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空军刊物《航空和宇宙航行》 杂志社编辑出版的《Polygon》专题快报资料集,最近出版了专门介绍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S-37的专集,披露了该机的一些情况和数据,现根据该专集摘译整理如下。
  
   S—37的诞生
  
   人们普遍认为,由苏霍伊飞机设计有限公司研制的很有前途的第五代战斗机——S-37的试飞,应是俄罗斯航空工业1997年的主要成就。尽管这种飞机的研制工作被严加保密,但近几年,西方的航空报刊对这种飞机仍然有不少猜测和披露。早在1994~1995年间,西方多种航空期刊就报道了关于苏霍伊设计局在研制第五代战斗机的消息,并认为其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把这种飞机称为S-32,一直到1997年秋,苏霍伊设计局的出版物上才将其正式称为S-37。
  最初只知道这种飞机的布局非常特殊,采用了前掠式机翼,但设计局代表曾对此进行了否认。可是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1996年春,俄空军召开了空军军事委员会会议,俄联邦空军和航空工业的有关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俄《空军通报》杂志在1996年3~4月号上报道了这次会议;并刊登了一张会议照片。这是一张普通照片,粗心的读者看不出这张照片有何特别,但有心人却能从中得到些有趣的东西。在这张照片中,在空军司令员彼德·杰伊涅金上将和苏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莫诺夫与其他与会者们面前,放着两个飞机模型,其中一个不难看出是多用途战斗机——Su-27M(Su-35)的模型,而另一个模型涂成黑色,带有前掠翼、前置平尾、普通平尾、双立尾。毋庸置疑,这是新一代战斗机的模型。模型上涂的机号“32'’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飞行》杂志的专家们根据这张照片,推测出一些很难辨别的细节,绘出这一新飞机的第一张示意图。于是,西方又掀起了新一轮对俄新战斗机性能水平和作战能力的分析报道热潮。
  1997年3月,俄《新时代》周刊的记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新闻调查,企图弄清楚这种飞机的一些细节。但苏霍伊设计局的代表们仍和以往一样,保持沉默,并声称不知道有这种前掠翼飞机,也有的说,也许有这种设计方案,但不知详情。现在可以相信,当时这种飞机已着手制造,或已到了制造的最后阶段。?997年夏,这种飞机的原型机已运到了茹科夫斯基城试飞研究院的机场,进行了数次滑行,并准备在’97莫斯科航空博览会上展出,但到了最后一刻,空军领导对公开展出下达了禁令。
  1997年9月25日,试飞员I.V·沃京采夫驾驶这一新飞机完成了首飞。试飞员对飞机30分钟的飞行状况感觉良好。首飞时,E·卜弗罗洛夫驾驶着Su-30双座多用途战斗机进行了伴飞。第二次试飞也是在9月完成的;同年10月8日完成了第三次试飞,10月13日又完成了第四次试飞。10月18日,他们组织了向官方领导的汇报飞行表演,邀请了俄航空工业界和国防部的领导出席(空军司令员未到现场),但未允许新闻界人士到场。不过,对这种飞机的继续保密已无多大意义。俄罗斯报刊也已经对这种飞机试飞情况进行了报道。 《俄罗斯报》首先于首飞后的第二天,即1997年9月27日发布了消息,但未说明飞机的代号是S-37。10月8日,塔斯社发出关于这种飞机的电传。10月23日,苏霍伊设计局终于开恩,让《独立报》和《商务报》刊登了S-37飞机的照片和部分特性数据。现在S-37的试飞还在进行中。
  
   S—37的布局和设计特点
  
  S-37为串置式三翼机,机翼为前掠式,采用了融合体技术。由于采用了吸雷达波涂层和大量复合材料,以及使用弯曲的进气道、保形外挂架、前掠机翼等设计措施,飞机对雷达的反射面很小,约0.5~3平方米。不含空速管,飞机长226米。机身头部为机载雷达舱,在带空速杆的卵圆形雷达罩内是雷达天线,后面是光学雷达、驾驶舱,驾驶舱下部为前起落架舱。驾驶舱采用苏-27型座舱盖,由无格框的固定前部(气泡型)和可打开的舱盖构成。机身中段与延伸的机翼边条相融合,其内为燃油舱、设备舱和发动机进气道,其下是主起落架舱。机翼边条下为不可调节的侧向进气道,其形状为扇形。机身后段为两个极其相似的发动机短舱、机翼承力梁、立尾和平尾的承力件,机身最末端为两个设备整流罩。
  机翼翼根有向前延伸的边条,其上装有前平尾和前掠式机翼,机翼前缘后掠角为-20*。机翼在结构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外翼后缘有副翼和襟翼(襟副翼),前缘可下偏。梯形全动式平尾的前缘后掠角比Su-27的大,达到75‘左右,平尾翼展8米。全动式前置平尾亦为梯形,其前缘后掠角约50,翼展约75米。双立尾的形状与Su-27的相似,但向外的安装偏角不大,并具有方向舵。飞机全重24吨左右。
  飞机采用三点式可收放起落架。双轮式前起落架向前收入驾驶舱。前起落架舱门为单块式。单轮式主起落架装于机身上,收入时机轮转一角度向前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之下。起落架主轮距4米,前后轮距8米。
  第一架原型机的动力装置为两台带加力燃烧室的D-30F6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大于15200千牛。按设计,飞机今后将装两台推力矢量喷管可偏转的新一代发动机。
  第一架原型机上尚未装火控系统,但可以认为,在批量生产的飞机上将会装上Su-35和Su-37的通用火控系统,包括带缝隙天线或相控阵天线的机载雷达、光学雷达和头盔瞄准系统等。机载武器与改进型Su-27所携带的不会有太大差别,包括向前射击的Gsh-30毫米口径的航空机炮、各种型号的R-27中距空空导弹、RVV—AE(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和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以及多种引导和非引导式对地攻击武器。各种武器均挂在机身下的保形挂架上,必要时,也可挂于翼下。
  尽管俄罗斯军费拮据,但近年来苏霍伊设计局仍坚持研制将在未来空战中取代Su-27的新一代战斗机——S-37。
  S-37的研制工作由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莫诺夫亲自负责。1996年,西莫诺夫专门拜会了俄罗斯空军司令员彼德·杰伊涅金上将,就研制几种新飞机的问题进行了商讨,其中也包括多用途战斗机Su-27的改进问题和S-37的研制问题。
  S-37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提出了“鸭翼”型和“串置三翼”型两种方案,而设计局当时也尚未决定按哪种方案继续研制下去。
  必须指出,当时俄空军无财力支持新战机的研制计划。而且,与S-37类似的一个新战机方案——由莫斯科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提出的“1 42飞机”当时已实际上被冻结,对已制成的几架原型机也未再做任何工作。据官方消息,莫斯科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和空军认为,只要需要, “1.42飞机”再过6~8周的时间就可开始试飞,但据莫斯科消息,按“1.42”的现实情况,它未必能装备部队,它至多能用作新一代设备、雷达和动力装置的飞行试验平台,而“1.42飞机”上的某些新技术也许对发展更有前途的米格—29M的改进型——米格-35有用。
  由此可见,对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不可能是由俄空军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更何况当时已决定把Su-271B新型攻击机装备部队,而苏霍伊设计局也将继续改进第四代战斗机——Su-27M。
  
   S—37的作战性能
  
   作为将装备部队的第五代战斗机,在研制工作一开始,研制人员就把优异的作战性能作为必保目标。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莫诺夫决定S-37的两个研制方案均采用前掠翼。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主要是与其他形状机翼相比,前掠翼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前掠翼的迎角大,可增大飞机的转弯角速度,阻力小,不会出现翼尖气流分离现象,故可增大升力,从而显著提高飞机的升阻比;另外还可改善布局,减小迎面对雷达波的反射面积。美国在研制F-16的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SFVV/F—16,在机翼后掠角为-20‘~-25‘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在航空史上,只有三种前掠翼飞机完成了试飞,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第一种是纳粹德国的Ju2871~1发轰炸机,于1945年2月完成了首飞,在后来的试飞中速度达到815千米/小时,当时仅有的两架原型机均被苏军俘获;第二种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X-29A前掠翼研究机,共制成两架,于1984年十2月14日首飞。在1984~1989年间,两架研究机共试飞了数百小时,速度达到了1.6马赫,飞行高度15000米,过载6.4个重力加速度。不过X-29A只是一种研究机,机上没有武器装备,设计上也没有采用“隐身”技术;第三种就是俄罗斯的S-37"金雕”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俘获了德国的前掠翼轰炸机Ju287和大量资料,使有关专家对前掠翼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进A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从而为着手研制S-37采用的前掠翼技术打下了基础。
  按计划,S-37将装两台由尤里卡“土星”设计局研制的推力矢量可控制的AL-47F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推力为20吨级,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操纵性能和不加力的超音速巡航能力。S-37在设计上十分重视“隐身”能力,在飞机外形设计上大量采用包容、蔽挡、散射和冷却技术。如对雷达波反射信号强的进气道、发动机压气机和外挂武器,全采用了包容、蔽挡;对辐射红外信号强的发动机尾喷口等,则除用飞机结构对其蔽挡外,还用冷气流进行冷却并把尾气流吹散;再加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吸波材料,飞机的雷达反射信号和红外信号非常小。另外,飞机上还装有各种主动和被动干扰技术和欺骗技术,因此,可以达到敌机很难发现的程度。
  S-37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由于机上将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操纵系统和火控系统,故飞机可完成0速的机动动作,也可在保持航迹不变的情况下,完成0半径的转弯(定点转弯)和完成0半径的筋斗(定点筋斗),因此在空战中机头可以随时指向敌机,并实施攻击。由于飞机的升阻比大,故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都较大,加上飞机能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它可迅速到达作战空域。
  
  
  经费不足,但前景看好
  
   目前,S-37仍在顺利地试飞中,然而也面临着经费拮据的巨大困难。但由于S-37是俄当前仍继续研制的唯一一种第五代战斗机,得到了国防部和军方的支持。而且,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这一新战斗机表示兴趣,俄罗斯也有意把这种飞机推向国际市场,所以S—37战斗机的前景看好。
其他文献
1960年代初,英、法开始联合研制一种新型近距支援/教练机,这原本在设计方案中仅只有590公斤载弹量的超轻型飞机,在英方的坚持下提高了性能规格,重新设计后演变成为今日欧洲上空的“美洲虎”——超音速攻击/教练机、“美洲虎”已在英国、法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空军中服役数十年,经历了数次战火考验,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维护性。其他短矩起落能力更是让人过目难忘。可在半修整的跑道或公路上作短距离紧急起降,如今服役中
期刊
2004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批准了《新防卫大纲》和《新军事拨款法》。这个早在2004年7月6日就已出笼的《新防卫大纲》,把编造“中国威胁”作为掩盖日本扩充军力的烟幕,将防卫战略的重心转移到针对中国的一面。在美国的支持、纵容和鼓励下,军事上迅速崛起的日本以邻为敌,正在成为威胁东亚地区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堪称亚洲第一的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作战能力,已达到了整个西太平洋区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海空支援力量。
期刊
印度海军参谋长阿伦·普拉卡什上将2004年11月27日证实说,印度海军正在建造航空母舰,总耗资 300亿卢比。  自造的航母听起来蛮像回事——4台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仿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LM-2500燃气轮机,两轴驱动;飞行甲板全长174米,最多可搭载25架舰载机,机种包括米格-29K、“海鹞”或印度国产LCA海军型。此外,舰上还可停放10架“海王”或印度国产ALH直升机,还有两架俄制“卡-31”直
期刊
据日本媒体近期报道,日本防卫厅将在下地岛建立反潜基地,以加强水下情报的侦察。同时,日本防卫厅向媒体透霹,2005~2006年,日本将再发射两颗侦察卫星,与2003年发射的两颗侦察卫星组成太空侦察网。与此同时,日本还决定扩编情报队伍,建立起类似美国情报局的机构。对此,外电分析称,日本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其正紧锣密鼓地打造自己独立的情报网。    欲建“日式中情局”    由于情报人员的实地侦察具有其他技
期刊
基因是人类破译生命密码的钥匙,基因工程技术使人类有可能最终掌握操纵生命的本领。1997年2月27日,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一篇震撼世界的文章,宣布世界上第一例真正的无性繁殖克隆小绵羊——“多利”问世。2000年6月26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基因组草图——人类生命蓝图终于完成,并被世界各大媒体称为是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类登上月球媲美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人类生命科学的里程碑
期刊
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 中日两国展开了激烈斗争。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不断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大做文章,多次登上我钓鱼岛,企图给国际社会造成一种日本已对该岛拥有支配权的假象。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对右翼势力行动所采取的态度,已从暧昧的支持转向强硬地表示日方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并直接导致了非法粗暴扣留我民间“保钓”人士的事件发生。这其中既有现实利益问题又有其深
期刊
韩国石油开发公社2004年7月9日透露,韩国最近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的大陆架勘探石油。在中日两国就大陆架石油开发出现争议的情况下,韩国也悄悄地加入到争夺黄海大陆架石油资源的竞争行列。韩国的石油钻机伸向黄海大陆架底土,试图在那里分一杯石油之羹,由此形成了日韩向东海、黄海大陆架底土资源挺进的局面。     7月底的勘探仅是前奏    韩国到黄海大陆架勘探石油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张扬。韩国的大多数媒体
期刊
最近,日本一些不寻常的动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先是日本媒体指责中国侵占日本海底资源,从而挑起了一场中日“东海资源之争”;接着日本内阁最新“防卫白皮书”再次炒作中国威胁论,建议东京方面“小心鉴别”中国军力发展“是否已超越国防之需”。  日本的所作所为,源于其对未来国家战略地位的定位。二战后,战败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迅速腾飞,加上两极格局瓦解,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变化,使日本对未来的国家定位产生了无限遐
期刊
西方人对中国空对空导弹的发展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因此,西方对中国空对空导弹的报道,往往是极不准确的。西方只有对中国出口的空对空导弹技术数据的报道,才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  直到现在,西方还不清楚,在中国是哪种飞机第一次携带导弹上天。据称,携带空对空导弹的飞机是苏制米格-17PFU飞机,它携带的是K-5 (RS-1U)空对空导弹。但是,苏联对向中国出口这种米格-17变型机一事从未被证实过。可以肯定的
期刊
[编者按]在历史的长河中,成功是炫目的,失败也是无悔的,只要付出了真情,得与失又有谁能简单评定。7.62毫米66—136步枪,多么陌生的名字,然而在编者听完它的故事后,却有了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想像着当初的它在与现在的8l式步枪同台竞武时,是如何耀花了众多专家的眼睛。种种原因,使它失去了继续前行的机会,最终作为一种技术储备尘封在档案馆。30多年过去,如今谈论这支枪的人少了,可私下里,大家依然认为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