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
张立 童之磊 张博 陈立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9787121191596
2013-09
72.00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出版物的内容与介质实现了分离。从表面上看,数字化有利于将个人信息资源转化为公众信息资源,公众能够通过网络更直接、更迅速地获取免费数字资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然而实践远非如此简单,从理论意义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作品作为一种智力成果,理应受到版权法保护,用户使用前应经过版权人同意或支付相应的费用。但由于网络环境复杂、版权主体、侵权行为以及侵权责任难以确定,用户可以十分容易地在网络上获得各种数字作品并任意复制、修改和传播,因数字化导致的侵权问题越来越多。这使得版权人无法依据法律条款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给创作者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还打击了其再次创新的动力。因此,怎样解决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与限制问题,维持版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也是建立版权制度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当前是为那些需要保护的内容作品,在现阶段提供的一种基本可行的解决方案。由张立、童之磊、张博、陈立峰编著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一书正是立足于这个基点,向读者介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及其在内容产业上的应用。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的系列图书之一。“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系列图书的出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出版理论研究,为各界进一步关注和探索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验借鉴。作为其系列丛书之一,《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希望能使从业者积极应对网络时代数字内容版权的变化,了解并掌握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并及时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
1. 数字时代利益平衡如何坚守
数字时代,传统的版权法能否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制约网络版权的侵权行为,相关管理部门和民间管理机构能否解决网络版权侵权问题,相关的网络技术、软件是否能够有效维持版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这些问题在当前环境下亟需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印刷时代、广播电视还是数字网络时代的版权法,在调节版权人和公众二者之间利益冲突时,都要始终坚守着一个原则一一利益平衡。国家通过版权法赋予作者保护其作品及其合法权益的正当权利,以此来鼓励作者进行二次创作,但同时又通过一些例外规定来限制作者的权利以保证社会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因此,针对网络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与限制问题,以及维持版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一书提出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具备很强的必要性。
本书以内容产业和版权制度为背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线,论证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介绍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内容产业中的具体应用。本书在全面介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同时,对其局限性和未来趋势的探讨亦十分精彩。本书共分为8章,逐章分析均由浅入深,既有关于产业知识的清晰介绍,又不乏各类技术要素关联性的探讨。首先,该书对数字版权保护的简介、技术发展、技术研发现状与市场格局给予条理性的概述,为本书的立论做了铺垫。2~6章,则分别对数字权利描述语言、数字内容信息加密及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标识与认证、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体系、数字版权交易与保护方面的各项技术进行详尽讲解。根据内容产业的发展特征,新的研发探索也在不断尝试,包括版权标准的制定、多种内容粒度的授权机制、灵活的硬件绑定技术、面向不同网络和使用模式的分发技术,以及针对多种媒体形式的版权保护机制等,本书从每项研发技术的体系结构、实体模型、系统构架到关键设计点等逐一展开探讨。数字内容作品的版权保护解决方案有软件层面的、硬件层面的、内容格式层面的以及传输层面的等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已经演变成了这种具有多种分支形式版权保护解决方案。同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对数字内容版权的保护,贯穿于数字内容从产生到分发、从销售到使用的整个内容流通过程,涉及整个数字内容价值链。因此,本书第7章针对电子图书、原创文学、数字音乐、数字电视等不同领域的全过程为业界提供不同版权技术保护的借鉴。在不同的业务应用环境中,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和技术形态。书中具体以苹果公司、亚马逊Kindle以及移动出版业务的不同应用场景的版权保护为例,生动介绍了当前数字业务市场中,不同商业化运营的版权保护平台的建立。第8章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局限性做出深入思考,论证了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对版权保护的潜在影响,对版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做出有效回应。
2. 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互联网普及以前,数字内容的盗版和侵权现象很少成为一个焦点,对图书、音像制品等传统作品的保护基本上通过相关法律和机构来实行。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出版的形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1994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P2P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作者不仅仅局限于通过传统出版商来出版作品,也可以选择网络服务提供商来出版。数字出版作品巨大的商业潜力催生出一批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他们通过钻法律漏洞,利用技术手段来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再加上肆无忌惮的二次传播以几何数字的传播速度消耗了潜在的用户资源,给相关权利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挫伤了其再创作的积极性,妨碍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面对新的挑战,传统的版权保护方式已无法满足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的需求。
当法律变得无助的时候,技术也许是无奈之中的一种选择或补充。因此,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为数字内容版权所有者的版权和收入提供了安全保障,不断平衡权利人的权益和消费者的体验感受,在数字版权保护强度和内容受影响程度之间不断权衡,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形式和作品需求,实现满足用户体验的安全保护体系,其研究和开发一直是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关注重点。然而,纵观国内图书市场,有关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图书寥寥无几。当前从业者亟待提高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意识,并对这一技术进行深入地了解、掌握与运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一书对普通技术工作者了解相关法律准则和产业知识,对内容生产者了解技术保护措施,均有所帮助。
3. 加强版权保护和开放版权并行
在作品的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中,以版权保护为手段、以智力成果为资源的版权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著作权(Copyleft)、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与开放存取(Open Access)也日益成为未来版权保护的可选模式。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了多种模式并存的情形。
“内容直接卖钱”的时代正在部分地向“内容免费”的时代过渡,这种过渡直接冲击了版权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将如何发展,的确值得思考。正如编者所言,放弃版权中的财产权,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中的人身权。原创者可以不靠内容挣钱,但这绝不意味着原作者的作品可以任意地变成其他人的作品,也就是说作品的署名权是不能放弃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仍有用武之地。它或许会从统一规范的强保护向灵活适配的轻保护发展,从加密封装型的整体保护,向更重视人身权等具体权益的分类、分步骤保护方向发展,包括权利登记、权利描述、唯一标识符的嵌入、特征库的建立、分段技术的应用等。但对于学术作品来说,DRM的强保护措施,目前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力求面向整个数字内容生产流程进行版权保护体系和主要技术的介绍,为数字版权的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同时,该书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现有技术与未来开发版权关系的探讨尚有待深入。
张立 童之磊 张博 陈立峰
电子工业出版社
9787121191596
2013-09
72.00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出版物的内容与介质实现了分离。从表面上看,数字化有利于将个人信息资源转化为公众信息资源,公众能够通过网络更直接、更迅速地获取免费数字资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然而实践远非如此简单,从理论意义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作品作为一种智力成果,理应受到版权法保护,用户使用前应经过版权人同意或支付相应的费用。但由于网络环境复杂、版权主体、侵权行为以及侵权责任难以确定,用户可以十分容易地在网络上获得各种数字作品并任意复制、修改和传播,因数字化导致的侵权问题越来越多。这使得版权人无法依据法律条款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给创作者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还打击了其再次创新的动力。因此,怎样解决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与限制问题,维持版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也是建立版权制度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当前是为那些需要保护的内容作品,在现阶段提供的一种基本可行的解决方案。由张立、童之磊、张博、陈立峰编著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一书正是立足于这个基点,向读者介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及其在内容产业上的应用。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的系列图书之一。“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系列图书的出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出版理论研究,为各界进一步关注和探索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验借鉴。作为其系列丛书之一,《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希望能使从业者积极应对网络时代数字内容版权的变化,了解并掌握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并及时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
1. 数字时代利益平衡如何坚守
数字时代,传统的版权法能否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制约网络版权的侵权行为,相关管理部门和民间管理机构能否解决网络版权侵权问题,相关的网络技术、软件是否能够有效维持版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这些问题在当前环境下亟需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印刷时代、广播电视还是数字网络时代的版权法,在调节版权人和公众二者之间利益冲突时,都要始终坚守着一个原则一一利益平衡。国家通过版权法赋予作者保护其作品及其合法权益的正当权利,以此来鼓励作者进行二次创作,但同时又通过一些例外规定来限制作者的权利以保证社会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因此,针对网络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与限制问题,以及维持版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一书提出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具备很强的必要性。
本书以内容产业和版权制度为背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线,论证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介绍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在内容产业中的具体应用。本书在全面介绍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同时,对其局限性和未来趋势的探讨亦十分精彩。本书共分为8章,逐章分析均由浅入深,既有关于产业知识的清晰介绍,又不乏各类技术要素关联性的探讨。首先,该书对数字版权保护的简介、技术发展、技术研发现状与市场格局给予条理性的概述,为本书的立论做了铺垫。2~6章,则分别对数字权利描述语言、数字内容信息加密及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标识与认证、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体系、数字版权交易与保护方面的各项技术进行详尽讲解。根据内容产业的发展特征,新的研发探索也在不断尝试,包括版权标准的制定、多种内容粒度的授权机制、灵活的硬件绑定技术、面向不同网络和使用模式的分发技术,以及针对多种媒体形式的版权保护机制等,本书从每项研发技术的体系结构、实体模型、系统构架到关键设计点等逐一展开探讨。数字内容作品的版权保护解决方案有软件层面的、硬件层面的、内容格式层面的以及传输层面的等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已经演变成了这种具有多种分支形式版权保护解决方案。同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对数字内容版权的保护,贯穿于数字内容从产生到分发、从销售到使用的整个内容流通过程,涉及整个数字内容价值链。因此,本书第7章针对电子图书、原创文学、数字音乐、数字电视等不同领域的全过程为业界提供不同版权技术保护的借鉴。在不同的业务应用环境中,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和技术形态。书中具体以苹果公司、亚马逊Kindle以及移动出版业务的不同应用场景的版权保护为例,生动介绍了当前数字业务市场中,不同商业化运营的版权保护平台的建立。第8章对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局限性做出深入思考,论证了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对版权保护的潜在影响,对版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做出有效回应。
2. 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互联网普及以前,数字内容的盗版和侵权现象很少成为一个焦点,对图书、音像制品等传统作品的保护基本上通过相关法律和机构来实行。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出版的形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1994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P2P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作者不仅仅局限于通过传统出版商来出版作品,也可以选择网络服务提供商来出版。数字出版作品巨大的商业潜力催生出一批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他们通过钻法律漏洞,利用技术手段来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再加上肆无忌惮的二次传播以几何数字的传播速度消耗了潜在的用户资源,给相关权利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挫伤了其再创作的积极性,妨碍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面对新的挑战,传统的版权保护方式已无法满足数字内容版权保护的需求。
当法律变得无助的时候,技术也许是无奈之中的一种选择或补充。因此,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为数字内容版权所有者的版权和收入提供了安全保障,不断平衡权利人的权益和消费者的体验感受,在数字版权保护强度和内容受影响程度之间不断权衡,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形式和作品需求,实现满足用户体验的安全保护体系,其研究和开发一直是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关注重点。然而,纵观国内图书市场,有关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图书寥寥无几。当前从业者亟待提高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意识,并对这一技术进行深入地了解、掌握与运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一书对普通技术工作者了解相关法律准则和产业知识,对内容生产者了解技术保护措施,均有所帮助。
3. 加强版权保护和开放版权并行
在作品的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中,以版权保护为手段、以智力成果为资源的版权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著作权(Copyleft)、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与开放存取(Open Access)也日益成为未来版权保护的可选模式。于是,我们现在看到了多种模式并存的情形。
“内容直接卖钱”的时代正在部分地向“内容免费”的时代过渡,这种过渡直接冲击了版权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将如何发展,的确值得思考。正如编者所言,放弃版权中的财产权,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中的人身权。原创者可以不靠内容挣钱,但这绝不意味着原作者的作品可以任意地变成其他人的作品,也就是说作品的署名权是不能放弃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仍有用武之地。它或许会从统一规范的强保护向灵活适配的轻保护发展,从加密封装型的整体保护,向更重视人身权等具体权益的分类、分步骤保护方向发展,包括权利登记、权利描述、唯一标识符的嵌入、特征库的建立、分段技术的应用等。但对于学术作品来说,DRM的强保护措施,目前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应用》力求面向整个数字内容生产流程进行版权保护体系和主要技术的介绍,为数字版权的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同时,该书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现有技术与未来开发版权关系的探讨尚有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