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的语文课堂栖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zh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
  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
  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直接或委婉地呈现出一种抒情意味,给学生以强烈的美学冲击,最终达到其全面素质的提高。概言之,诗意课堂特征如下:
  1.诗意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
  诗意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它的元素是和谐、融洽和平和中正,拒绝淡漠、割裂和暴戾恣睢。
  很多人长大后,仍记得当年自己的语文老师,记得他的一堂精彩的课,甚至记得他的一句口头禅。为什么呢?语文老师的儒雅风度,优雅谈吐,横溢才华……足以让他们心醉神迷,不能自已。语文老师总是轻言巧语,幽默风趣,让人如坐春风。来一个“神经质”的语文老师还可能不时表演一个行为艺术。听语文课特别轻松,可以窃窃私语,更可以高声发表意见;最佳境界则是直接跳上讲台自己来一段。
  有位名师强调,上课是可以“神聊”的,尤其是语文老师!神聊是语文老师的特权。遇到喜欢神聊的语文老师是学生的幸事。从《剪灯夜话》说到《扪虱新谈》,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信手拈来,悠悠道出。此时学生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下课铃响而流连忘返。
  2.诗意的课堂燃烧着激情
  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蕴含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诗意的课堂首先会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使教学呈现出系统的情感教育过程,以激发学生情感感受的欲望,并养成其敏锐感受的能力。教师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和对假恶丑的仇视鞭挞,即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备课时往往“情化自己”,做到深刻地感受文本带来的欢乐和痛苦、幸福和忧伤,课堂上则是水到渠成地尽情表达。此时,教师的激情感动了学生,学生随之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种熊熊燃烧着热情火焰的课堂,能没有奇迹发生吗?
  诗意课堂上,老师不会为自己流泪而羞涩,不会为引吭高歌而羞涩,他知道,一个本色率性的老师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爱戴。
  3.诗意的课堂是空灵的
  诗意的课堂讲究空灵。一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往往会主动积极地探寻课堂留白的内容。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同样,没有留白,也就没有诗意课堂。诗的魅力是讲究空白艺术,追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期待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而诗意的课堂教师必须少讲而精讲,要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去合作探究,它要求学生向课堂两极——课前、课后拓展延伸,即通过课前的预习要求,课后的开放性作业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质疑思辨能力,补足课堂留下的空间。
  譬如,每个学生都有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就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诗意课堂善于创设并及时抓住这样的空白情境,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于是,在诗意的补白中,学生的“力”和“美”得到完美呈现。
  4.诗意的课堂是美的化身
  诗意的课堂当然是美的。这样的课堂师生注意形象美。席勒说:“轻视外观,就是轻视一切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仪容体态方面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是影响教师能否引起学生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注意自己的仪态,力求留给学生良好的整体形象。
  这样的课堂师生注意语言美。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魏晋文人则常借玄学彰显自己的风流。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追求明白晓畅、优雅得体,融文学性、科学性于一体。而我们的学生则是学习用温和的语气辩驳诘问,用理性平和的态度来质疑探究。
  二、诗意课堂的营造
  1.认识课堂的育人本质
  课堂是组成学校的最重要元素,是学校培养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场所,它的任务绝对不只是让学生考个好大学,它有着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课堂是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地方。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这里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学习方式,得到教师的科学的人性的关爱和指导。可以说,学生成绩的提高,只是课堂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而更重要的工作却是对学生充满活力、激情和进取精神的性格的培养,是对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培养。
  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而应看他奉献了什么,教育过程不能引进“丛林法则”。培养学生的诗人情怀,把博爱和崇高、阳刚和阴柔、粗犷和细腻引进学生的心田,远远比多考几分来得重要。当然,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它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营造课堂教学的诗意氛围
  课堂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批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情体验。
  诚然,师生的形象美、语言美、课堂的结构美等都是诗意氛围营造的必然要素,而教师尤其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还应该考虑到诸如课间音乐的选择、导语的设置、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语言、回环起伏的流程、抒情优雅的音乐、一串串精美的诗词的引用等等,足以唤醒学生情感,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感受课堂教学的诗意情怀
  “人生本是有情痴,此恨非关风和月。”面对“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暮春季节,林黛玉和焦大的感受绝对是迥然不同的。月缺月圆,花开花落,本自然之规律。但是,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当然应该为之感慨、为之叹息。诗意情怀拒绝感情的粗粝麻木。
  教师首先必须充盈着一种诗意的情怀。“诗有别才,非关书也。”如果不是出自本性,而是为“情怀”而情怀,便脱不了附庸风雅的恶俗。当然,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濡染、浸润、涵泳、创新的过程,高雅的秉性完全可以后天获得。诗意课堂,教师不是诗人而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更要是学生诗意气质的引导者。在教授学生唐诗宋词时,我感觉到,学生特别认真,特别“乖”。我说,“多读多背,女孩可变成淑女,男孩就是绅士了。”学生们欣然认可,于是,早读课基本不需督促,他们读书神情专注痴迷,声音珠圆玉润,让课堂充满了诗意。很显然,当教师的心在唐诗宋词里摇曳之时,也就是学生们熏染感动成长之际。
  师生在诗意课堂中相互叩问、相互聆听,他们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共同走向诗意的栖居;而当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当我们的孩子在诗意的语文里徜徉,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成绿意葱茏、鲜花盛开的乐土。
其他文献
一、以“生”谈诗人  诗歌是时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也是诗人思想、人格的写照。金开诚在《漫谈“想诗”》中说“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不能不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这说明鉴赏古诗词得将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之谓游山玩水三境界。欣赏自然风光如此,欣赏人间万象亦然,大致都要经历这三种境界。这三个阶段我们姑且代用美学理论上的三个名词来替代,即直觉阶段、移情阶段、距离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欣赏的第一阶段,也是初级阶段,我们可以视之为“直觉阶段”,所谓“直觉即是表现”,这里的“表现”即指客观事物的直接显现。欣赏者初识客体对象,
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师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新课标、新课改必然会带来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但更新、纳新、创新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革故鼎新”这个词是非常准确的,但我们一些老师有时的理解往往会有偏差。首先这个“革”,是改革、革新,而不是革命。几年前东北育才中学的特级教师孙永和说得非常好,他认为“课堂教学革命”这个说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语文课堂学习的“根”就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现在语文的教学在奠定“工具性”地位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人文性”的渗透。但是极端的突出“人文性”,改革也就偏离了方向。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统一,相辅相成才有效果。根据我校语文课堂改革现状,总结出如下几点比较有成效的策略。  一、贯彻“尊重个体,学为中心”的教改理念  “学”是课堂的中心,无论老师课堂表现多
【摘 要】逆向思维就是我们作文创新的一条捷径,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写作中怎样运用逆向思维呢?第一、在文章立意上运用逆向思维;第二、在文章的选材上运用逆向思维;第三、在文章的构思上运用逆向思维。  【关键词】逆向思维 作文创新 捷径  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而对文学而言,更忌平淡无奇,陈陈相因。文学必须要创新,作文必须
“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系高二段考原创材料作文题。针对此次作文最突出的主题不明确,中心不突出的问题,笔者拟从审题分析,规范片段作文思路两方面进行作文评改和升格训练。  一、审题分析  1.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生活没有彩排/人生也没有裁判/总会有些时候满心期待换来的是失望/或者是不体谅……然而,每当这个时候/你都能在心中听到一个声音/清晰而坚定/再来一
《礼记·乐记》中有一个音乐审美的例子:“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一段“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连通。”歌唱应是一种听觉,但作者在表现歌声的变化时却并用了视觉:歌声上扬时给人激昂慷慨的感觉,歌声下探时给人低沉压抑的感觉,歌声转折时给人有似折断的感觉,歌声停止时如同枯槁的树木断然矗立,戛然而止,歌声婉转变化时都符合乐理规律,歌声连续
【背景描述】  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断中,作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争强好胜的、富于心计的小嘎子和敦厚老实、以实力取胜的胖墩儿。怎样“取其一点”,凸显人物形象呢?经过不断思考,我决定把人物的动作描写作为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点”,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片断回放】  (捕捉战机,招法有趣)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作为大明遗老,八大山人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奇怪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
2013年4月,我十分幸运地在“中语会2013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上执教《清塘荷韵》一课。专家评课时给了我许多鼓励,认为这节语文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交流中探讨,动静结合、驾驭自如,课堂灵动而富有语文味。然而作为执教者本人,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本课的不足之处,也由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他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赞美了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平静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