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技能习得的高仿真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发生器、整合机,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没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实训基地 创新能力 建设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技能习得的高仿真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发生器、整合机,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没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纵观西方近百年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等都把工学结合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毕业生之所以受欢迎,得益于他们在校时有一个很好的实验、实训场所作基础,为学生将来从业提供保障。可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能否办出特色,能否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关键。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缺乏科学性论证。学校教师对实训室功能的认识往往是在使用后才清楚,在论证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于企业,过于按照企业提供的思路进行设计,致使设备添置不科学,浪费严重。有些学校过于追求形式化,不注重实训室的使用效率比。有些学校缺乏对设备及技术更新的考虑。实训场地的生产真实性氛围不浓,甚至存在做秀现象;实训内容和设备的高新技术含量不多;实训教学及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实训教材不能与行业、企业融合;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功能不强;针对现代新技术的实训内容还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训基地功能有待开发,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社会服务功能不强等。所以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今天,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在我校进行校内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实效性的研究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电子实训基地的实训目标,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来料加工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达到基本技能的掌握。在规定实训课程外,还可采取学生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二是技术推广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技术服务项目主要通过课题组、科技创新小组等进行,三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带学生进行横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并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优化实训项目,体现实训内容的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
选择的实训项目要具有典型性。要让学生通过一至二个实训项目的生产,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相同或相近的生产任务,以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实训项目的组合要具有递进性和完整性。递进性就是在组织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时,要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有序的编排。
完整性就是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虽然应该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从接受生产任务到调研、制订方案、决策、安排生产、检查反馈、验收评价等要素),某一专业所有实训项目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涵盖该专业对应就业岗位所有基础技能和关键技能以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如果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完成所有项目的实训后,还有常用仪器没有接触、基本方法掌握不全,实训项目的组合就缺乏完整性。
实训项目优化组合的依据是专业、课程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引进社会智力资源,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发展技能,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开发,不断更新、积累,实现优化组合。
二、优化结构,建设系统化基地
制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要根据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等要求对实训基地建设制订出整体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力求校内校外基地互补,校内基地结构合理。引进合适的企业共建基地。根据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按项目、分层次组织实训,鼓励技能熟练的学生参与顶岗并获得劳动报酬.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方式之一。
实现“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准确把握基地建设的本质。学校按照实训要求,改造或自建一批有一定数量、结构相对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根据实训要求,引进企业某一元素(产品、技师、设施、工艺、管理、文化等)或某几个元素的组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不同状况,有序、灵活组织系列生产实训,坚持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常用仪器设备、基本工艺方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懂得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产环境、不同设备条件下能够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装备、使用经济的方法、组织有效的管理,生产出客户和老板都满意的产品,实现基地建设的真正目标。
“产学研”一体化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在校内实训基地,我们可以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
其重点实验室或创新平台采取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校内基地建设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所有的实训项目都在校内基地完成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学校必须把校内基地建没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有侧重有分工,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互补,共担学生教学实训的重任。
[关键词]实训基地 创新能力 建设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与学术型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技能习得的高仿真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发生器、整合机,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没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纵观西方近百年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等都把工学结合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毕业生之所以受欢迎,得益于他们在校时有一个很好的实验、实训场所作基础,为学生将来从业提供保障。可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按照教育规律办学,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能否办出特色,能否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关键。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缺乏科学性论证。学校教师对实训室功能的认识往往是在使用后才清楚,在论证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于企业,过于按照企业提供的思路进行设计,致使设备添置不科学,浪费严重。有些学校过于追求形式化,不注重实训室的使用效率比。有些学校缺乏对设备及技术更新的考虑。实训场地的生产真实性氛围不浓,甚至存在做秀现象;实训内容和设备的高新技术含量不多;实训教学及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实训教材不能与行业、企业融合;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功能不强;针对现代新技术的实训内容还不能很好地开展;实训基地功能有待开发,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社会服务功能不强等。所以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今天,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在我校进行校内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实效性的研究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电子实训基地的实训目标,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来料加工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达到基本技能的掌握。在规定实训课程外,还可采取学生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二是技术推广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技术服务项目主要通过课题组、科技创新小组等进行,三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带学生进行横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并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优化实训项目,体现实训内容的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
选择的实训项目要具有典型性。要让学生通过一至二个实训项目的生产,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相同或相近的生产任务,以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实训项目的组合要具有递进性和完整性。递进性就是在组织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时,要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有序的编排。
完整性就是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虽然应该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从接受生产任务到调研、制订方案、决策、安排生产、检查反馈、验收评价等要素),某一专业所有实训项目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涵盖该专业对应就业岗位所有基础技能和关键技能以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如果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完成所有项目的实训后,还有常用仪器没有接触、基本方法掌握不全,实训项目的组合就缺乏完整性。
实训项目优化组合的依据是专业、课程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要求。学校要引进社会智力资源,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发展技能,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开发,不断更新、积累,实现优化组合。
二、优化结构,建设系统化基地
制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要根据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等要求对实训基地建设制订出整体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施,力求校内校外基地互补,校内基地结构合理。引进合适的企业共建基地。根据典型实训项目的系列要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按项目、分层次组织实训,鼓励技能熟练的学生参与顶岗并获得劳动报酬.作为学校勤工俭学的方式之一。
实现“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准确把握基地建设的本质。学校按照实训要求,改造或自建一批有一定数量、结构相对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根据实训要求,引进企业某一元素(产品、技师、设施、工艺、管理、文化等)或某几个元素的组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不同状况,有序、灵活组织系列生产实训,坚持以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常用仪器设备、基本工艺方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懂得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产环境、不同设备条件下能够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装备、使用经济的方法、组织有效的管理,生产出客户和老板都满意的产品,实现基地建设的真正目标。
“产学研”一体化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在校内实训基地,我们可以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
其重点实验室或创新平台采取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校内基地建设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所有的实训项目都在校内基地完成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学校必须把校内基地建没与校外基地建设统筹兼顾,有侧重有分工,通过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互补,共担学生教学实训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