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是文化活动的根基所在。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兴的群众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特征,更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对广场舞现象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值得我们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以便于为我国未来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本特性;广场舞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断深化,群众文化的作用及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长,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中一种独具特性且朝气蓬勃的新兴文化形态。群众文化的定义在早年间也有些许争议,但其核心内容指的是一种人民自我开发、自我享受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显而易见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并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其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规模的社区活动,下棋、书法、茶话会到大的群众性活动,广场舞、群众自发组织的节假日晚会等等。它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四处可见。以大街小巷可见的广场舞为例,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众文化特性导致了广场舞现象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又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众文化社会环境使其能够不断繁荣发展并成为人们极其喜爱的群众活动?在群众文化日益壮大的今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群众文化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民主的文化享有,三是文化传递的独特性,四是文化制衡的温和性。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以上问题以广场舞现象为例,从这四个层面出发来逐一阐述。
首先,群众文化定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主体所决定的,文化本身概念也来源于此。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它的文化内容是通过通俗的文化形式来展现的。这类文化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够传播,并且不受民族、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全国各地的类似文化均能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众文化现象不断发展。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傍晚之际,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大群人在广场上印着晚霞起舞,成为了城市乡村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近几年来,广场舞更是遍布了全国上下的所有角落,不仅仅是大爷大妈的舞蹈,甚至已引领潮流走向国际,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在于舞蹈自身的特性,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人类语言未产生之前,人类就已经学会利用舞蹈动作来增进感情。因此,广场舞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其次,广场舞一般的参与者都是中老年人士,其中女性偏多,大家喜爱这种舞蹈形式一是因其简单易学,并不讲究跳的好坏程度,二是通俗的形式给大家营造了自由舒适的休闲环境,群众的聚集不仅仅为跳舞,锻炼身体,更是为了进行社会交际,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由于广场舞的这些特性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且国家的发展,城市乡村环境的建设也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因此广场舞能够在这些年一直蓬勃不衰。
其次,就文化的民主性而言,这也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群众文化和专业性的文化在享受层面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群众文化享有更多的民主性。从专业文化的角度而言,人民群众大多都是被动的,他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刻苦的钻研才能真正的了解并掌握这些文化,所以实际上而言,专业文化的受众面非常小。群众文化的民主性在于其对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双重重视,人民群众可以不用过多借助他人的帮助,凭借自身的参与来实现文化的接受,并在接受之后转化成文化的另一种创造形式,充分的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就广场舞而言,其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审美情趣的民主性,广场舞不论好坏,不论年龄,也不论身份地位和财力,从广义上来说,广场舞是具有海纳百川之性质的。二是在于国家及政府的民主性,相比上个世纪而言,现代社会信息畅通,文化娱乐形式多样,政府采取的更多的是积极的措施和态度而不是打压和控制。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也对广场舞进行正面的报导,这样的举措让人民内心产生一种信任,他们能够更为积极的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营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就文化传递的独特性及文化的制衡性而言,二者与前者也是相互贯通并相辅相成的。群众文化占据了当代文化格局的主要位置。专业文化的传播通常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把价值观念及技巧进行发扬,而群众文化本身就是群体创造出的文化,其文化特性更是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在这种状态下,这种具有亲和力文化的传递无疑具有了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广场舞是人们自发组织形成的,从现阶段的发展态势来看,它绝对是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因此人们通过日常的交流,或是直接通过在公共场所的展示即能将广场舞文化快速传播。对于文化制衡性这一点而言,主要是在于文化视野的互补。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文化需要相互协调比例以达到制衡和谐的状态。比如在广场舞的发生过程中,其群体特征及发生时间都是较为有限的,这点充分的说明了尽管广场舞已经成为了一类群众文化的象征,但是并不能代表全部。它的主流群体及开展方式一方面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在于文化相互制衡的结果。
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是中国全部文化活动的根基所在。尽管群众文化并非是專业文化,就像广场舞也并非是专业的舞种一样,但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文化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人民创造群众文化,并使群众文化在历史潮流中不断的演进和提高。以广场舞为代表的这些群众文化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生活的现实感受,它积淀着最为深厚和坚定的精神追求。人民群众能够懂得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并积极的创造文化,这是国家发展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特征。我们坚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培育出更完善、更民主的群众文化土壤,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化能够自由的扎根,绚丽的绽放。
参考文献:
[1]陈巍.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J].剧作家,2008(02).
[2]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郭伟.论广场舞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4).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本特性;广场舞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断深化,群众文化的作用及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长,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中一种独具特性且朝气蓬勃的新兴文化形态。群众文化的定义在早年间也有些许争议,但其核心内容指的是一种人民自我开发、自我享受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显而易见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并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其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规模的社区活动,下棋、书法、茶话会到大的群众性活动,广场舞、群众自发组织的节假日晚会等等。它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四处可见。以大街小巷可见的广场舞为例,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众文化特性导致了广场舞现象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又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众文化社会环境使其能够不断繁荣发展并成为人们极其喜爱的群众活动?在群众文化日益壮大的今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群众文化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民主的文化享有,三是文化传递的独特性,四是文化制衡的温和性。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以上问题以广场舞现象为例,从这四个层面出发来逐一阐述。
首先,群众文化定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主体所决定的,文化本身概念也来源于此。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它的文化内容是通过通俗的文化形式来展现的。这类文化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够传播,并且不受民族、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全国各地的类似文化均能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众文化现象不断发展。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傍晚之际,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大群人在广场上印着晚霞起舞,成为了城市乡村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近几年来,广场舞更是遍布了全国上下的所有角落,不仅仅是大爷大妈的舞蹈,甚至已引领潮流走向国际,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在于舞蹈自身的特性,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人类语言未产生之前,人类就已经学会利用舞蹈动作来增进感情。因此,广场舞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其次,广场舞一般的参与者都是中老年人士,其中女性偏多,大家喜爱这种舞蹈形式一是因其简单易学,并不讲究跳的好坏程度,二是通俗的形式给大家营造了自由舒适的休闲环境,群众的聚集不仅仅为跳舞,锻炼身体,更是为了进行社会交际,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由于广场舞的这些特性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且国家的发展,城市乡村环境的建设也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因此广场舞能够在这些年一直蓬勃不衰。
其次,就文化的民主性而言,这也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群众文化和专业性的文化在享受层面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群众文化享有更多的民主性。从专业文化的角度而言,人民群众大多都是被动的,他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刻苦的钻研才能真正的了解并掌握这些文化,所以实际上而言,专业文化的受众面非常小。群众文化的民主性在于其对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双重重视,人民群众可以不用过多借助他人的帮助,凭借自身的参与来实现文化的接受,并在接受之后转化成文化的另一种创造形式,充分的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就广场舞而言,其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审美情趣的民主性,广场舞不论好坏,不论年龄,也不论身份地位和财力,从广义上来说,广场舞是具有海纳百川之性质的。二是在于国家及政府的民主性,相比上个世纪而言,现代社会信息畅通,文化娱乐形式多样,政府采取的更多的是积极的措施和态度而不是打压和控制。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也对广场舞进行正面的报导,这样的举措让人民内心产生一种信任,他们能够更为积极的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营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就文化传递的独特性及文化的制衡性而言,二者与前者也是相互贯通并相辅相成的。群众文化占据了当代文化格局的主要位置。专业文化的传播通常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把价值观念及技巧进行发扬,而群众文化本身就是群体创造出的文化,其文化特性更是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在这种状态下,这种具有亲和力文化的传递无疑具有了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广场舞是人们自发组织形成的,从现阶段的发展态势来看,它绝对是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因此人们通过日常的交流,或是直接通过在公共场所的展示即能将广场舞文化快速传播。对于文化制衡性这一点而言,主要是在于文化视野的互补。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文化需要相互协调比例以达到制衡和谐的状态。比如在广场舞的发生过程中,其群体特征及发生时间都是较为有限的,这点充分的说明了尽管广场舞已经成为了一类群众文化的象征,但是并不能代表全部。它的主流群体及开展方式一方面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在于文化相互制衡的结果。
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是中国全部文化活动的根基所在。尽管群众文化并非是專业文化,就像广场舞也并非是专业的舞种一样,但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文化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人民创造群众文化,并使群众文化在历史潮流中不断的演进和提高。以广场舞为代表的这些群众文化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生活的现实感受,它积淀着最为深厚和坚定的精神追求。人民群众能够懂得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并积极的创造文化,这是国家发展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特征。我们坚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培育出更完善、更民主的群众文化土壤,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化能够自由的扎根,绚丽的绽放。
参考文献:
[1]陈巍.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J].剧作家,2008(02).
[2]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郭伟.论广场舞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