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积极语言是语言艺术,更是教育艺术。它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运用积极语言,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笔者参加了福建省建瓯市城区教研活动,听了青年教师王礼凤的《乡村四月》古诗教学,就有很深的感触。整堂课她自始至终总能以饱满的激情,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课堂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局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针对性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做到课伊始,趣亦生。那么,根据不同课文特点精心设计导入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是借班上课,王老师根据古诗的文本特征,运用多媒体播放江南乡村的四季景色图,配以动听优美的旋律,引领学生感受江南新村的美丽与美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就被点燃,很自然就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呀,这么美的乡村景色,有谁会不喜欢呢?知道吗?这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正是来自美丽的江南,来自我们闽北的可爱家乡。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其实,咱们身边的美无处不在!”欣赏着怡人的乡村景色,听着教师触景生情的由衷赞美,不仅仅是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不得不佩服王老师这匠心独运的导入设计,真正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求职的欲望,而这正是这节课美的享受的开始。
二、过渡性导读语,焕发学生热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能“粘”住学生的语言使成长中的学生得以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无尽的遐想。在王老师的课堂中,过渡性导读语比比皆是,很好地诠释了古诗教学的重点——多读。
“看啊,那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看着这样的美景,置身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之中,我真想高歌一曲,直达胸臆,又想静静的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以表达我满心的愉悦!难怪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孩子们,让我们怀揣着对乡村四月乡里人家的热爱与赞美,请亮出你的嗓子!读!——(全诗)
“多么令人如痴如醉的诗句啊!此时,如果你就漫步在这乡村四月的小路上,看到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你要赞美这里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你要赞美这里繁忙勤劳的乡里人家。那就把你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短短的28个文字中!读!”——(全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王老师就是这样一遍一遍地用丝线串起一颗颗珍珠,在古诗的教学课堂演绎出书声琅琅,演绎出诗意浓浓,演绎出生机勃勃。正如乡村四月的田野水波潋滟,草木葱茏,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三、传感性体态语,引发学生思考
积极的体态语言,具有传感性,它能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使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递。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期待的目光、优雅得体的手势、会心赞许的微笑、认真凝神的倾听、充满爱意的抚摸、彼此真诚的靠近,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传递积极的语言信号,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王老师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身着一袭青花瓷旗袍,宛如一位江南女子款款漫步在课堂这块田地里,语速适中,声音柔美,在一咏三叹的导读中,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吟诵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加上舒缓的音乐,令人陶醉,让人叹服。而当学生习惯用三言两语回答问题时,王老师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回答吗?”目光中的注视,手势中的期待,让学生在老师一遍遍提醒中,逐渐养成完整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就连老师的范读,王老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们说:“听着同学们这么美美的读,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老师主动蹲下身子,成了课堂最美的姿态,这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体态语,浸染着学生蓬勃的心灵。
四、赏识性评价语,启发学生思维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
课堂中,有两处印象深刻:第一处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绿遍山原”时,问:“这是怎样的绿啊?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吗?”学生纷纷回答:“一碧千里、满目苍翠、翠色欲滴……”“同学们的词语可真丰富啊!看来,大家平时都很善于积累。”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有的孩子还在老师的点拨下说出了一些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第二处是“雨如烟”的想象练习。“知道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绿水,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那细雨绵绵的,像什么? ”在农村,孩子们有这方面的体验,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那细雨绵绵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烟尘……”“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烟’。”“你们的想象力与诗人可有一比啊!就是这样的细雨,轻轻的,它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轻吻着你的额头,惬意至极。就是这样的细雨,密密的,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没有言过其实,没有言不由衷,而是恰如其分的赏识性积极评价语言,正中学生下怀,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积极语言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个性发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它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因为积极语言而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建安中心小学)
笔者参加了福建省建瓯市城区教研活动,听了青年教师王礼凤的《乡村四月》古诗教学,就有很深的感触。整堂课她自始至终总能以饱满的激情,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课堂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局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针对性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做到课伊始,趣亦生。那么,根据不同课文特点精心设计导入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是借班上课,王老师根据古诗的文本特征,运用多媒体播放江南乡村的四季景色图,配以动听优美的旋律,引领学生感受江南新村的美丽与美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就被点燃,很自然就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呀,这么美的乡村景色,有谁会不喜欢呢?知道吗?这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正是来自美丽的江南,来自我们闽北的可爱家乡。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其实,咱们身边的美无处不在!”欣赏着怡人的乡村景色,听着教师触景生情的由衷赞美,不仅仅是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不得不佩服王老师这匠心独运的导入设计,真正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求职的欲望,而这正是这节课美的享受的开始。
二、过渡性导读语,焕发学生热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能“粘”住学生的语言使成长中的学生得以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无尽的遐想。在王老师的课堂中,过渡性导读语比比皆是,很好地诠释了古诗教学的重点——多读。
“看啊,那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看着这样的美景,置身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之中,我真想高歌一曲,直达胸臆,又想静静的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以表达我满心的愉悦!难怪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孩子们,让我们怀揣着对乡村四月乡里人家的热爱与赞美,请亮出你的嗓子!读!——(全诗)
“多么令人如痴如醉的诗句啊!此时,如果你就漫步在这乡村四月的小路上,看到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你要赞美这里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你要赞美这里繁忙勤劳的乡里人家。那就把你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短短的28个文字中!读!”——(全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王老师就是这样一遍一遍地用丝线串起一颗颗珍珠,在古诗的教学课堂演绎出书声琅琅,演绎出诗意浓浓,演绎出生机勃勃。正如乡村四月的田野水波潋滟,草木葱茏,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三、传感性体态语,引发学生思考
积极的体态语言,具有传感性,它能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使教学信息得以顺利传递。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期待的目光、优雅得体的手势、会心赞许的微笑、认真凝神的倾听、充满爱意的抚摸、彼此真诚的靠近,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传递积极的语言信号,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王老师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身着一袭青花瓷旗袍,宛如一位江南女子款款漫步在课堂这块田地里,语速适中,声音柔美,在一咏三叹的导读中,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吟诵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加上舒缓的音乐,令人陶醉,让人叹服。而当学生习惯用三言两语回答问题时,王老师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回答吗?”目光中的注视,手势中的期待,让学生在老师一遍遍提醒中,逐渐养成完整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就连老师的范读,王老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们说:“听着同学们这么美美的读,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老师主动蹲下身子,成了课堂最美的姿态,这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体态语,浸染着学生蓬勃的心灵。
四、赏识性评价语,启发学生思维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性”评价,就有助于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引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足够的学习自信。
课堂中,有两处印象深刻:第一处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绿遍山原”时,问:“这是怎样的绿啊?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吗?”学生纷纷回答:“一碧千里、满目苍翠、翠色欲滴……”“同学们的词语可真丰富啊!看来,大家平时都很善于积累。”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有的孩子还在老师的点拨下说出了一些诗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第二处是“雨如烟”的想象练习。“知道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绿水,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那细雨绵绵的,像什么? ”在农村,孩子们有这方面的体验,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那细雨绵绵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烟尘……”“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烟’。”“你们的想象力与诗人可有一比啊!就是这样的细雨,轻轻的,它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轻吻着你的额头,惬意至极。就是这样的细雨,密密的,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没有言过其实,没有言不由衷,而是恰如其分的赏识性积极评价语言,正中学生下怀,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积极语言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个性发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它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因为积极语言而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建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