,走入先烈故居。让学生通过义务劳动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之重,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复杂与劳作的辛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当代良好青年。
(三)研学旅行有利于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的结合
1.扩展学校德育空间
以往的德育教学都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通过案例的讲述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德,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但这些都是讲述,告诉学生该如何,而学生无法去实践,随着实践的推移,这些最终又会还给教师。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将德育教学带出了校门,将课堂教学变成了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能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锻炼技能。通过旅行游历,学生能够逐渐的了解社会了解自然,能够逐渐的形成道德情感,不断的磨练自身的意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将学与行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求真理,求真知。使学生在不断的研学过程中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
德育的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亲身体会,近距离接触。校外的德育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人文故居、科技基地、历史遗迹这些都是自然与人文社会的德育资源。研学旅行實践活动不限制目的地,也不限制旅行距离,任何能够开展德育教学的地方都是进行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合理的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不仅能够充分的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德育功能,还能够弥补校内德育纸上谈兵的缺陷。
四、完善研学旅行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随着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了校内德育教学的常态化课程,就需要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到日常的中学生课程体系中去。在进行研学旅行的方案制定时需要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还要确保研学旅行的趣味性。同时,中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中学生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
(二)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
研学旅行其本质是一种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但研学旅行的宗旨在于寓教于游,学玩并行。因此在进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改变往常的课堂教学观念,旅行的性质是集体的一场户外出行,本身就是通过在轻松的环境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而教师如果无法快速的转变教学观念就会将研学旅行变为移动课堂教学,学生本应该在研学旅行中体验到的游玩乐趣会被全部磨灭,从而无法做到寓教于游的目的。
(三)强化研学旅行的管理
研学旅行作为校外实践活动,安全是重中之重。基于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进行研学旅行之前需要将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对活动中需要使用的车辆、餐饮住宿等方面需要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管理、服务的安全性。同时在日常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安全,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也要叮嘱学生注意安全。在活动开展前,学校需要严格制定旅行的出行路线和出行方案,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一一排除。在活动展开的前一天需要对学生和教师召开大会,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
结束语
想要德育教学能够有效的开展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技能水平。研学旅行德育教学模式从实践出发,让学生从旅行中获得个人素养的提升,从环境中获得德育培养。为此,想要研学旅行在德育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就需要不断完善研学旅行德育教学,将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从研学旅行中获得德育教学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肖琛. 研学旅行在中学德育中的作用及推进路径研究[D].湖南大学 2019.
[2]冯文全、魏媛媛. 研学旅行: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09):152-154,164.
[3]梁美红,何蒙池.浅谈研学旅行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3):36-37.
[4]贾莹.研学旅行中的德育渗透[J].林区教学 2019(10):13-15.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教学;实践活动
引言:教育部等11个部门在2016年1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学校秉承“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的原则,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同时随着国家对学生德育学习的逐渐重视,研学旅行实践课程成为了当前最为常用的德育教学方式。研学旅行通过将集体德育教学、实践德育教学、榜样德育教学等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德育教学,其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将德育带出了校门,使德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一、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牵头,学校根据制定好的研学方案和活动路线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旅行、集体食宿。让学生通过集体生活旅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探究,研学旅行是将校内教育向外扩展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教学方式,通过与校外教育的结合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目的。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校外实践活动课程,其宗旨在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限制,通过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通过多方位多层面的角度,加大学生与是社会的接触,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得到提升。研学旅行作为坚持以德育教学为先的校外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一,它更注重集体性,研学旅行不同于平常学校组织的春游,研学旅行是有学校进行组织,由教师作为领队,以班或年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一起生活、一起体验、一起研讨学习。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集体是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在集体环境下,学生们能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能够感受到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其二,教育性,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形式,是为了让学生更接近生活和社会。研学旅行作为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校外实践活动,它需要课程作为支撑根本,让学生在旅途中快乐学习,通过将大自然、博物馆、生活等作为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三是体验性,最有效的能力提升就是实践体验,研学旅行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游历,让学生将知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运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真正的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中学德育
德在我国有着举足輕重的地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书育人,育人便是教德,立德树人已成为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成为了我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的教育中,德育包含了一个广泛的范围,社会德育、社区德育、自然德育等都被包含其中。狭义上的德育则是指的学校的德育教学,按照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其本质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变成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状态。
三、研学旅行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和实践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实践活动,其不限制于校园内,因此研学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遗迹、进入森林感受大自然,不同种类的研学旅行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研学体验。
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为例,进行红色革命纪念馆的研学游行,通过让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参观,能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革命先烈在抵抗外敌时的不惧牺牲不畏艰苦的精神,通过历史文物的参观和讲解员的介绍,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现今社会的来之不易。
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人是群居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整体中的基础存在。人天生具备社会属性,人多生存、学习、交际、发展等都离不开集体这一属性。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会发现,在青少年之间,人际间的交际已经变得生疏,年轻人变得不爱交际而是更喜欢一个人呆着。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集体,只有通过集体化的活动,学生才能够逐渐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才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研学旅行实践课程中,整个旅行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学生集体出游、集体食宿、集体活动,集体成为了整个研学旅行的最小单位。通过集体学生之间会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合作和帮助,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够增加学生的集体归属感。通过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学生会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还会懂得进行团队协作,抱团取暖。
3.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研学旅行满足了学生走出校园面向世界的愿望,通过旅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通过参与体验,让学生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走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通过让学生参与不同主题研学旅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课堂教学的灌输是无法让学生坚定心中的信念,只有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融入到社会中,真实的了解到社会环境,才能够让学生正切的感受到自身与社会的联系。以此才能够让学生坚定自身的信念,使学生为了自身的理想而奋斗。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见证者。文化基础素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一方面是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研学旅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传统博物馆的游览或者是走入少数民族居住地寻找传统风俗习惯,以此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深入了解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拜访手工艺人,了解工匠技艺,体验工匠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此外,研学旅行还可以将目的地定在科研场所或者是科技博物馆,让学生去体验新科技新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意识是个体所需要具备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意识主要包含学习素养和健康生活两个方面。在学习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评估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表现。而健康生活素养包括了对自身身体状态的认识、对身心发展的评估、人生规划等综合表现。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中通过将学生作为主导者,让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的方案制定、线路规划,使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作为辅助者,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方案的制定,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此外,在研学旅行的主题中包含了大量的劳作研学主题,通过带领学生下乡进行田间劳作来让学生进行身体的锻炼,通过劳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一个认识,让学生关注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
社会参与意识是个体实践创新的体现同样也是个体社会责任担当的体现,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而学生长期处于校园中和家庭中,无法体会到社会的复杂和生活的来之不易,无法了解父母的艰辛劳苦。通过组织志愿者主题的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入贫困乡村,走入敬老院,走入先烈故居。让学生通过义务劳动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之重,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复杂与劳作的辛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勇于担当的当代良好青年。
(三)研学旅行有利于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的结合
1.扩展学校德育空间
以往的德育教学都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通过案例的讲述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德,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当代学生应该具备的。但这些都是讲述,告诉学生该如何,而学生无法去实践,随着实践的推移,这些最终又会还给教师。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将德育教学带出了校门,将课堂教学变成了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能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锻炼技能。通过旅行游历,学生能够逐渐的了解社会了解自然,能够逐渐的形成道德情感,不断的磨练自身的意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将学与行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求真理,求真知。使学生在不断的研学过程中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
德育的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亲身体会,近距离接触。校外的德育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人文故居、科技基地、历史遗迹这些都是自然与人文社会的德育资源。研学旅行實践活动不限制目的地,也不限制旅行距离,任何能够开展德育教学的地方都是进行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合理的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不仅能够充分的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德育功能,还能够弥补校内德育纸上谈兵的缺陷。
四、完善研学旅行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随着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了校内德育教学的常态化课程,就需要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到日常的中学生课程体系中去。在进行研学旅行的方案制定时需要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还要确保研学旅行的趣味性。同时,中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中学生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因此就需要教师不仅具备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
(二)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
研学旅行其本质是一种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但研学旅行的宗旨在于寓教于游,学玩并行。因此在进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改变往常的课堂教学观念,旅行的性质是集体的一场户外出行,本身就是通过在轻松的环境下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而教师如果无法快速的转变教学观念就会将研学旅行变为移动课堂教学,学生本应该在研学旅行中体验到的游玩乐趣会被全部磨灭,从而无法做到寓教于游的目的。
(三)强化研学旅行的管理
研学旅行作为校外实践活动,安全是重中之重。基于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进行研学旅行之前需要将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对活动中需要使用的车辆、餐饮住宿等方面需要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管理、服务的安全性。同时在日常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行为安全,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也要叮嘱学生注意安全。在活动开展前,学校需要严格制定旅行的出行路线和出行方案,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一一排除。在活动展开的前一天需要对学生和教师召开大会,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意识。
结束语
想要德育教学能够有效的开展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技能水平。研学旅行德育教学模式从实践出发,让学生从旅行中获得个人素养的提升,从环境中获得德育培养。为此,想要研学旅行在德育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就需要不断完善研学旅行德育教学,将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从研学旅行中获得德育教学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肖琛. 研学旅行在中学德育中的作用及推进路径研究[D].湖南大学 2019.
[2]冯文全、魏媛媛. 研学旅行: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09):152-154,164.
[3]梁美红,何蒙池.浅谈研学旅行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3):36-37.
[4]贾莹.研学旅行中的德育渗透[J].林区教学 2019(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