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符合入选标准的320例患儿(其中门诊病例203例,住院病例117例),采用运脾燥湿理气法为主的中药汤剂口服;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显效166例,约占51.8%,有效131例,约占40.9%,无效23例,约占7.1%。总有效率92.7%。结论: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运脾燥湿理气法 治疗 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属中医学的“泄泻”范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要表现,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是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是在中国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常见多发病。近年来我院应用中医理论,辩证求因,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泄泻脾虚与湿滞的本质入手,应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使燥湿而不伤阴,止泻而不留邪,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自2007年1月—2012年2月,对320例(其中门诊病例203例,住院病例117例)患儿采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2012年2月,对320例(其中门诊病例203例,住院病例117例)患儿采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24例:年龄最小者4月,最大者5.5岁,平均年龄2.7岁;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者41例,轻度脱水23例,病程最短者21天,最长者6月;疗程最短者4天,最长者15天,平均疗程6.5天;化验检查:粪轮状病毒强阳性者62例,弱阳性者57例,阴性者201例;血白细胞数升高者56例,降低者34例;分类淋巴细胞升高者148例、中性粒细胞升高者15例;大便检出白细胞者75例,潜血阳性者56例;电解质检测钠<135mmol/L者78例,钠>145mmol/L者9例,钠正常者233例;钾正常者278例、低于3.5mmol/L者34例、高于3.5mmol/L者8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根据199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1982年5月全国小儿腹泻座谈会制定的小儿迁延性腹泻及慢性腹泻诊断标准,将病程在2周至2个月者称为迁延性腹泻,超过2个月者称慢性腹泻。临床症见: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四次;②大便性状有改变,呈水样便,可加有黏液即纳入诊断。
1.2.2 排出标准:伴有发热、中重度脱水、重度营养不良,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威胁生命的原发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及精神、神经疾病患儿,或严重中毒症状者。
1.3 治疗方法:对上述患儿立运脾燥湿理气法,应用苍术,厚朴,陈皮,青皮,乌梅为主方,根据年龄不同调整剂量。加减:有伤食史,根据伤食不同选用消食药,如有肉积加焦山楂,麦面之积加炒莱菔子;腹胀加木香;有表证者加防风;脾阳虚加炮姜;气虚盛加炙黄芪;湿热加黄连。剂量亦随年龄的大小而增减,每天1剂,水煎取汁,少量频服。有脱水者均适当给予口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补液。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A.观察指标:
腹泻程度、口干渴程度、食欲不振与否以及精神状况。
B.观察方法:
记录以上观察指标改善时间及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以观察总结疗效,如下表:
1.5 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防急发(93)的第37号文公布的《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组:
A、显效:治疗5d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B、有效:治疗5d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C、无效:治疗5d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做相应的分析、总结。
2 结果
各观察指标平均改善时间:腹泻次数4次/日者约需3.9天, 5~7次/日者约需8.5天;口干渴程度为口干、饮水正常者约需3.7天,口干渴欲饮者约需5.8天;食欲不振者约需4.3;精神不振者约需5.1天。
显效166例,约占51.8%,有效131例,约占40.9%,无效23例,约占7.1%。总有效率92.7%。
3 讨论
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是危害小儿健康的疾病之一 。古代医家明确阐明了泄泻的病因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而成泄泻。”《医宗必读·泄泻》则指出:“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已故中医儿科名家江育仁教授也说:“脾不在健,贵在运,深含泻中寓补之法”。由于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发病之后,易耗伤气液,如治疗失当,可转成慢性,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等危重变证,甚至气脱液竭而死亡。在治疗上多采用分型论治,临床上多分为湿热型、风寒型、伤食型、脾虚型分型论治。近年来我院应用中医理论,辩证求因,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泄泻脾虚与湿滞的本质入手,采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应用苍术、厚朴、陈皮、青皮、乌梅为主方加味治疗;方中苍术气味芳香,辛烈燥湿,醒脾助运,开郁宽中,乃治疗泄泻之要药,为君药;药理研究表明苍术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增强胃黏膜保护,护肝及抑菌等作用,厚朴苦温辛燥,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药;研究证实其具有抗病毒、抗炎及镇痛等作用。二药相合既能强脾又能运脾,不仅燥湿和胃,且理气消胀。佐以陈皮行气开胃化湿,以助健脾,药理研究具有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收缩的作用,青皮能疏肝理气,消积化滞,用于食积腹痛,陈青二皮合用,辟除陈气,增强运脾之功,乌梅味酸涩,能涩肠止泻,善治久泻,诸药合用共揍运脾燥湿理气止泻之功。用上方对各型腹泻加味治疗,经用药前后对患者临床症状对比观察,判定疗效,疗效确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营养,尤其是对待小儿多给予富含营养的食物,久之则损伤脾胃,发生伤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和“无湿不成泻”之说。现代医学认为腹泻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于人体,侵入肠道后,粘附在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襞萎缩变平,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大多是有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所引起。西医多采用抗炎抗病毒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营养保护肠粘膜等治疗。但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是在治疗泄泻过程中滥用抗菌药物和静脉输液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并发症,治疗比较棘手。近年来我院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能健脾止泻,使燥湿而不伤阴,止泻而不留邪,在调节胃肠功能紊乱,调节肠道菌群方面有良好的治疗优势;疗效确切,疗程短,无创伤,患儿痛苦小,家长心理负担轻,且无需静脉给药。可以在门诊治疗,病人花费明显减少,避免了静脉给药的高额费用和肌肉注射、静脉穿刺对患儿的刺激,并且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易于使患儿家长接受,也避免了用西药治疗引起并发症的弊端。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运脾燥湿理气法 治疗 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
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属中医学的“泄泻”范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要表现,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是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是在中国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大常见多发病。近年来我院应用中医理论,辩证求因,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泄泻脾虚与湿滞的本质入手,应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使燥湿而不伤阴,止泻而不留邪,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自2007年1月—2012年2月,对320例(其中门诊病例203例,住院病例117例)患儿采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2012年2月,对320例(其中门诊病例203例,住院病例117例)患儿采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24例:年龄最小者4月,最大者5.5岁,平均年龄2.7岁;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者41例,轻度脱水23例,病程最短者21天,最长者6月;疗程最短者4天,最长者15天,平均疗程6.5天;化验检查:粪轮状病毒强阳性者62例,弱阳性者57例,阴性者201例;血白细胞数升高者56例,降低者34例;分类淋巴细胞升高者148例、中性粒细胞升高者15例;大便检出白细胞者75例,潜血阳性者56例;电解质检测钠<135mmol/L者78例,钠>145mmol/L者9例,钠正常者233例;钾正常者278例、低于3.5mmol/L者34例、高于3.5mmol/L者8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根据199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1982年5月全国小儿腹泻座谈会制定的小儿迁延性腹泻及慢性腹泻诊断标准,将病程在2周至2个月者称为迁延性腹泻,超过2个月者称慢性腹泻。临床症见: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四次;②大便性状有改变,呈水样便,可加有黏液即纳入诊断。
1.2.2 排出标准:伴有发热、中重度脱水、重度营养不良,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威胁生命的原发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及精神、神经疾病患儿,或严重中毒症状者。
1.3 治疗方法:对上述患儿立运脾燥湿理气法,应用苍术,厚朴,陈皮,青皮,乌梅为主方,根据年龄不同调整剂量。加减:有伤食史,根据伤食不同选用消食药,如有肉积加焦山楂,麦面之积加炒莱菔子;腹胀加木香;有表证者加防风;脾阳虚加炮姜;气虚盛加炙黄芪;湿热加黄连。剂量亦随年龄的大小而增减,每天1剂,水煎取汁,少量频服。有脱水者均适当给予口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补液。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A.观察指标:
腹泻程度、口干渴程度、食欲不振与否以及精神状况。
B.观察方法:
记录以上观察指标改善时间及显效、有效、无效病例数,以观察总结疗效,如下表:
1.5 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防急发(93)的第37号文公布的《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组:
A、显效:治疗5d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B、有效:治疗5d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C、无效:治疗5d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做相应的分析、总结。
2 结果
各观察指标平均改善时间:腹泻次数4次/日者约需3.9天, 5~7次/日者约需8.5天;口干渴程度为口干、饮水正常者约需3.7天,口干渴欲饮者约需5.8天;食欲不振者约需4.3;精神不振者约需5.1天。
显效166例,约占51.8%,有效131例,约占40.9%,无效23例,约占7.1%。总有效率92.7%。
3 讨论
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是危害小儿健康的疾病之一 。古代医家明确阐明了泄泻的病因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盛。如《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而成泄泻。”《医宗必读·泄泻》则指出:“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已故中医儿科名家江育仁教授也说:“脾不在健,贵在运,深含泻中寓补之法”。由于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发病之后,易耗伤气液,如治疗失当,可转成慢性,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等危重变证,甚至气脱液竭而死亡。在治疗上多采用分型论治,临床上多分为湿热型、风寒型、伤食型、脾虚型分型论治。近年来我院应用中医理论,辩证求因,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泄泻脾虚与湿滞的本质入手,采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应用苍术、厚朴、陈皮、青皮、乌梅为主方加味治疗;方中苍术气味芳香,辛烈燥湿,醒脾助运,开郁宽中,乃治疗泄泻之要药,为君药;药理研究表明苍术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增强胃黏膜保护,护肝及抑菌等作用,厚朴苦温辛燥,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药;研究证实其具有抗病毒、抗炎及镇痛等作用。二药相合既能强脾又能运脾,不仅燥湿和胃,且理气消胀。佐以陈皮行气开胃化湿,以助健脾,药理研究具有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收缩的作用,青皮能疏肝理气,消积化滞,用于食积腹痛,陈青二皮合用,辟除陈气,增强运脾之功,乌梅味酸涩,能涩肠止泻,善治久泻,诸药合用共揍运脾燥湿理气止泻之功。用上方对各型腹泻加味治疗,经用药前后对患者临床症状对比观察,判定疗效,疗效确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营养,尤其是对待小儿多给予富含营养的食物,久之则损伤脾胃,发生伤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和“无湿不成泻”之说。现代医学认为腹泻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于人体,侵入肠道后,粘附在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微绒毛破坏,皱襞萎缩变平,粘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道。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大多是有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所引起。西医多采用抗炎抗病毒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营养保护肠粘膜等治疗。但有一定的副作用,特别是在治疗泄泻过程中滥用抗菌药物和静脉输液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并发症,治疗比较棘手。近年来我院用运脾燥湿理气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能健脾止泻,使燥湿而不伤阴,止泻而不留邪,在调节胃肠功能紊乱,调节肠道菌群方面有良好的治疗优势;疗效确切,疗程短,无创伤,患儿痛苦小,家长心理负担轻,且无需静脉给药。可以在门诊治疗,病人花费明显减少,避免了静脉给药的高额费用和肌肉注射、静脉穿刺对患儿的刺激,并且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易于使患儿家长接受,也避免了用西药治疗引起并发症的弊端。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