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收”与“放”是一对矛盾,因为课堂教学中,“收”就是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完一堂课,根据教师的要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放”则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学习,获取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收与放 处理措施
现今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将开放式的教学渗透入平时的教学中,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知道,“收”与“放”是一对矛盾,因为课堂教学中,“收”就是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完一堂课,根据教师的要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放”则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学习,获取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虽然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但对于学生总是希望他们能将知识点掌握得越牢固越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常规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以“收”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而现在恰恰相反,家长和社会都希望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习,特别在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文化知识,还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渐渐地向“放”发展了。
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学组织形式把握好“收”与“放”的度。
要希望课堂教学形式能够达到最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就不能“乱”;而太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就无法实现现在所提出的“开放式的教学”这一主题。因此“放”与“收”是既矛盾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一对组合,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把握好当中的分寸,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探索。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上课时做小动作、左顾右盼不专心听讲,于是要求学生两手背在后面而坐,时间长了孩子们会感到很疲劳,即便没有小动作、没有左顾右盼,但他的身体和大脑已经处于疲劳状态,总想动一动放松下,这反倒影响了听课质量,说明老师把孩子们“收”得太紧了,孩子失去了自我的天性。
教学中的“放”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如: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讨论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把问题说清楚,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思路及方法是什么。这样,孩子们在讨论问题时就有目标了,而不致于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乱说一通,把开放的学习模式当作说闲话的机会。如果一堂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设疑(当然是要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却由于一些学生无法“切重要害”而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无用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讨论方向把握牢、把握准。这样才不致于使一节课的所有时间都花在无意义的讨论和提问中,课堂教学也能在“放”与“收”中达到最优化。
二、教学活动中把握好“收”与“放”的度。
这里所说的“放”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放、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比如在低年级,有很多内容是要采取“放”的模式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通过摆一摆(摆小棒)、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能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但这种模式同时也在考验教师“收”的能力,也就是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及引导能力,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很有可能把学具当玩具,也极有可能把教室当游乐场,不但课堂秩序混乱,而且极有可能玩不成教学任务,最终导致事倍功半。当老师让学生在课堂内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由活动时,如何控制好学生,让学生既要活动起来又不会偏离主题,这就是“收”与“放”所能达到的约束效果。
例如:在学习《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在学生已经学会测量的基础上,让学生拿着皮尺在教室内寻找可以测量的物体来进行测量练习。这时,老师就必须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或者规定一定的时间等等,使课堂上不会很“散”。再有,教学低年级时,课前就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是否摆放到位,绝不允许让学生将课本或者学具抱在手里随便翻看。学生上课的坐姿及眼睛往哪儿看,每节课都要训练有素。教师讲课是要求学生专心听讲的,老师没有让翻书的情况下绝不可以随意翻看。讲到相关知识点时需要动手操作了,要求学生拿出什么、怎样做,学生明确目标后,给孩子们一定的空间让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后让学生收起学具放进学具盒并摆放整齐。这样就不会造成课堂教学混乱现象了。以前我们往往看到有些老师急于求成,学生动手操作刚刚结束就迫不及待地检验学习成果——打开课本做相关习题,这样会看到很多孩子还沉迷于刚才的摆一摆,还有的孩子借此机会把学具当玩具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而没有跟着老师的步骤去做,此时老师也只是按照自己设计的过程进行,这样导致习题中有些变化的东西需要强调的,而有部分学生却没有听到。
所以,凡事要讲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亦包括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好好地去引导、去组织。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这样既能提高上课的效率,也可以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收与放 处理措施
现今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将开放式的教学渗透入平时的教学中,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们知道,“收”与“放”是一对矛盾,因为课堂教学中,“收”就是让学生“规规矩矩”地上完一堂课,根据教师的要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放”则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学习,获取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虽然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但对于学生总是希望他们能将知识点掌握得越牢固越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常规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以“收”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而现在恰恰相反,家长和社会都希望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学习,特别在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文化知识,还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全方位发展的学生。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渐渐地向“放”发展了。
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学组织形式把握好“收”与“放”的度。
要希望课堂教学形式能够达到最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就不能“乱”;而太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就无法实现现在所提出的“开放式的教学”这一主题。因此“放”与“收”是既矛盾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一对组合,如何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把握好当中的分寸,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探索。如: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为了防止学生上课时做小动作、左顾右盼不专心听讲,于是要求学生两手背在后面而坐,时间长了孩子们会感到很疲劳,即便没有小动作、没有左顾右盼,但他的身体和大脑已经处于疲劳状态,总想动一动放松下,这反倒影响了听课质量,说明老师把孩子们“收”得太紧了,孩子失去了自我的天性。
教学中的“放”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如: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讨论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把问题说清楚,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思路及方法是什么。这样,孩子们在讨论问题时就有目标了,而不致于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乱说一通,把开放的学习模式当作说闲话的机会。如果一堂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设疑(当然是要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却由于一些学生无法“切重要害”而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无用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的讨论方向把握牢、把握准。这样才不致于使一节课的所有时间都花在无意义的讨论和提问中,课堂教学也能在“放”与“收”中达到最优化。
二、教学活动中把握好“收”与“放”的度。
这里所说的“放”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放、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比如在低年级,有很多内容是要采取“放”的模式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通过摆一摆(摆小棒)、拼一拼、看一看、说一说,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能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但这种模式同时也在考验教师“收”的能力,也就是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及引导能力,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很有可能把学具当玩具,也极有可能把教室当游乐场,不但课堂秩序混乱,而且极有可能玩不成教学任务,最终导致事倍功半。当老师让学生在课堂内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由活动时,如何控制好学生,让学生既要活动起来又不会偏离主题,这就是“收”与“放”所能达到的约束效果。
例如:在学习《米的认识》一课时,老师在学生已经学会测量的基础上,让学生拿着皮尺在教室内寻找可以测量的物体来进行测量练习。这时,老师就必须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或者规定一定的时间等等,使课堂上不会很“散”。再有,教学低年级时,课前就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是否摆放到位,绝不允许让学生将课本或者学具抱在手里随便翻看。学生上课的坐姿及眼睛往哪儿看,每节课都要训练有素。教师讲课是要求学生专心听讲的,老师没有让翻书的情况下绝不可以随意翻看。讲到相关知识点时需要动手操作了,要求学生拿出什么、怎样做,学生明确目标后,给孩子们一定的空间让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后让学生收起学具放进学具盒并摆放整齐。这样就不会造成课堂教学混乱现象了。以前我们往往看到有些老师急于求成,学生动手操作刚刚结束就迫不及待地检验学习成果——打开课本做相关习题,这样会看到很多孩子还沉迷于刚才的摆一摆,还有的孩子借此机会把学具当玩具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而没有跟着老师的步骤去做,此时老师也只是按照自己设计的过程进行,这样导致习题中有些变化的东西需要强调的,而有部分学生却没有听到。
所以,凡事要讲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亦包括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好好地去引导、去组织。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这样既能提高上课的效率,也可以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