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与思中穿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生”谈诗人
  诗歌是时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也是诗人思想、人格的写照。金开诚在《漫谈“想诗”》中说“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不能不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这说明鉴赏古诗词得将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在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由老师给学生补充诗人生活背景,至于所补充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要,这就不得而知了。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并不单一,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多渠道获得。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高效处理会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一次我在执教《蜀道难》时,提前一周将设计好的预习学案发给各学习小组,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你所知道的李白是什么样的?通过查阅资料你认为本首诗的学习中我们会了解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上课当天,在展示栏里一段优美的文字回答了这一问题:
  你从页页诗篇走来,潇洒是你的风采,你在点点繁星中闪烁,诗仙是你不朽的美名;你随缓缓清风一路飘泊,尝尽人间百态……
  作为唐代的大诗人,你仗剑去国有着“夜发清溪向三峡”的积极豪迈,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你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你也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抑郁,有着“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人生迟暮时的忧伤……
  但有多少人能理解你内心的愁苦,你壮志未酬的无奈!或许我们都将你误解了吧!或许那个“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你才是真正的李白吧!
  学生的这一再创造远远超出了我设置问题的初衷,这段文字涵盖了李白辞亲远游、初进长安、赐金放还、再次远行、应邀入幕、重病而逝六个生活片段。诚然,学生在完成预习学案时对李白的生平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他们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想象勾连,将他们自己了解的诗人还原出来,这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这节课,我没有再次补充李白,而是将李白及其所生活的大唐留给了学生,并让他们结合《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写一篇与李白对话的随想作文,在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真实的李白、鲜活的李白、自由的李白、落寞的李白……
  我对写作背景的这一无心回避,竟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由学生来谈他们所知道的作者远远胜过了老师的补充,这不单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更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
  二、以“诵读”悟情感
  诵读是欣赏和教学古诗词的有效手段,抑扬顿挫的声调、疾徐变化的语速、婉转曲折的腔调能激发学生想象、联想,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只要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定能在情感上与诗人融合,继而获得美的享受。
  在执教杜牧的《山行》时,我采取诵读法进行教学,我让一位同学结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来诵读,当朗诵“远上寒山石径斜”时,他将诵读的重点放在了“斜”上,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配以举头远眺的神态,让听者仿佛看到了山上那弯曲却又一直延伸到山巅的石径,当吟诵“白云生处有人家”时,他将重音落在“处”上并稍有停顿,似让人想象“白云深处”的景观又似在暗示听者即将出现一个不一般的画面,然后他再以清晰而轻快的音调吟出“有人家”。他“因声入境”的诵读,调动了听觉、视觉、想象等功能,将诗人游览秋山时对秋色的赞美以及自己豪迈向上的精神一展无遗。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整节课我就提出一个学习要求:个人或小组探究,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指导你的学生诵读这首诗?
  有同学总结道:朗诵本首诗时我们应注意首联对时间、地点的交代,可用叙述口吻,而颔联、颈联则是诗的主体,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诗人闲适的心情,可用轻快的调子娓娓道来,尾联是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发出感慨,表现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可以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王维隐居生活的一个片段,还领会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在课堂上自发组织的朗诵比赛将王维在《山居秋冥》中的情感演到了极致,在朗诵中学生平平仄仄,抑扬顿挫,时而舒缓,时而轻快,时而坚定,将诗歌本身固有的音乐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节课我没有更多的去关注作者、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然而高考所涉及的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涉及,我稍作指导,学生就体会到了个中要义。正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古诗词的教学切不可忽视诵读的作用,诵读得法,诗人情感自然喷薄而出,这就免去了生硬的说教,与其由老师将诗人情感明言,不如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以“学”品内容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学古诗词时对诗词内容的把握是关键,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有明显提高,教学如若停留在对诗句内容的简单描绘,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诗词的欣赏需求,而挖掘诗句所传递的内容则是对学生整合有效信息能力的再培养。
  新课改后老师们在“学”上不少下功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只要是能体现课改精神的学习手段在课堂中都非常常见。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学”的过程中更应关注对诗歌内容的“品”,学生如若将学习的过程上升到“品”的层面,那诗句所呈现的内容将了然于心,诗人情感也不言自明。
  柳永的《望海潮》是展现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的佳作,在执教伊始我并未对柳永创作该词的动机作说明,而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后谈谈感想,学生的焦点都放在了“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对柳永细腻的笔法赞叹不绝,有同学用“美”来概括全篇。“美”是一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几乎只关注到杭州之景美,这是对诗词内容把握的不周全,我因势利导,让他们继续挖据“美”在词中的其他表现,学生的思维瞬间得到发散,几分钟过后学生得到了该词中美的更多内容:地理位置美、历史传统美、自然景观美、市井面貌美、百姓生活美。富庶与美丽的都市生活图景在学生“品”的过程得到再现,惊叹、赞美、艳羡之情溢于言表。在“品”读完全词后我将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所载的柳永和孙何的故事给学生作简要补充,学生们对柳永的才华更是赞叹有加。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节以“品”内容为主的课将学生思维发散、情感打通,诗词的教学已上升到鉴赏层面。
  四、以“思”促提高
  在古诗词教学中,“思”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论语·为政》中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康德也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东西方文化中均强调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在学习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将苏轼与你所了解的李白、杜甫、辛弃疾三位大师相比,写一段话。
  作为老师我觉得可以放大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我们难以估测的,智慧往往就在思考的霎那诞生,对于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题,我本没把多大的希望,可学生的答案大放异彩,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与诗仙相比,东坡少了些许狂傲放荡,多了几分平和闲适;
  与诗圣相比,东坡少了几分怅惘愁苦,多了几分乐观豁达;
  与稼轩相比,东坡少了一点激情豪迈,多了几分澄明情怀。
  这样的设计不仅从比较的角度对诗人有一个定位,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其实也是写作教学中对课本素材挖掘的一个示例。
  古典诗词的学习其实就是在“学”与“思”中穿行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学习理念,新课改背景下诗词教学如何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还需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只要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活”起来,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思想“活”了,也就解决好了古诗词的教学了。
  ★作者单位:云南丽江市古城区一中。
其他文献
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雷雨》
她怎么会答应嫁给这样一个男人呢?  读完《套中人》之后,你肯定会替华连卡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者提出如此的疑问。  就是啊,华连卡怎么会看上别里科夫的?  华连卡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呢?  她“个子高挑,身材匀称,黑黑的眉毛,红红的脸蛋”,在作者看来,这个乌克兰女孩简直像“果冻”一样招人喜欢。性格开朗的她整天“不停地哼着乌克兰的抒情歌曲,高声大笑,动不动就发出一连串响亮的笑声:哈,哈,哈”,华连卡的初次亮相
关于情节,布鲁斯特在《小说鉴赏》里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所谓情节,就是一篇小说中所表现的那个动作的结构,它代表了讲故事的人对他那个动作中的事件如何加以处理的一种方法。与历史学家心中所关注的,去发现这些事实所包含的那种模式(和旨趣)不同,小说家可以根据他心中想要表现的人的行动和价值方式,去选择或者创造出一些事实来。情节包含着某些自然阶段——开始,中间和结尾阶段。中间阶段叫做开展,结尾阶段就是矛盾产生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好文言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只要得法,文言文的教学也不是难不可攀,学生也不必害怕,文言文教学是“想说爱你也容易”。  一、激发兴趣,克服畏难心理  1.援引具体事例,认识文言文精巧  在说明“生命在于拼搏时”,爱因斯坦用了差不多100个字才说清楚,而孔子只用了四个字“生无所息”,简明扼要,切中精义。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连全部《论语》都那么简短,却包含了中国人政治
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背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志向高远又心高气傲的农村青年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教员被迫回到农村但却又一心向往城市,在偶然的一次机遇后离开黄土地,开始个人在城市生活中奋斗的历程最终又回归到土地上来,以及在高加林的人生中面对爱情的选择而导致的爱情悲剧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思考。  小说于1982年在《收获》杂志第3期上发表后,很快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此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所作,作者虽然移居台湾,但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是家乡的新年、喝春酒、吃会酒,作者以“春酒”为主线,回忆了自己童年在故乡的种种美好经历。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怀旧”不仅仅是怀念旧人、旧事、旧景,更是怀念故乡,以此
课本剧的展演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不断地被运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本剧排演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课本剧排演具体过程分四阶段进行。  一、指导学生筛选剧本并进行角色分工  第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重心放在学生对剧本的筛选上,自行分组,准备剧本。  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剧本的质量,尤其是改编的剧本,是否符合原著;二是演员自身的条件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那么,教育管理者和执教者,也应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发展成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发展?”我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首先应关注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现状怎样?将会发展成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发展?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在语文教学园里不断尝试,收获了诸多体会。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着教材优势,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出形式多样的
一般情况下,高三年级的总复习,是不能不使用一些教辅资料的。因为使用适当的教辅资料,无论是对教学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其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笔者从教二十多年了,特别是近十来年一直战斗在高三毕业班的“前沿阵地”,对教辅资料的使用感触是很深的。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我对自己常用的几种教辅资料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一、使用教辅必须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符合  近十年来,我用过《优化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