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整个中西方繪画的发展史,是主观因素逐步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即主观表现取代客观再现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绘画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人类对内在情感与精神不懈的追求历史。而儿童绘画的特性恰好是主观而又具有表现性的,所以很多大师将目光投向了儿童绘画。
对于儿童绘画的借鉴方面,不能只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借鉴,而应该是儿童绘画时所表现的真挚情感。因为儿童绘画的根本特点就在于:他在绘画时,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中,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是一种轻松忘我的自由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最终所要借鉴和学习的。
一、纯真展现生活的本源
生活的本源是什么?我认为:是真实。如何表现真实,成人是用眼睛,儿童则是用心灵。他们画的不是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他们认识中的世界。眼睛有时会欺骗我们,但心灵永远不会。都听过《皇帝的新衣》吧,为什么最后是一个孩子道出了“天机”,那些大人都没发现吗,其实他们看到的跟孩子看到的场景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心灵被谎言蒙蔽了,所以他们的眼睛也就瞎了。其实真实就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但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很多的信息都被加工整理过,到了我们这已经是现成的了,我们的大脑接收了太多已经固化的观念,妨碍了我们用心灵去感受世界。而儿童如同天使一样,落入凡间,他们用清澈的双眼和纯洁的心灵去感受最真实的世界。
一旦你学会了用心灵去感受,你就会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真正地去表达内在。“人们不能只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首先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一幅画像不仅能够表达现象,同样能表达出事物的观念”。(毕加索)康定斯基曾对自己艺术做过总结:“我认为外在的和内在的莫斯科之和正是我的艺术力量的源泉。” 如果他不曾用心灵去感受过内在的莫斯科或更多其他地方,他的艺术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他说:“有一件事我一直对它是忠实的——内在的表达,它是我的艺术宗旨,我希望追随它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中国写意画也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本源。齐白石说过:“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这里“不似”不是想画像而画不像的“不似”,而是不想画像而画不像的“不似”,它们是有本质差别的。前者是受到能力的限制,真的画不像;后者才是齐白石所说的绘画状态,它是指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正像谢赫在“六法”里说的:绘画准则的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而这种“似与不似”、“气韵生动”的作品才真正表现了生活的真实。
二、不受陈腐技巧的影响
美术由“美”和“术”组成。“美”是美感,“术”是技术。通常情况,教学生绘画是先教技术,后教美感。但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却不同,他们是先无目的地画,然后喜爱上画,最后才学习怎样去画。儿童绘画的过程才真正体现了一种学习的过程。
如果过早地向儿童灌输技术就等于过早抹杀儿童的创造力。成人也是一样,对任何事情过于理智地解读会使绘画重技术而轻美感。真正动人的作品,观者是不会追究其技术和内容高低的。就像我们看表现主义画派的作品,我们已经被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的感情所打动,根本不会去考虑他们用了什么技法。
马蒂斯曾说过:“最单纯的手段就是那些能最好地使艺术家表现自我的手段。如果艺术家害怕陈规俗套,那么通过显得奇特,或是选择古怪的素描和怪异的色彩,他还是无法避免陈规粗套。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应当完全是从他的气质中产生的东西。”这也正是“画匠”和“大师”的区别。片面的追求技术,纯粹的客观再现描绘对象只会在原地打转,永远登不上艺术真正的殿堂,只有重视主观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绘画才有可能登上迈向大师的阶梯。
众所周知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是心灵的意义。艺术活动所开启的世界是心灵的精神世界,艺术活动就是心灵再造一个别样世界的活动,就是心灵构造意义的活动。不管我们所有的活动多么复杂,其基本意义要归结到人的心灵精神。因此,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追求心灵精神的极限描绘是一个艺术家的最终目的所在,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目的的追求,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所谓的一种自由性,从某种意义而言,自由是一种精神的大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艺术家所需要的一种创作心态。
我们应像儿童学艺一样,先玩乐其中,然后深深地喜爱上它,最后才掌握它的技能。在直接而率真,自由而独特地表现单纯的儿童世界,不会被细腻的技巧所蒙蔽。从儿童时期没被绘画技巧影响、世风污染的画面里,我们强烈感受到生命的呈现,精神的原始诗意。
三、自由想象激发超常创造力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梦想”,要是说“梦想”这个词不太现实,可以换个说法,说它是“理想的世界”或“想象的世界”。记得听过这样一句话:“有梦想的日子是痛苦的,但没有梦想的日子更痛苦!”这使我感受到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要有精神的状态和力量。
儿童正是充满想象,充满梦想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玩具就能给他们一个想象的世界;一段动人的童话故事就能让他们进入梦想的国度。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超长的创造力是天生的,是混沌未开时最宝贵的财富。而人到了成年,随着技能与知识的不断增长,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随之减弱,人们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环境里逐渐丢失了天真与梦想,没有梦想的日子是空虚的、是痛苦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儿时的梦想精神,才能有能力去创造未来。儿童的想象力就像天使的翅膀,可以任意驰骋,几乎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他们发现了外部事物的新奇,产生了特有的激情,会运用绘画这种形式来表现和满足自己,记录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种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天性、天真、天趣。
我们应该从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获得启发:尽管他们没有受过人体解剖、素描、透视、色彩、构图等基础训练,对艺术的认知和表达方法也尚显幼稚,然而他们笔下的人物、景物的造型、色彩等比一些成人画得更合乎艺术法度,更加妙趣横生。可以说,正是这种天真的想象力和超长的创造力才使儿童绘画显示出一种纯真,一种独具特色的稚拙美。儿童绘画中那种符号化的图像、不合规矩的形式、跨越时间、空间的构成,可以使我们体会到一种获得自由想象的天地,获得不受任何常规束缚的创造力。
四、返璞归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西方艺术发展历史,从质朴的原始艺术到典雅的古典主义艺术,总的来说是从简到繁的艺术,这种繁到了“洛可可”艺术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点,而后又进入到了“新古典”和现实主义,艺术又到了回归的趋势。到了19世纪末艺术进入到了重精神而轻技术的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一切传统的艺术规矩和法则都变得不再重要,只要能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任何画法都是被接受的,这又是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所以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儿童绘画与大师的画与许多相似之处,这正是一个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
艺术家的天性与儿童绘画心理的结合,产生了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家采用自己所掌握的技巧,表达发自灵魂的情感,带给人们最初、最原始的强烈刺激。艺术家应保持自已的童心,或者说,应该去追求己经失去的童心。每一次艺术上的革新并不意味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传统的升华。
儿童的天真能使艺术家感到愉快,在那些年华已经失去而艺术日趋成熟的艺术家身上,继续保持童年的心境,把儿童的惊喜感、新奇感和数十年来看似司空见惯的事物结合起来,这就是天才的本质和特权,也是天才和才能所区别的重要标志。让我们学习儿童对待生活的真诚,使自已能具有儿童般的眼睛和心灵,去表达我们心驰神往的自然,去表现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儿童以好奇的目光观察着世界,通过绘画倾诉着他们最天真的情感。他们在认识世界、参与生活的过程中有着最完整的“天性”,对现实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和渴望。许多艺术家到了晚年,才恍然大悟,感慨自已终身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原来就是在儿童绘画中表现出来的东西。
追求内在情感的表达是艺术自身发展返璞归真的必然态势。真正的绘画大师,只有两种人才能达到,一种是天性还没有受到人为开发与约束的蒙童;另一种是画到生时是熟时,超越了被技术性因素束缚阶段而进入自由王国、自我天性的重新复归者,前者是本能,后者是画家终身的努力。现代绘画之所以追求儿童绘画、原始绘画、民间绘画的稚拙趣味,是艺术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素极绚兮,绚极素兮的必然态势。
编辑/张铁辉
对于儿童绘画的借鉴方面,不能只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借鉴,而应该是儿童绘画时所表现的真挚情感。因为儿童绘画的根本特点就在于:他在绘画时,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中,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是一种轻松忘我的自由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最终所要借鉴和学习的。
一、纯真展现生活的本源
生活的本源是什么?我认为:是真实。如何表现真实,成人是用眼睛,儿童则是用心灵。他们画的不是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他们认识中的世界。眼睛有时会欺骗我们,但心灵永远不会。都听过《皇帝的新衣》吧,为什么最后是一个孩子道出了“天机”,那些大人都没发现吗,其实他们看到的跟孩子看到的场景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心灵被谎言蒙蔽了,所以他们的眼睛也就瞎了。其实真实就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但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很多的信息都被加工整理过,到了我们这已经是现成的了,我们的大脑接收了太多已经固化的观念,妨碍了我们用心灵去感受世界。而儿童如同天使一样,落入凡间,他们用清澈的双眼和纯洁的心灵去感受最真实的世界。
一旦你学会了用心灵去感受,你就会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真正地去表达内在。“人们不能只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首先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一幅画像不仅能够表达现象,同样能表达出事物的观念”。(毕加索)康定斯基曾对自己艺术做过总结:“我认为外在的和内在的莫斯科之和正是我的艺术力量的源泉。” 如果他不曾用心灵去感受过内在的莫斯科或更多其他地方,他的艺术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他说:“有一件事我一直对它是忠实的——内在的表达,它是我的艺术宗旨,我希望追随它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中国写意画也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本源。齐白石说过:“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这里“不似”不是想画像而画不像的“不似”,而是不想画像而画不像的“不似”,它们是有本质差别的。前者是受到能力的限制,真的画不像;后者才是齐白石所说的绘画状态,它是指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正像谢赫在“六法”里说的:绘画准则的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而这种“似与不似”、“气韵生动”的作品才真正表现了生活的真实。
二、不受陈腐技巧的影响
美术由“美”和“术”组成。“美”是美感,“术”是技术。通常情况,教学生绘画是先教技术,后教美感。但儿童学习绘画的过程却不同,他们是先无目的地画,然后喜爱上画,最后才学习怎样去画。儿童绘画的过程才真正体现了一种学习的过程。
如果过早地向儿童灌输技术就等于过早抹杀儿童的创造力。成人也是一样,对任何事情过于理智地解读会使绘画重技术而轻美感。真正动人的作品,观者是不会追究其技术和内容高低的。就像我们看表现主义画派的作品,我们已经被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的感情所打动,根本不会去考虑他们用了什么技法。
马蒂斯曾说过:“最单纯的手段就是那些能最好地使艺术家表现自我的手段。如果艺术家害怕陈规俗套,那么通过显得奇特,或是选择古怪的素描和怪异的色彩,他还是无法避免陈规粗套。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应当完全是从他的气质中产生的东西。”这也正是“画匠”和“大师”的区别。片面的追求技术,纯粹的客观再现描绘对象只会在原地打转,永远登不上艺术真正的殿堂,只有重视主观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绘画才有可能登上迈向大师的阶梯。
众所周知艺术给予我们的意义是心灵的意义。艺术活动所开启的世界是心灵的精神世界,艺术活动就是心灵再造一个别样世界的活动,就是心灵构造意义的活动。不管我们所有的活动多么复杂,其基本意义要归结到人的心灵精神。因此,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追求心灵精神的极限描绘是一个艺术家的最终目的所在,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目的的追求,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所谓的一种自由性,从某种意义而言,自由是一种精神的大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艺术家所需要的一种创作心态。
我们应像儿童学艺一样,先玩乐其中,然后深深地喜爱上它,最后才掌握它的技能。在直接而率真,自由而独特地表现单纯的儿童世界,不会被细腻的技巧所蒙蔽。从儿童时期没被绘画技巧影响、世风污染的画面里,我们强烈感受到生命的呈现,精神的原始诗意。
三、自由想象激发超常创造力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梦想”,要是说“梦想”这个词不太现实,可以换个说法,说它是“理想的世界”或“想象的世界”。记得听过这样一句话:“有梦想的日子是痛苦的,但没有梦想的日子更痛苦!”这使我感受到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要有精神的状态和力量。
儿童正是充满想象,充满梦想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玩具就能给他们一个想象的世界;一段动人的童话故事就能让他们进入梦想的国度。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超长的创造力是天生的,是混沌未开时最宝贵的财富。而人到了成年,随着技能与知识的不断增长,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随之减弱,人们在越来越物质化的环境里逐渐丢失了天真与梦想,没有梦想的日子是空虚的、是痛苦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儿时的梦想精神,才能有能力去创造未来。儿童的想象力就像天使的翅膀,可以任意驰骋,几乎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他们发现了外部事物的新奇,产生了特有的激情,会运用绘画这种形式来表现和满足自己,记录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种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天性、天真、天趣。
我们应该从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获得启发:尽管他们没有受过人体解剖、素描、透视、色彩、构图等基础训练,对艺术的认知和表达方法也尚显幼稚,然而他们笔下的人物、景物的造型、色彩等比一些成人画得更合乎艺术法度,更加妙趣横生。可以说,正是这种天真的想象力和超长的创造力才使儿童绘画显示出一种纯真,一种独具特色的稚拙美。儿童绘画中那种符号化的图像、不合规矩的形式、跨越时间、空间的构成,可以使我们体会到一种获得自由想象的天地,获得不受任何常规束缚的创造力。
四、返璞归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西方艺术发展历史,从质朴的原始艺术到典雅的古典主义艺术,总的来说是从简到繁的艺术,这种繁到了“洛可可”艺术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点,而后又进入到了“新古典”和现实主义,艺术又到了回归的趋势。到了19世纪末艺术进入到了重精神而轻技术的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一切传统的艺术规矩和法则都变得不再重要,只要能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任何画法都是被接受的,这又是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所以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儿童绘画与大师的画与许多相似之处,这正是一个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
艺术家的天性与儿童绘画心理的结合,产生了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家采用自己所掌握的技巧,表达发自灵魂的情感,带给人们最初、最原始的强烈刺激。艺术家应保持自已的童心,或者说,应该去追求己经失去的童心。每一次艺术上的革新并不意味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传统的升华。
儿童的天真能使艺术家感到愉快,在那些年华已经失去而艺术日趋成熟的艺术家身上,继续保持童年的心境,把儿童的惊喜感、新奇感和数十年来看似司空见惯的事物结合起来,这就是天才的本质和特权,也是天才和才能所区别的重要标志。让我们学习儿童对待生活的真诚,使自已能具有儿童般的眼睛和心灵,去表达我们心驰神往的自然,去表现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儿童以好奇的目光观察着世界,通过绘画倾诉着他们最天真的情感。他们在认识世界、参与生活的过程中有着最完整的“天性”,对现实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和渴望。许多艺术家到了晚年,才恍然大悟,感慨自已终身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原来就是在儿童绘画中表现出来的东西。
追求内在情感的表达是艺术自身发展返璞归真的必然态势。真正的绘画大师,只有两种人才能达到,一种是天性还没有受到人为开发与约束的蒙童;另一种是画到生时是熟时,超越了被技术性因素束缚阶段而进入自由王国、自我天性的重新复归者,前者是本能,后者是画家终身的努力。现代绘画之所以追求儿童绘画、原始绘画、民间绘画的稚拙趣味,是艺术自身发展所产生的素极绚兮,绚极素兮的必然态势。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