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教材,选编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文字通过老师的智慧解读,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向学生传递着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随着年段的升高,我们发现许多名家名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高年段,文学史上的大家们更是频频露面,冰心、鲁迅、高尔基、海伦·凯勒、萧红……编者把他们以“小卡片”的方式放在了教材的后面。大多数老师有意无意会让学生去读一读这些小卡片,目的是出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或者为了应试(考试有可能考到相关知识);也有老师或许会忽略它的存在。教材无非是一种载体,语文教学如果急功近利,我想,它无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沉下心来,挖掘文学的东西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浸润在文学的芬芳里,在“小”卡片里做“大”文章。
一、感悟一种品性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在“作家卡片”中,是这样来介绍她的:冰心,原名谢婉莹。她一开始写作,就跟小朋友结下可不解之缘。她在她的第一首诗中写道:“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就是在她赴美留学期间,也不忘为国内的孩子写作。她将在旅途和国外的见闻及感受,陆续写成了二十多封信,寄回国内,在刊物上发表,跟小朋友们交流。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也非常爱读的《寄小读者》。在这段介绍中,集中体现了冰心“热爱儿童”的思想,这和她“爱的哲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她认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因此,除了用它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冰心“爱的哲学”中,去品味一种博大,感悟一种无私的品性。读她的《繁星春水》,读她的《纸船》,读她的《雨中》,读她的《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母爱、童真、自然,这是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她以委婉真挚的语言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也赞颂大自然。徜徉在鲜活的文字语言中,学生的思想在流淌,情感在喷发。
二、走近一种风格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位在中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我们在《早》这篇课文中初步认识。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鲁迅的笔,是最犀利的,郁达夫曾这样评价:“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举重若轻,言简意丰,辛辣干脆,极尽讽刺,这是鲁迅作品的风格。读作家卡片,就要读出他的写作风格。
如鲁迅在小说中常采用人物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主人公便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又如《少年闰土》中写道:“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把一个生活圈子小,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我”生动地再现出来,突出了这种牢笼般生活对人性的压抑。
三、寻找一种力量
在许多的作家卡片中,我们同样能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写了14部作品,被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翻开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着如水般的文字,我们的心灵在震颤:生命的奇迹诞生于顽强,诞生于不屈不挠,这是一个“不幸”的人的精神奋斗史。这份不屈不挠让她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说话”;这份不屈不挠,增强了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份不屈不挠,让她以爱报爱,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于残疾人身上。在这本书的开头,它这样写:我常想,要是每个人都会在成年早期突然失明、失聪几天,也许是好事。漆黑会令人更珍惜视力;静寂则能让人明白听到声音是多么美妙。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海伦·凯勒给予我们的精神动力是无穷的,走近她,我们就走近了坚韧,走近了热爱,走近了感恩,走近了成功。
四、了解一段历史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鲁迅先生盛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无疑是这厚重的历史的功臣,但是在这部名著辉煌的背后,却凝聚着作者的屈辱与血泪,是他在遭受宫刑,几次想血溅墙头后写成的。
课文中有一句话的介绍:“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位将军是谁?司马迁为什么要替他辩护?什么酷刑让他想了此残生?这些问题都比较模糊。引领学生走进故事,了解历史,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就深刻,也更能感同身受了。通过了解,他们会知道:这位将军叫李陵,是历史上有名的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的孙子。当时,李陵率军和匈奴作战,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过大于功,投降只是寻找机会再报答国家,此话触怒了汉武帝,故下狱受刑。所遭受的酷刑是宫刑,就是使人变得不男不女的刑罚,失去做男人的尊严。
面对这样的飞来横祸,一般的人也许就一蹶不振了,但司马迁从周文王被关羑里写出《周易》,孔子被困陈蔡编了《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下《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出《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成《兵法》等历史故事中汲取力量,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写成《史记》,也让自己名垂千古。
五、体验一种生活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选自她的《呼兰河传》。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在她的字里行间,出处流淌着田园生活的自由与快乐,这种自由与快乐的生活是她念念不忘的:东一脚西一脚地溜土,把韭菜当作狗尾巴草割掉,一会儿吃黄瓜一会儿追蜻蜓,玩累了随便找个阴凉地睡觉……这样的生活,对于城市里(特别是现在)的孩子还是很遥远的。循着作者的娓娓描述,孩子们的心早已飞进了那空旷而生机勃勃的园子,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当然,读着《呼兰河传》,并不会让人一味地沉浸在已逝去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这和她从小缺少关爱(除了祖父)、一生颠沛流离密切相关。“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物在人非,今非昔比。可是,作品仍然是美的,即使这美忧郁着,也仍然不能不使你迷恋。
小小一张“作家卡片”,承载着多少文学元素。掘一口小井,涌一股清泉,在淡淡的墨香中,心灵在滋养,激情在飞扬。
一、感悟一种品性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在“作家卡片”中,是这样来介绍她的:冰心,原名谢婉莹。她一开始写作,就跟小朋友结下可不解之缘。她在她的第一首诗中写道:“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就是在她赴美留学期间,也不忘为国内的孩子写作。她将在旅途和国外的见闻及感受,陆续写成了二十多封信,寄回国内,在刊物上发表,跟小朋友们交流。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也非常爱读的《寄小读者》。在这段介绍中,集中体现了冰心“热爱儿童”的思想,这和她“爱的哲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她认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因此,除了用它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冰心“爱的哲学”中,去品味一种博大,感悟一种无私的品性。读她的《繁星春水》,读她的《纸船》,读她的《雨中》,读她的《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母爱、童真、自然,这是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她以委婉真挚的语言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也赞颂大自然。徜徉在鲜活的文字语言中,学生的思想在流淌,情感在喷发。
二、走近一种风格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位在中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我们在《早》这篇课文中初步认识。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鲁迅的笔,是最犀利的,郁达夫曾这样评价:“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举重若轻,言简意丰,辛辣干脆,极尽讽刺,这是鲁迅作品的风格。读作家卡片,就要读出他的写作风格。
如鲁迅在小说中常采用人物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主人公便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又如《少年闰土》中写道:“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把一个生活圈子小,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我”生动地再现出来,突出了这种牢笼般生活对人性的压抑。
三、寻找一种力量
在许多的作家卡片中,我们同样能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写了14部作品,被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翻开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着如水般的文字,我们的心灵在震颤:生命的奇迹诞生于顽强,诞生于不屈不挠,这是一个“不幸”的人的精神奋斗史。这份不屈不挠让她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说话”;这份不屈不挠,增强了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份不屈不挠,让她以爱报爱,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于残疾人身上。在这本书的开头,它这样写:我常想,要是每个人都会在成年早期突然失明、失聪几天,也许是好事。漆黑会令人更珍惜视力;静寂则能让人明白听到声音是多么美妙。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海伦·凯勒给予我们的精神动力是无穷的,走近她,我们就走近了坚韧,走近了热爱,走近了感恩,走近了成功。
四、了解一段历史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鲁迅先生盛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无疑是这厚重的历史的功臣,但是在这部名著辉煌的背后,却凝聚着作者的屈辱与血泪,是他在遭受宫刑,几次想血溅墙头后写成的。
课文中有一句话的介绍:“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位将军是谁?司马迁为什么要替他辩护?什么酷刑让他想了此残生?这些问题都比较模糊。引领学生走进故事,了解历史,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就深刻,也更能感同身受了。通过了解,他们会知道:这位将军叫李陵,是历史上有名的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的孙子。当时,李陵率军和匈奴作战,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过大于功,投降只是寻找机会再报答国家,此话触怒了汉武帝,故下狱受刑。所遭受的酷刑是宫刑,就是使人变得不男不女的刑罚,失去做男人的尊严。
面对这样的飞来横祸,一般的人也许就一蹶不振了,但司马迁从周文王被关羑里写出《周易》,孔子被困陈蔡编了《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下《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出《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成《兵法》等历史故事中汲取力量,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写成《史记》,也让自己名垂千古。
五、体验一种生活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选自她的《呼兰河传》。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在她的字里行间,出处流淌着田园生活的自由与快乐,这种自由与快乐的生活是她念念不忘的:东一脚西一脚地溜土,把韭菜当作狗尾巴草割掉,一会儿吃黄瓜一会儿追蜻蜓,玩累了随便找个阴凉地睡觉……这样的生活,对于城市里(特别是现在)的孩子还是很遥远的。循着作者的娓娓描述,孩子们的心早已飞进了那空旷而生机勃勃的园子,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当然,读着《呼兰河传》,并不会让人一味地沉浸在已逝去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这和她从小缺少关爱(除了祖父)、一生颠沛流离密切相关。“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物在人非,今非昔比。可是,作品仍然是美的,即使这美忧郁着,也仍然不能不使你迷恋。
小小一张“作家卡片”,承载着多少文学元素。掘一口小井,涌一股清泉,在淡淡的墨香中,心灵在滋养,激情在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