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措施。由于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都相对薄弱,这就更需要加强农村小学的教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小学教师的集体力量,积极开展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共同提升。
一、农村学校教科研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然而,许多农村小学教科研还处于“风平浪静”或“涛声依旧”的不正常状态,出现了令人“心痛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教师观念的原因。一些教师在农村待了大半辈子,一直坚持课时“量”上的增加,忽视“效率”的提高。他们一直信奉“成绩是‘时间 汗水’的凝结”“成绩就等于‘时间 勤奋’”;一直认为开展教研活动收效甚微,要提高成绩还要回到“时间 汗水”的拼劲上来;一节课的内容完不成那就“延伸”到课外去补,或占用技能科课进行补上。有些教师虽有新理念,懂得“学生是主体,要以学定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理解不够深入,不敢大胆放手,课堂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许多教师喜欢抱着自己多年的经验不愿改变,喜欢“惯性思维”,这是制约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瓶颈”。
原因二:教科研活动不接“地气”。诚然,不少教科研活动不乏“表演”的成分,甚至还带有“功利”的意味,这让部分教师心中“烙”下了开教科研活动就是听节“样板课”、上节“表演课”的阴影,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次提前准备的“走秀课”,许多教师就有“抵触”的心理,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教科研活动,这样的教科研就失去了“本土需求”。教科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那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原因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原因。农村学校相应的监督缺失、指导缺失或制度缺失,教科研活动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评价,或评价方式单一,学校“以成绩定英雄”加剧了教科研活动流于形式,出现“造假”现象。学校组织活动的出发点有悖于教师意愿,教研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影响教师产生片面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四:教科研缺乏“领头雁”。由于教育部门推选人事制度的改革,采取教师全员聘用制。农村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地流入城市或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地区,城乡教育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马太效应”。由于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小学缺少了教科研活动的“领头雁”,没人带头引领开展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从而造成农村小学的教科研力不从心,停滞不前。
原因五:教科研缺乏专业引领。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的教科研活动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多是采用“萝卜炒萝卜,炒出来的还是萝卜。”上级科研部门较少到校进行现场指导,许多学校的教科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科研内容形式单一,模式固定,集体备课或说课、观看录像课,或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等,这些形式上的教科研都亟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二、农村学校教科研应对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促使教师乐意参与,愿意参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营造教研氛围,激发教师乐意参与
氛围具有神奇魅力,它可以熏陶人、影响人和激励人。我们注重营造教科研氛围,作为激发教师乐意参与教科研的一项重要工作。
舆论氛围:要发动教师人人参与教科研,就要让教师明白教学研究与自己专业成长的密切关系,这样他们参与教科研的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就能乐意参与。
实践氛围: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把研究与平时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学校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制度氛围:抓好建章立制,形成参与机制,是加强教科研的制度保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教科研的规章制度,促进了教科研顺利开展。
(二)减轻教师负担,促使教师愿意参与
如果教师每天都在忙个不停,哪有时间与精力去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为此,学校应少一些无意义的检查,让教师多一些时间进行学习与研究;少一些形式的东西,让教师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科研之路。只有学校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才能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科研活动。
(三)树立科研意识,引领教师主动参与
教科研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个体,使教科研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教师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生活,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为此,我们要引导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引领教师主动参与,明确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与研究。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研究的态度来审视学生、审视课程,使教师尝到科研的乐趣,从而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科研活动。
(四)加强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所说的专家,既包括教研员、市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也包括农村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采用结对子、讲座等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引领,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争取市进修学校教研员的支持,给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指导,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同时学校还要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注重理论学习,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五)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措施。学校要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全员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真正让课题研究为教学实践服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工作习惯,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
2.专题研究。专题式研讨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问题。
专题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研究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二是也可以外派教学骨干参加各种专题研讨会议,然后建立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内化理念后向其他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3.同课研究。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三位教师来上课,先通过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再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课研讨式教研还可以包括课前说(教学设计)、课后说(教案执行情况分析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一起对所听的课进行对比、分析,再做客观、合理、公正的评析,肯定其优点,适当地提出不足与努力方向。
4.课例研究。它指的是围绕所研究的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教师提供学习研讨的机会。
课例研讨通常安排一位教师开一节研讨课,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课后针对本节研讨课进行研讨与评课,执教教师与听课教师共同切磋。最后由教研室或校领导归纳点评。除现场观摩外,也可以组织教师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做好记录,观看后要认真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值得学习之处。通过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一、农村学校教科研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然而,许多农村小学教科研还处于“风平浪静”或“涛声依旧”的不正常状态,出现了令人“心痛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一:教师观念的原因。一些教师在农村待了大半辈子,一直坚持课时“量”上的增加,忽视“效率”的提高。他们一直信奉“成绩是‘时间 汗水’的凝结”“成绩就等于‘时间 勤奋’”;一直认为开展教研活动收效甚微,要提高成绩还要回到“时间 汗水”的拼劲上来;一节课的内容完不成那就“延伸”到课外去补,或占用技能科课进行补上。有些教师虽有新理念,懂得“学生是主体,要以学定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理解不够深入,不敢大胆放手,课堂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许多教师喜欢抱着自己多年的经验不愿改变,喜欢“惯性思维”,这是制约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瓶颈”。
原因二:教科研活动不接“地气”。诚然,不少教科研活动不乏“表演”的成分,甚至还带有“功利”的意味,这让部分教师心中“烙”下了开教科研活动就是听节“样板课”、上节“表演课”的阴影,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次提前准备的“走秀课”,许多教师就有“抵触”的心理,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教科研活动,这样的教科研就失去了“本土需求”。教科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那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原因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原因。农村学校相应的监督缺失、指导缺失或制度缺失,教科研活动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评价,或评价方式单一,学校“以成绩定英雄”加剧了教科研活动流于形式,出现“造假”现象。学校组织活动的出发点有悖于教师意愿,教研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也是影响教师产生片面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四:教科研缺乏“领头雁”。由于教育部门推选人事制度的改革,采取教师全员聘用制。农村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式地流入城市或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地区,城乡教育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马太效应”。由于优秀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小学缺少了教科研活动的“领头雁”,没人带头引领开展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从而造成农村小学的教科研力不从心,停滞不前。
原因五:教科研缺乏专业引领。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的教科研活动常常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多是采用“萝卜炒萝卜,炒出来的还是萝卜。”上级科研部门较少到校进行现场指导,许多学校的教科研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教科研内容形式单一,模式固定,集体备课或说课、观看录像课,或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等,这些形式上的教科研都亟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二、农村学校教科研应对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促使教师乐意参与,愿意参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营造教研氛围,激发教师乐意参与
氛围具有神奇魅力,它可以熏陶人、影响人和激励人。我们注重营造教科研氛围,作为激发教师乐意参与教科研的一项重要工作。
舆论氛围:要发动教师人人参与教科研,就要让教师明白教学研究与自己专业成长的密切关系,这样他们参与教科研的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就能乐意参与。
实践氛围: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把研究与平时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学校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制度氛围:抓好建章立制,形成参与机制,是加强教科研的制度保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教科研的规章制度,促进了教科研顺利开展。
(二)减轻教师负担,促使教师愿意参与
如果教师每天都在忙个不停,哪有时间与精力去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为此,学校应少一些无意义的检查,让教师多一些时间进行学习与研究;少一些形式的东西,让教师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科研之路。只有学校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才能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科研活动。
(三)树立科研意识,引领教师主动参与
教科研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个体,使教科研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教师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生活,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为此,我们要引导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引领教师主动参与,明确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与研究。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研究的态度来审视学生、审视课程,使教师尝到科研的乐趣,从而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科研活动。
(四)加强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所说的专家,既包括教研员、市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也包括农村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采用结对子、讲座等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引领,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争取市进修学校教研员的支持,给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指导,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同时学校还要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注重理论学习,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五)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措施。学校要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全员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真正让课题研究为教学实践服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工作习惯,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
2.专题研究。专题式研讨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问题。
专题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研究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二是也可以外派教学骨干参加各种专题研讨会议,然后建立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内化理念后向其他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3.同课研究。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三位教师来上课,先通过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再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课研讨式教研还可以包括课前说(教学设计)、课后说(教案执行情况分析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一起对所听的课进行对比、分析,再做客观、合理、公正的评析,肯定其优点,适当地提出不足与努力方向。
4.课例研究。它指的是围绕所研究的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教师提供学习研讨的机会。
课例研讨通常安排一位教师开一节研讨课,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课后针对本节研讨课进行研讨与评课,执教教师与听课教师共同切磋。最后由教研室或校领导归纳点评。除现场观摩外,也可以组织教师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做好记录,观看后要认真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值得学习之处。通过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