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每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读书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在学生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会使人终身受益。
  
  认识要到位 名著常阅读
  
  作家赵丽宏说:“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作为学生,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时下的流行书上,因为这样就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的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因此,青少年时期应该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
  
  评定有依据 取向有标准
  
  书总是多得读不胜读。多少世纪以来,书籍的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名著佳作让人目不暇接。但事实上,经典名著为数很少,你可为此而感到庆幸。
  那么,评定名著的标准是什么?我指导学生评定的依据是:第一,名著占有读者群。它们不是一两年的畅销,而是经久不衰。第二,名著与时俱进。名著是真正用生命体验与理解写作的书,绝不会因思潮的改变或学说与见解的风向而过时,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力量。在历史的各个时代,人类的基本问题都是相同的。凡是读过培根和蒙田论文集的人,都不难发现,人们都在不懈地探索幸福和公正,美德和真理,甚至连其永恒性和变化性也在探索之中。第三,名著隽永耐读。如果读法得当,你就会感到开卷有益。名著一页上的思想内容多于许多书籍的整本内容,这就是一部名著可以反复阅读,每读必有所获的道理。第四,名著可雅俗共赏,理解深浅程度不同,见仁见智,注释各异。明显的例子有《三国演义》《鲁滨孙飘流记》和《奥德赛》等。青少年虽不能领略书中深为大人喜爱的优美文笔和深刻含义,但读起来同样津津有味。第五,名著最有启发教益。像思想文化著作《论语》等,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作者塑造和净化心灵。
  
  阅读垫基础 名著成名师
  
  如何让学生喜欢名著,如何让名著成为学生学语文的“本钱”,为今后的学习“垫底”,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力图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名师。
  
  (一)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不能只局限于读低层次的、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卡通漫画、《故事会》等等,更不能迷恋于那些武打言情小说,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文学名著就是其中的一类。
  其次,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孙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二)让学生读名著有发现
  名著营养丰富,读一遍往往吸收得很少,因而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去发现。即使是认为已经读透的书,放上一段时间仍然可以再翻,再品出新的东西。有些书可能看不懂,但是还是要坚持读下去,因为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就会突然领悟了。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课堂上讲述的是通过学习场所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可再启示学生,为什么用“百”和“三”来衬托学习场所?学生发现:原来作者是借“百”来暗喻人生的社会教育,借“三”来暗喻人生的学校教育。说明学校教育只占“三”,相对于整个人生“百”来说是很短暂的,要珍惜学校的学习机会。
  在学生有发现的阅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样,一遍一遍地阅读,并在书中作评点,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三)让学生学名著去写作
  我认为提高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多读书、读好书。“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成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都说明,书读得多了,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这叫“厚积薄发”。“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话形象地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每读完一部作品后,可就其最突出的方面让学生模仿写作。《骆驼祥子》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尤为突出,作文课上,可选择一方面或两方面来练习。如学生作文《风雨中,那片绿叶》就是模仿祥子在狂风中拉车一节而写的:“……一阵风吹过,绿叶急速地打着转,然后摇摇头又伸直了。雨点落下来打在它的身上,将它用力往下按,而它在一阵急雨过后却又挺起了腰……终于又是一阵风夹着雨扫过来,树枝被摇得猛烈颤抖。而那绿叶却死死地抓住树枝奋力向上挣扎着,似乎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在呐喊,在争取自己最后的生存机会……”文章描写细腻,赞颂了虽然没有见到彩虹,但却经历了风雨的绿叶。这样的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而每一次练习的成功,更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让学生读名著成习惯
  名著作为整部的书,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需要阅读者调动各种阅读技能和知识积累,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思考。但知识不可能凭空得到,习惯也不可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要一边读,一边理解其中的内涵。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每一天阅读,就好像思想的朝圣,带着拓展自己的视野上路。名著阅读,在享受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会培养一种绝对“清高”的阅读习惯。我相信如果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变成一个个的“读书”人,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将变成一个“书香”社会。
  
  (作者单位:大田职业中专学校)
其他文献
指标式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非指标式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则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应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
针对国内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43”双轨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制”是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全”是该模式实施的重要环节,
自古以来,"酒"是众多文学作品中高频出现的意象,不仅为许多男性作家所钟爱,也备受一些女性文人的青睐。在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毕生词作中,与"酒"相关的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
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主要是: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实践教学较少;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效果不太理想;互
高语(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常见文言句式”专题介绍定语后置时,举了“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个例句。教材没有详细说明,恐怕也是把“铿然有声”分析为“石”的定语。本人认为如此分析不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个句子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联系所在句子的谓语看,“所在皆是”中的“是”是一个指示代词,讲成“这样”,它称代的不应该是一种东西(石头),而应该是一种现象。说“(敲击时)发
1979年《刑法》没有设置专门的章节规定环境犯罪,加之当时破坏环境行为对社会公众生存空间的巨大危害还未完全显现,导致针对环境犯罪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且主题分布较为零散;1
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护,是惩罚犯罪和不伤及无辜的需要,它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权保护水平。我国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超期羁押、刑讯逼供,刑
《周渔的喊叫》是北村写作转型初期的一本爱情哲学小说,宣示着对信仰以及人性困境的思考。在文本中,标点符号也成了北村表达此主题的一个重要载体,他在人物的对话中不使用双
介绍了使用ASP技术进行课程学习网站建设的基本过程,重点阐述了动态网页的设计,以期对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沙漠化研究的资料,系统地说明了我国沙漠化土地的分布及其面积,以及对社会生产诸方面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