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3日的雅典奥运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使全体中国观众神经紧张——不仅是因为中国小将王皓不敌韩国“神童”柳承敏,不仅是渴望完胜的“乒乓王国”丢掉了预设的“分量最重”的男单金牌,持续升温的争议焦点是:之前的半决赛中王皓轻松胜出是否归因于王励勤“让球”?
明显违背体育竞技公平精神的“让球”,曾不止一次给渴望借体育扬国威的中国人带来痛楚与尴尬,如今,在倡导奥运精神“回归”的雅典,在距离北京奥运会仅有4年之期的雅典,大家居然还在为这种古怪事情争论不休、解释不停,的确令人心意难平。
“让球”传言
22日,乒乓球男单半决赛在中国队员王励勤和王皓之间进行,据说是为着2008年北京奥运而储备的小将王皓在28分钟内以4∶1的比分轻取世界排名第一的王励勤,闯入决赛。
议论在比赛前就开始了,很多人戏称这是一场“队内训练课”,“让球”的传言也不胫而走。与整场比赛的沉闷气氛相比,“让球”的争议显得异常激烈。
从两人的战绩来看,王励勤相对于王皓拥有绝对优势。而从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场比赛开始,王励勤就一直保持了良好状态。半决赛中王励勤的忽然失常使“让球”的猜测有了空间。
在这场比赛中,王励勤状态低迷.看样子—直没有兴奋起来,且失误频频,第一板回球失误、发球失误等不止一次发生,在第五局中更是连连“吃球”。在现场观战的蔡振华连连摇头,说王励勤“太闷了,简直就不是他自己”。
有人反对“让球”的说法,一个理由是中国男乒的“刷新”速度非常快,王皓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确实,王皓在到雅典前的秦皇岛热身赛上就曾以4∶3战胜过王励勤,虽然他之前一年就没有赢过王励勤一次。
但支持“让球”说法的人仍然相信这有可能是“组织上”的一种战略安排,因为从赛前的各种现象来看,从教练组到专家都认为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会进入决赛,而由王皓迎战老瓦更有胜算。
资深体育记者毕熙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其实在内部有两种传闻,一种是大家所猜测的,要王励勤让球给王皓;另外一种则是预测柳承敏出线,要求王皓让球给王励勤,由王励勤迎战柳承敏。
尴尬的传统
男单决赛翌日,北京一家报纸的一篇专栏文章认为:“王皓和王励勤是自家兄弟,如果王励勤打柳承敏比王皓的把握更大,那在半决赛中大家也许就看不到他们俩的硬拼了,王皓应该会把决赛的机会让给王励勤……”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奥运会前乒乓球冠军,其文章“不经意”地透露出这样一个逻辑——为了确保冠军,“让球”理所当然。
王励勤和王皓之间是否存在“让球”,迷局实难分解,流言或许也就是谣言。然而,在“人文奥运”理念高高飘扬的2I世纪,这样“低层次”的讨论持续升温倒真是让人尴尬。即使没有拿得出来的硬证据,“让球”现象的存在确是公开的秘密。
北京体育大学熊晓正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乒乓球运动有让球的传统,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由于牵涉到运动员个人的利益,现在不太主张让球了。但是我想在关键的大赛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还是可能会做这样的战术安排。”
据报道,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为了确保女单金牌,要求叶钊颖让球给队友龚智超。为了补偿叶钊颖及浙江省队的损失,在九运会浙江省代表团的积分榜上,叶钊颖的悉尼铜牌被算成金牌进行积分。而“何智丽事件”则更是人人皆知了,其悲情色彩让人扼腕。
其实,有关本届奥运会,还出现过另外一次有关让球的舆论风波。
媒体报道说,在4月举行的雅典奥运会乒乓球亚洲区预选赛上,男双孔令辉/王皓组合在已确保自己出线的情况下,输给实力差得多的巾国香港选手张钰/梁柱恩,从而客观上为对手最终取得奥运资格“助了一臂之力”。
有人质疑这其中存在着“让球”嫌疑。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出面辟谣:让球之说完全是无稽之淡。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主任凌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让球’的做法肯定是有违奥林匹克精神和‘人文奥运’理念的。”
怎么才能“人文”
经历100余年终于同到故乡的奥运,正在各种冲撞与挑战中冀望重拾人文精神,雅典除了给我们神话般的想像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文奥运”。
就在奥运会开幕前后,检方就在对雅典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吉安娜-安吉洛波洛斯·扎斯卡拉基和她的丈夫西奥多·安吉洛波洛斯展开凋查,理由是他们可能有严重腐败问题。
如此巨人的丑闻,希腊并没有以“影响雅典奥运会形象和希腊代表团士气”为由进行隐瞒,而足选择向全世界公布。
熊哓正说,现任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更干净、更人性、更和谐”的口号,就是针对有限资源与无限开发的矛盾,希望奥运确定新的价值取向,而希腊人,包括以前的澳大利亚人都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正是因为与这种潮流的契合而备受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认为,“人文奥运”是一种鼓励人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哲学。
《人文奥运》一书作者彭永捷也向《瞭望东方周刊》阐释:“‘人文奥运’的一个含义是‘人本奥运’,即奥运要以人为本。”与“人文奥运”理念相应,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公平”、“公正”,这是实现“人文奥运”的基本前提。
但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却常常为一些“人文问题”困扰。除了“让球”争议外,代表团的负责人还需要在紧张的大赛期问,反复就一些“小问题”向女某体作出解释,比如:
代表刚领导从未说过姚明是反面典犁;
选择占旭川不是“任人唯亲”;
贾占波的金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张国政的举蘑金牌不是教练用银行卡晃出来的;
奥运代表团负责人认为,这些让人烦恼的问题的出现,都是国内小报人文素质太低,无事找事炒出来的。
熊晓正教授则认为,包括“让球”在内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是中国“举国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它折射出,中国奥运代表团背负着如此之多的体育无法爪受之重,还没有真正进入“人文”的境界。
而可怜的,则是那些在重重压力下掉下跳板、摔下杠杆的运动员们。
这背后,则是一些官员和教练员仍然在把金牌当作政绩。
熊哓正说,很大程度上,中国人还不是在欣赏和享受奥运会,而是在赌博奥运会。而人文奥运是排斥这些东西的。
“离2008年还有4年,北京还有得做的。”他说。
明显违背体育竞技公平精神的“让球”,曾不止一次给渴望借体育扬国威的中国人带来痛楚与尴尬,如今,在倡导奥运精神“回归”的雅典,在距离北京奥运会仅有4年之期的雅典,大家居然还在为这种古怪事情争论不休、解释不停,的确令人心意难平。
“让球”传言
22日,乒乓球男单半决赛在中国队员王励勤和王皓之间进行,据说是为着2008年北京奥运而储备的小将王皓在28分钟内以4∶1的比分轻取世界排名第一的王励勤,闯入决赛。
议论在比赛前就开始了,很多人戏称这是一场“队内训练课”,“让球”的传言也不胫而走。与整场比赛的沉闷气氛相比,“让球”的争议显得异常激烈。
从两人的战绩来看,王励勤相对于王皓拥有绝对优势。而从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场比赛开始,王励勤就一直保持了良好状态。半决赛中王励勤的忽然失常使“让球”的猜测有了空间。
在这场比赛中,王励勤状态低迷.看样子—直没有兴奋起来,且失误频频,第一板回球失误、发球失误等不止一次发生,在第五局中更是连连“吃球”。在现场观战的蔡振华连连摇头,说王励勤“太闷了,简直就不是他自己”。
有人反对“让球”的说法,一个理由是中国男乒的“刷新”速度非常快,王皓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确实,王皓在到雅典前的秦皇岛热身赛上就曾以4∶3战胜过王励勤,虽然他之前一年就没有赢过王励勤一次。
但支持“让球”说法的人仍然相信这有可能是“组织上”的一种战略安排,因为从赛前的各种现象来看,从教练组到专家都认为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会进入决赛,而由王皓迎战老瓦更有胜算。
资深体育记者毕熙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其实在内部有两种传闻,一种是大家所猜测的,要王励勤让球给王皓;另外一种则是预测柳承敏出线,要求王皓让球给王励勤,由王励勤迎战柳承敏。
尴尬的传统
男单决赛翌日,北京一家报纸的一篇专栏文章认为:“王皓和王励勤是自家兄弟,如果王励勤打柳承敏比王皓的把握更大,那在半决赛中大家也许就看不到他们俩的硬拼了,王皓应该会把决赛的机会让给王励勤……”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奥运会前乒乓球冠军,其文章“不经意”地透露出这样一个逻辑——为了确保冠军,“让球”理所当然。
王励勤和王皓之间是否存在“让球”,迷局实难分解,流言或许也就是谣言。然而,在“人文奥运”理念高高飘扬的2I世纪,这样“低层次”的讨论持续升温倒真是让人尴尬。即使没有拿得出来的硬证据,“让球”现象的存在确是公开的秘密。
北京体育大学熊晓正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乒乓球运动有让球的传统,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由于牵涉到运动员个人的利益,现在不太主张让球了。但是我想在关键的大赛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还是可能会做这样的战术安排。”
据报道,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为了确保女单金牌,要求叶钊颖让球给队友龚智超。为了补偿叶钊颖及浙江省队的损失,在九运会浙江省代表团的积分榜上,叶钊颖的悉尼铜牌被算成金牌进行积分。而“何智丽事件”则更是人人皆知了,其悲情色彩让人扼腕。
其实,有关本届奥运会,还出现过另外一次有关让球的舆论风波。
媒体报道说,在4月举行的雅典奥运会乒乓球亚洲区预选赛上,男双孔令辉/王皓组合在已确保自己出线的情况下,输给实力差得多的巾国香港选手张钰/梁柱恩,从而客观上为对手最终取得奥运资格“助了一臂之力”。
有人质疑这其中存在着“让球”嫌疑。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出面辟谣:让球之说完全是无稽之淡。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主任凌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让球’的做法肯定是有违奥林匹克精神和‘人文奥运’理念的。”
怎么才能“人文”
经历100余年终于同到故乡的奥运,正在各种冲撞与挑战中冀望重拾人文精神,雅典除了给我们神话般的想像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文奥运”。
就在奥运会开幕前后,检方就在对雅典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吉安娜-安吉洛波洛斯·扎斯卡拉基和她的丈夫西奥多·安吉洛波洛斯展开凋查,理由是他们可能有严重腐败问题。
如此巨人的丑闻,希腊并没有以“影响雅典奥运会形象和希腊代表团士气”为由进行隐瞒,而足选择向全世界公布。
熊哓正说,现任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更干净、更人性、更和谐”的口号,就是针对有限资源与无限开发的矛盾,希望奥运确定新的价值取向,而希腊人,包括以前的澳大利亚人都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正是因为与这种潮流的契合而备受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认为,“人文奥运”是一种鼓励人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哲学。
《人文奥运》一书作者彭永捷也向《瞭望东方周刊》阐释:“‘人文奥运’的一个含义是‘人本奥运’,即奥运要以人为本。”与“人文奥运”理念相应,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公平”、“公正”,这是实现“人文奥运”的基本前提。
但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却常常为一些“人文问题”困扰。除了“让球”争议外,代表团的负责人还需要在紧张的大赛期问,反复就一些“小问题”向女某体作出解释,比如:
代表刚领导从未说过姚明是反面典犁;
选择占旭川不是“任人唯亲”;
贾占波的金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张国政的举蘑金牌不是教练用银行卡晃出来的;
奥运代表团负责人认为,这些让人烦恼的问题的出现,都是国内小报人文素质太低,无事找事炒出来的。
熊晓正教授则认为,包括“让球”在内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是中国“举国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它折射出,中国奥运代表团背负着如此之多的体育无法爪受之重,还没有真正进入“人文”的境界。
而可怜的,则是那些在重重压力下掉下跳板、摔下杠杆的运动员们。
这背后,则是一些官员和教练员仍然在把金牌当作政绩。
熊哓正说,很大程度上,中国人还不是在欣赏和享受奥运会,而是在赌博奥运会。而人文奥运是排斥这些东西的。
“离2008年还有4年,北京还有得做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