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对冯友兰介绍的儒家理解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对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进行解读,从孔子的“以人为本”,孟子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和荀子的“性恶说”三个思想方面浅谈对儒家的理解。
  关键词:孔子;孟子;荀子;儒家
  刚开始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觉得比较难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细细品读,冯友兰先生深入浅出的对儒家思想的解读,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里浅谈《中国哲学简史》我对儒家的理解。
  什么是儒?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的这一种人就叫做“儒”。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的创建人。对于孔子来说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儒,他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他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自己的释义。儒家就主体来说,指具有儒学思想的个人或群体;儒学就思想来说,指个人或群体所主张的儒家思想。儒家和儒学在实质上就是指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的学派和学说体系,以“仁”为本,以“礼”为用,强调人的道德性。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就是讲道德之“仁”是人之立于世界的根本依据,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不讲道德,那他就和禽兽无异。从此可知,儒家讲求做人之道,其核心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这就是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说,儒家这种“以德润身”,“吾日三省吾身”,“仁者爱人”的儒学思想,对精神文明建设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说“夫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儒学强调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死存亡。马厩失火,孔子首先问的不是马而是有没有伤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儒学是一种宅心仁厚、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学说,以关心人、爱护人、体恤人的感情和态度。在社会中,每个人都遵守道德,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有职业道德,为师者有师德,为医者有医德等等,各守其分,各尽其责,那整个社会就能和谐安定,儒家最看重的就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他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善待他人的仁爱精神、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亦能发挥重要的积极意义。
  儒学是一种尊师重道、学思结合的教育学说。孔子教学以人格养成为首旨,德行是根本,强调“德教为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儒家学者的教育方法中“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寓教于乐”等等,这些经典教育方法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只会在这些卓有成效的教育理论上加以时代创新,更好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之中。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其思想的宗旨:“性善论”和“仁政说”。孔子的“仁学”是从人的心理情感隐身出来的道德自觉,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论述,孟子“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的思路,从人自身寻求道德的主体性。孟子把孔子谈及的“仁、义、礼、智”都放到人的内在精神结构中,确证了人“本性”的道德性,进而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都有“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端是“性善”的四种体现,是仁义礼智产生的本源。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正如荀子所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志,天是未知能参。
  在上说孟子和荀子学说直接相反,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者,其核心价值是天赋善性,像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良心”。“凭良心办事”、“凡事要对得起良心”,是中国人生活的根本准则,反映了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荀子的思想反应了他那个动乱的时代精神,人性必须加以教养,凡事没有教养的东西是不会善的。而孟子的思想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思想,人性是美好的,是善良的,人性美好创造和谐社会。荀子的思想属于现实主义,“玉不琢不成器”,人生下来也不是一块美玉,是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来雕琢的,他也通译:人人能够成为圣人,文化就是你向善成仁的途径。通过解读《中国哲学简史》的儒学思想,可以理解到儒家的核心价值,应当是在儒学中出现频度最高的,笔者认为非“仁”莫属。用于政治是仁政德治、协和万邦;用于自然是仁民爱物,万物合一;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约礼入仁、敬而远之。
  参考文献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華书局.2006.
  [3]郑宗义著.儒学、哲学与现代世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国际儒学研究 第2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左雪梅(1991.1—),女,汉族,籍贯:山东青岛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监察制度是明代君主专制政体下封建法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明代的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同传统的监察制度存在密不可分的继承关系,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我们研究明朝的监察制度与机构的具体设置,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监察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监察史的发展地位,对待理解它在明代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当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摘 要:文章摘取中国古代声乐典籍《唱论》中的部分观点,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这些观点予以理解和释义。一方面,《唱论》中某些声乐观点具有很强的历史时限性,但在当时音乐理论研究与声乐演唱实践中起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尤为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理论对当今音乐理论尤其是声乐理论研究、实践领域的影响及指导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唱论》中的声乐理论赋予声乐美学研究以史料支持,而从声乐美学视角审视《唱论》,又使《唱论》焕发
期刊
摘 要:留白一词最初来源于中国画,是绘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手法,书法中也经常强调“计白当黑”,留白在画面中可以创造想象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留白”艺术被人们运用到平面设计领域,并逐步成为平面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版面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条理清晰的版面来吸引读者,并向其有效地传达主题内容。其中,留白是利用“藝术”预留空间,缓解读者心灵压力;留白是利用“艺术”突出主题,为读者梳理思路;留白是利
期刊
摘要:未成年人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而我国立法对未成年人侵权责任承担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立法应在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特殊身份的同时,明确未成年人侵权责任的承担主体、归责原则等问题,以期达到各方利权益的平衡。  关键词:未成年人 侵权责任能力 监护责任 过错  侵权责任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对行为人的违法行为给予惩罚的表现形式,未成年人侵权责任分担问题在侵权法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立法上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从比较
期刊
摘 要:公民新闻成为近些年来新闻传播领域比较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公民新闻,即草根新闻、参与式新闻,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日益显现出它磅礴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公民新闻"的出现,预示着传播理念的变革。传播中的"传—受"机制正因此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公民成为新闻生产的参与者。  关键词:公民新闻;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相对存在的价值,公民新闻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研究公民新闻的
期刊
摘 要:巴洛克时期是提琴家族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提琴家族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渐确立了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巴洛克时期大提琴形态我们作为演奏者应该有所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更加准确、清晰地表现那个时期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大提琴;构造;演奏方式  一、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的构造  追溯大提琴的渊源并非易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提琴类的弓弦乐器最初起源不在意大利,而是从外
期刊
摘要: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使得鸟类的栖息地不断被压缩,部分边远地区对于鸟类保护的意识也较为薄弱,盗猎猖獗,形势严峻,严重影响了鸟类的生存空间。人类的生活与鸟类的保护不断发生激烈碰撞,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其更加脆弱,因而通过法律上的完善来建立保护鸟类的相关制度已迫在眉睫。本文欲通过深圳男子出售鹦鹉而获刑为例,试图阐述我国现今刑法在鸟类保护上的薄弱环节,并由此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有益于司法实践,从
期刊
摘 要: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情感给与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声乐歌唱中,以情感人,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唱中的歌曲内涵,科学运用音色,气息的正确运用都是歌曲声情并茂不可缺少的因素。歌唱者要正确的演绎作品的内涵,要将音色锲合歌曲的内容,运用演唱的情感表达还要增强歌唱歌曲的重要性,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现结合在一起,使声字情融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  关键词:歌唱艺术;歌曲内涵;声情并
期刊
摘 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园林乃至对外国的许多建筑大师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赖特一个敢于打破传统的建筑师,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思想理论——有机建筑,对许多国家的建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赖特的设计理念和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责任感值得我们去学习。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
期刊
Abstract: Abortion issue i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topic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Opponents and supporters of abortion have launched a heated debate on the legality of abortion, the right of w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