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法对400名初中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年级的差异,不存在父母是否离异的差异。
关键词:初中生独立意识父母教养方式
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比如,杨治良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指出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李龙辉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仅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是不全面的,它还应该包括由此而形成的家庭气氛在内的各种隐性的教育成分,家庭对人的影响几乎是无时不在的。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独立意识能力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独立意识能力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目前,众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第一线的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初中生众多重要品质的形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已倍受关注。虽然,目前国内外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颇多,但对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仅对我国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进行探究,以期为后续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襄阳市两所中学抽取学生为正式施测对象,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5份,有效率为98.75%。本次抽样确保了各年级的样本都能被抽到,其中初一年级151份,初二年级117份,初三年级127份。通过对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样本的随机取样效果是比较好的。
1.2研究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il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1993年,我国的岳冬梅等人进行了翻译、修订,修订后的EMBU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分量表,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分量表,共11个分量表。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过分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偏爱被试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5个因子。由被试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报告,答案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选项。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2.结果分析
2.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1.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该量表包括对父亲和母亲的66个条目,将父亲教养方式的条目分为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的条目分为5个因子,其信度如表3、表4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教养方式量表的α系数范围在0.6847-0.8302之间,母亲教养方式量表的α系数范围在0.6344-0.8200之间,分析还得出总量表的信度为0.8185,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1.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构想效度检验
根据Tuker的理论,构造健全项目所需要的项目和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项目间的组间相关在0.10-0.60之间,说明问卷的结构较好。从各维度分别与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总分的相关可以看出,因子之间的相关小于因子与总分的相关,因此可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2.2性别、年级、父母是否离异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及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5个因子上,性别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特别是在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在情感温暖及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在父亲的过分干涉、偏爱被试2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来说,在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上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初一>初三>初二;在父亲的偏爱被试因子上具体表现为:初一>初二>初三。从表中还可以得出,在偏爱被试因子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父母是否离异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父母离异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没有离异学生的得分。在拒绝否认这个因子上,存在着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在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及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3个因子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情感温暖及理解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情感温暖及理解、偏爱被试2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父母是否离异差异,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父母离异学生的得分高于父母没有离异学生的得分;在拒绝否认、严厉惩罚2个因子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特别是拒绝否认因子上,极其显著,年级的差异表现为:初一>初二>初三。母亲的教养方式的各因子没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3 讨论
3.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对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如表3、表4所示,问卷总体的Alpha系数为0.7479,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
而分别关注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发现,父亲部分的情感温暖、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偏爱各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722,0.7578、0.83022、0.7607、0.6847、0.7206。母亲部分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偏爱各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8200、0.6344、0.7321、0.6941、0.7367。父亲部分的过度保护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小,母亲部分的过分干涉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小。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孟冬梅修订的EMus其本身就遗留着不稳定的问题;再者,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会随着受测者的成长而发生变化,也容易导致信度较低。
表3、表4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效度检验显示,从各维度分别与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总分的相关可以看出,因子之间的相关小于因子与总分的相关,且差异非常显著,因此可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3.2年级、性别、父母是否离异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讨论
从本次测量的数据来看,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父母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在父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度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严厉惩罚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报告大于女生。
以上结果说明了对于女孩,父母更多地采用情感温暖和理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很少采用惩罚、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并且父母给予了女孩更多的偏爱;而对于男孩,父母往往认为比较 调皮,不好管教,所以父母更多的采取了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保护等较为消极的教养方式,很少给予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这也可以为本研究中男生的独立意识报告低于女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父母离异和父母没有离异的教养方式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根据个案分析来看,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对其独立意识的发展程度影响是很明显的。但是,这里分析的结果是差异不显著,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在随机抽取的300个个案中,父母离异的个案的比例比较小,不足以达到显著性水平。
比较年级差异,初三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情感温暖还是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均高于低年级的学生。这说明,初三的学生在初中的最后一年内,要面临的学习和升学等多方面的考验,父母自然要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但对其前途问题的选择,父母也给予了更多的干涉和拒绝。年级差异也表明,在初中的不同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同样的教养方式上,父母对子女常常采取一致行动,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致性,也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行为可能与子女自身因素有关。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父亲情感温暖在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上分别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其初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一年级学生从小学的环境进入中学环境,父亲对男孩或女孩的情感温暖自然要多些;而初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等问题的选择,父亲也会有更多的关注,初二年级的学生群体作为已适应阶段,自然关注少些;父母拒绝否认和父亲严厉惩罚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上分别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正如前面所说,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学生分别面对自身的适应和选择等问题,因此得到的关注多,与此同时得到的拒绝否认也相应要多,然而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中学生活,但对于这一时期接踵而来的新挑战、新任务和各式各样的诱惑,难免会产生困惑,因此这时的父母必然会对自己的子女投入更多的拒绝,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上述父亲情感温暖、父母拒绝否认和父亲严厉惩罚存在显著性差异,也是由于男女生在性格及处事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影响。母亲拒绝否认在三个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初三的学生,母亲过多的担心孩子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恋爱的问题,对于这一过渡时期的学生,子女得到母亲拒绝否认是不同程度的,这往往由于经济等原因影响。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五中学、第一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独立意识父母教养方式
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比如,杨治良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指出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李龙辉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仅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是不全面的,它还应该包括由此而形成的家庭气氛在内的各种隐性的教育成分,家庭对人的影响几乎是无时不在的。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独立意识能力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并且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独立意识能力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目前,众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第一线的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初中生众多重要品质的形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已倍受关注。虽然,目前国内外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颇多,但对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仅对我国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进行探究,以期为后续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襄阳市两所中学抽取学生为正式施测对象,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5份,有效率为98.75%。本次抽样确保了各年级的样本都能被抽到,其中初一年级151份,初二年级117份,初三年级127份。通过对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样本的随机取样效果是比较好的。
1.2研究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il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1993年,我国的岳冬梅等人进行了翻译、修订,修订后的EMBU量表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分量表,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分量表,共11个分量表。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过分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偏爱被试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5个因子。由被试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报告,答案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选项。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2.结果分析
2.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1.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该量表包括对父亲和母亲的66个条目,将父亲教养方式的条目分为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的条目分为5个因子,其信度如表3、表4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父亲教养方式量表的α系数范围在0.6847-0.8302之间,母亲教养方式量表的α系数范围在0.6344-0.8200之间,分析还得出总量表的信度为0.8185,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1.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构想效度检验
根据Tuker的理论,构造健全项目所需要的项目和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项目间的组间相关在0.10-0.60之间,说明问卷的结构较好。从各维度分别与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总分的相关可以看出,因子之间的相关小于因子与总分的相关,因此可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2.2性别、年级、父母是否离异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及理解、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5个因子上,性别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特别是在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在情感温暖及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在父亲的过分干涉、偏爱被试2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来说,在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上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初一>初三>初二;在父亲的偏爱被试因子上具体表现为:初一>初二>初三。从表中还可以得出,在偏爱被试因子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父母是否离异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父母离异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没有离异学生的得分。在拒绝否认这个因子上,存在着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在母亲的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及理解、拒绝否认、严厉惩罚3个因子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情感温暖及理解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情感温暖及理解、偏爱被试2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父母是否离异差异,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父母离异学生的得分高于父母没有离异学生的得分;在拒绝否认、严厉惩罚2个因子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特别是拒绝否认因子上,极其显著,年级的差异表现为:初一>初二>初三。母亲的教养方式的各因子没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3 讨论
3.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对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如表3、表4所示,问卷总体的Alpha系数为0.7479,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
而分别关注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发现,父亲部分的情感温暖、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偏爱各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722,0.7578、0.83022、0.7607、0.6847、0.7206。母亲部分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偏爱各维度的Alpha系数分别为0.8200、0.6344、0.7321、0.6941、0.7367。父亲部分的过度保护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小,母亲部分的过分干涉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小。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孟冬梅修订的EMus其本身就遗留着不稳定的问题;再者,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会随着受测者的成长而发生变化,也容易导致信度较低。
表3、表4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效度检验显示,从各维度分别与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总分的相关可以看出,因子之间的相关小于因子与总分的相关,且差异非常显著,因此可说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3.2年级、性别、父母是否离异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讨论
从本次测量的数据来看,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父母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在父亲严厉惩罚、父亲过度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严厉惩罚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报告大于女生。
以上结果说明了对于女孩,父母更多地采用情感温暖和理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很少采用惩罚、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并且父母给予了女孩更多的偏爱;而对于男孩,父母往往认为比较 调皮,不好管教,所以父母更多的采取了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保护等较为消极的教养方式,很少给予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这也可以为本研究中男生的独立意识报告低于女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父母离异和父母没有离异的教养方式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根据个案分析来看,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对其独立意识的发展程度影响是很明显的。但是,这里分析的结果是差异不显著,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在随机抽取的300个个案中,父母离异的个案的比例比较小,不足以达到显著性水平。
比较年级差异,初三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情感温暖还是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均高于低年级的学生。这说明,初三的学生在初中的最后一年内,要面临的学习和升学等多方面的考验,父母自然要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但对其前途问题的选择,父母也给予了更多的干涉和拒绝。年级差异也表明,在初中的不同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同样的教养方式上,父母对子女常常采取一致行动,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致性,也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行为可能与子女自身因素有关。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父亲情感温暖在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上分别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其初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一年级学生从小学的环境进入中学环境,父亲对男孩或女孩的情感温暖自然要多些;而初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等问题的选择,父亲也会有更多的关注,初二年级的学生群体作为已适应阶段,自然关注少些;父母拒绝否认和父亲严厉惩罚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上分别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正如前面所说,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学生分别面对自身的适应和选择等问题,因此得到的关注多,与此同时得到的拒绝否认也相应要多,然而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中学生活,但对于这一时期接踵而来的新挑战、新任务和各式各样的诱惑,难免会产生困惑,因此这时的父母必然会对自己的子女投入更多的拒绝,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上述父亲情感温暖、父母拒绝否认和父亲严厉惩罚存在显著性差异,也是由于男女生在性格及处事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影响。母亲拒绝否认在三个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初三的学生,母亲过多的担心孩子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恋爱的问题,对于这一过渡时期的学生,子女得到母亲拒绝否认是不同程度的,这往往由于经济等原因影响。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五中学、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