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好的导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使其构成体系,它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和被优化了的过程。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作业,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导学材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策略,自主合作,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的教学活动;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对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究、解答,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1. 合理编制导学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导学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教师合理编制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确定每课时的导学目标要求、检测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导学学案等内容,并有配套练习题,形成学案。习题的设计要力求形式多样,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旨在让学困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 “跳一跳”。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 自主完成导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课前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课文和资料及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自学能力。学生有了导学案,自学就不再盲目,变得有的放矢。根据导学案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要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课前学生自主地完成导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3. 针对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当堂达标训练,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拓展,同时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 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学案中的“教学目标”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学案的首条内容应是“学习目标”,它设计的意图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知识的把握层次,从而明确自主学习的最终结果。它不是“教学目标”,有些老师把“教学目标”当成“学习目标”,从而使得学生首先看到 “教学目标”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学习目标”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明确本节课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误区二:导学案等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所以,编写导学案,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导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三:导学案内容习题化。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误区四:导学问题设计不合理。导学案中问题的编写是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外,设计的问题还要有张力,要有拓展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还要有学生的思考在里面。设计要有层次,起点要低,台阶要小,使学生稍努力就能跨上去,这样就更容易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有的老师在选取资料、设计问题时,一味求新、求异、求难,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误区五:课堂互动教师置之身外。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并非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老师认为“导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无事可干。结果不仅是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所以,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交流的内容,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同时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猴嘴中心小学)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好的导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使其构成体系,它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和被优化了的过程。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文本,了解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作业,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学习方式,既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导学材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策略,自主合作,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知识的教学活动;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对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究、解答,进而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1. 合理编制导学案,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导学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教师合理编制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探索过程的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自我矫正反馈等环节。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确定每课时的导学目标要求、检测重难点、预习思考题、导学学案等内容,并有配套练习题,形成学案。习题的设计要力求形式多样,同时也要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旨在让学困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 “跳一跳”。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 自主完成导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课前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课文和资料及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自学能力。学生有了导学案,自学就不再盲目,变得有的放矢。根据导学案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要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课前学生自主地完成导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3. 针对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当堂达标训练,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拓展,同时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 实施“学案导学”模式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学案中的“教学目标”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学案的首条内容应是“学习目标”,它设计的意图是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知识的把握层次,从而明确自主学习的最终结果。它不是“教学目标”,有些老师把“教学目标”当成“学习目标”,从而使得学生首先看到 “教学目标”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学习目标”应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明确本节课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
误区二:导学案等同于教案。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所以,编写导学案,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学习内容。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导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三:导学案内容习题化。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绝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
误区四:导学问题设计不合理。导学案中问题的编写是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外,设计的问题还要有张力,要有拓展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还要有学生的思考在里面。设计要有层次,起点要低,台阶要小,使学生稍努力就能跨上去,这样就更容易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有的老师在选取资料、设计问题时,一味求新、求异、求难,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误区五:课堂互动教师置之身外。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并非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老师认为“导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无事可干。结果不仅是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所以,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交流的内容,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同时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猴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