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教融合路径探析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xpsi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我国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教学正在不断走向纵深交融,科教融合的层次与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问题,是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是科研事业长远发展的根基,更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科教融合进行量化评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也就显得越发迫切。
  关键词:科教融合;双一流;路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025-02
  基金项目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19年度资助科研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C1743)研究成果。
  科教融合这一命题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因为科学和教育是社会赖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两者融合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的伟大使命。高校培育出的科技人才是科学研究和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也是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依托,通过科教融合,高水平的科研能支撑起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培养,使大学生有机会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学习和实践,培育和依托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也能为科学研究和创新突破提供持久且可靠的动力源泉。所以,探索符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科研和育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提升,而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更是当前“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的关键因素。
  一、科教融合现状
  二十世纪以来,科教融合的理念在西方被广为认可和接纳,它完善了现代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并逐步从国外引入到了中国。但是,因为国情的区别,科教从分立到融合是一个不断适应和优化的过程,虽然目前有一些高校已经是科教融合的先行者,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利用得天独厚的平台和体制优势,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重考试、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1]。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人才培养被日益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激励高校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但多数高校对科研的重视还是要远高过于对教学的重视,各个高校追求得更多的也是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和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因为一个学校的科研成绩会直接影响到它在学界和社会的地位。而且,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标准,参考得更多的也是学术及科研成绩,基于这样的政策传导效应,具体到各个高校来看,也会倒逼它们将内部考评机制的重心放在各项科研指标和成果上,并且与教师的薪酬和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这无疑导致教师群体也会更加重视科研而非教学。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与机制
  (一)推进科教融合、就是要加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科研实践中育人
  不断推进科研与教育的紧密结合,首先是要建设好科研与教学的协同平台,学校要切实为学生建立起能参加科研互动和进行科研实验的有效平台,科研人员应当承担起在平台一线指导学生的具体教学及教研任务,只有搭建好实践育人和学以致用的协同平台,才能使得学生在科研思考和实验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提高。其次是要把科研的优势运用的教学上,高校教师要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2],积极探索在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科研志趣、科研思维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能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接轨、与科学发展方向相符。
  (二)推进科教融合、就是要优化学科设置,为科研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首先要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实事求是地对本校学科进行筛选,根据自身资源和特色,集中力量强化对特色优势学科的培育,尤其是对于办学实力有限的学校来说,应该提防“摊大饼”式的培育,一味地追求学科的“大而全”,而应当敢于向学科基础薄弱而又缺乏现实需求的专业“动刀子”,集中有限力量优先发展国家急需,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专业,避免在师生比本身紧张的情况下,出现为照顾个别弱势学科,而分散有限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其次,科教融合是一个过程,学校前期应当集中力量在筛选出的重点特色学科上,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把重点专业课程和科研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3],使得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能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参与到科研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培养出学生参与科研的志趣与理想,最终完善人才对高水平科研反哺的人才培养机制的设计。
  (三)推进科教融合、就是要创新引导政策、梳理激励机制
  要推进科教融合在高校的落地,高校就必须在权力范围内,在政策的制定上下功夫,建立起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政策和奖励机制,通过运用好的政策和机制,来主动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做到平衡发展。比如,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总结科研实践中适用于教学的内容;优先推荐科研反哺教学的成功范例,去申报校内外的教学成果奖和相关课题等,从而切实激励教师在科研中积极主动地探寻那些可以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项目[4],解决好科研反哺教学的动力问题。
  (四)推进科教融合、就是要明确基本要素,完善考评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考评机制更重视各项科研指标,并且与教师的薪酬、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这无疑使得教师更重视科研而非教学。但目前许多高校将教学任务集中分配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又往往受制于巨大的课程压力,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产出科研成果,要想完成科研任务又会挤压备课时间和教学质量。而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们,虽然课程压力小,却往往更注重科研而非教学。教育部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员教授进课堂,将教学质量将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以鞭策教授们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来,坚持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正是因为教学和科研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可偏颇,所以在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科水准时,应当把高校的科教融合水平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并将相应的评价指标予以量化,具体来说,可以将以下几个指标纳入考评体系:一是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科研的比例以及学时长短和学分多寡;二是学校所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素养的高低;三是教授与科研人员的授课比例及时长;四是老师带领学生或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创造产出的成果;五是科研平台用于教学实践的运用效率;六是有否结合科教融合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经费保障[5]。只有从制度上对科教融合机考评制进行完善,才能鞭策和激励学校教师将科学研究的过程代入教学过程,培养出潜在的科研人才。   三、科教融合的社会意义
  从科教分离的提出到科教融合的兴起,实质上也就是教育思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转变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处于科教分离教育模式,科研机构和高等教学单位各自为政,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高等教育的机制也并不完善,只能通过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所以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诸如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承担科研及科研人才的培养任务。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科研人才的稀缺让我们意识到教学和育人的短板,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进行正确认识,只有适应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行科教融合,才能引导更多科学家和教授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具有科研根基的高级人才。
  科教融合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只有推行科教融合机制,探寻出对高校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共同促进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合理的考评机制予以激励,才能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程雄,王利英,蒋艳萍,等.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09):45-47.
  [2]马海泉,薛娇.科教融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赵沁平教授访谈[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8-11.
  [3]周光礼.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15-23.
  [4]陈光宋,张弘钧.“双一流”背景下科研反哺教学的困境、对策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32(05):67-71.
  [5]王甫,章军锋,张晓红,等.“双一流”背景下学院层面科教融合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培养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04):5-8.
  (荐稿人:费俊杰,湘潭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核心重点工作,也是高校为国家育人育才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从育人覆盖面不广、育人队伍不够专业、育人作用不明显、育人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出发,运用协同育人理论,尝试构建“四个一”工程:即打造一个党员教师示范岗、建立一支“大思政”育人队伍、规划一套协同育人工作考核考评办法、创新一套“党建+”工作育人模式,以不断提升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功能和高校育人水平,切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是质量的基础,为提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工作的质量,本文详细阐述美国高校学生事务CAS生涯服务功能领域专业标准的内容,包含使命;项目与服务;学生学习发展与成功;评估;获取公平、多样化与包容性;领导;人力资源;协作与沟通;道德、法律与政策;财务资源;技术;设施设计等十二项具体内容,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启发我国高校大学生生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对各项工作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遵循这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更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正在加快高校转型发展,加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建设。对应用型高校培养模式的总结、研究,可为进一步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我国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武汉商学院自2015年起开办物流管理这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着力将中外合作办学办出特色、办成品牌、形成效应,逐步形成了适合该校的应用型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办学项目为例,通过介绍$汉商学院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学风建设和管理制度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一套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整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上一些政治倾向的渗透,其思想政治观念很容易产生困惑。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探讨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优化路径。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网络自律教育,为人才培养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路径对于增强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新传学生党支部为例,分析党支部的建设现状、主要工作举措和成效,以期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文化自信,打破固化思维,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基层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路径。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以人为本、特色鲜明、简易可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对地方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研究引入ACSI满意度模型概念,参考美国本科教育“GP”指标体系、NSSE项目指标体系以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从学生满意度评价、学生教学参与评价和教育功能性评价等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F大学实地调研样本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指标体系量表的内部信度和总体信
摘要: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效,高校需要着眼于教育内容,对其进行不断丰富。五四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高校有必要对这一精神展开全面分析,从其精神内核出发,分析五四精神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联系,再明确五四精神的思政教育功能,最后就这一精神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实践展开探究,借此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可以
摘要:高职院校有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目的,能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才。高职院校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属性,社会服务属性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自身的服务理念,重新制定服务标准,要全面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推动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精准化发展,进而为高职院校的良性、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团干部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增强广大团员先进性,切实推进共青团改革,本文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学生群体开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追踪等,针对高职院校共青团系统规划差、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块不清晰、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团校“123456”培养体系,以期进一步增强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切实有效地推动共青团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