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是少年儿童较早接触的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让孩子爱读童话,读懂童话,挖掘童话故事中无尽的“宝藏”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一、品味——初步的体验
1、品人物
在《稻草人》这篇童话中,毫无疑问主人公便是稻草人,因此笔者直接出示了故事中介绍稻草人的句子。从语句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故事主人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无人问津,站在田间地头为主人驱赶鸟雀的稻草人。叶老为何会选择一个稻草人成为这篇童话的主人公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稻草人?悬念一设,学生的阅读兴趣陡然上升,开始跟着稻草人走进故事。
学生读完故事后,大致能了解到主人公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愿意帮助人但是却无能为力的稻草人。有了对主人公的准确定位,笔者乘势提问:稻草人有助人之心,可为什么没有助人之力?因为童话的幻想虽然是异想天开的,但童话作者在写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的时候,一定要符合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的生活逻辑。所以借此笔者告诉学生童话的幻想天马行空,但并不是毫无边界的。
2、品情节
《稻草人》按照故事的发展和主要内容的变换,可以划分成四个情节,即:飞蛾在稻田产子导致老太太的农田绝收;渔妇为了生计辛苦捕鱼而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鲫鱼在船板上艰难的跳动求生;被出卖的的女人绝望中走向死亡。毫无疑问,这四个都是令人唏嘘的悲剧情节,课堂上只需抓住一个情节进行分析,授学生以“渔”,其余的三个情节他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3、品语言
稻草人面对可怜的渔妇时有这样的反应: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脏物,给渔妇煮粥吃。这是一个排比句,读起来不但上口,而且更能突出渔妇的可怜。作者借稻草人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情感和态度。虽是想象但合情合理。
二、想象——兴趣的激发
童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童话故事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且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孩子最爱的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他们一次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作童话的机会,定会激发他们对童话的兴趣。笔者在《稻草人》的阅读指导中,运用了代入想象和内容想象两种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代入想象
《稻草人》最后一句话“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笔者设计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倒在地上的稻草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在学生思考时,大屏幕出示一张张图片——老妇手捧枯萎的秧苗哭泣;渔妇一脸无奈地抱着病恹恹的儿子;鲫鱼死在了木桶里面;自尽女人的尸体漂浮在河面上。一张张图片给了学生视觉上的极大冲击,感受到了稻草人内心无穷的悲哀。
2、内容想象
在品味“渔妇为了生计辛苦捕鱼而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情节时,笔者请学生想象渔妇和孩子在平时过着怎样艰苦的生活。于是有的学生想象渔妇衣食住行的简陋;有的想象渔妇独自养家的辛劳;有的想象渔妇家庭生活的悲惨……打开了学生思想的栅栏,他们的想象别具一格,甚至让笔者喜出望外。
三、感悟——情感的升华
1、在表演中感悟
童话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其细腻的情感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在童话阅读指导时创建精彩的场景,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与生活相关的体验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也锻炼了表达能力。而感悟文学内涵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课上,笔者请两位学生演一演渔妇和她的孩子,他们之间有一段隔空的对话,虽然简短却令人心酸。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倾入了情感,将病床上孩子呼喊母亲的虚弱和无力以及母亲的愁闷和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学生的怜悯之心和善良之情得以触动,为接下去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一故事创作背景埋下伏笔。
2、在朗读中感悟
童话语言虽然是通俗易懂,但是仍然需要依靠朗读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除范读、齐读、个别读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角色朗读,在表演中读。让学生在读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读中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稻草人因为帮不了渔妇而内心自责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渔妇的无助,走进童话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碰。
3、在引导下感悟
某些童话故事的创作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或所处的环境有所关联,甚至是反映现实社会。我们要真正读懂这样的童话,就得知道这些童话创作的背景,而这需要教师课外做好功课,课内加以引导。
《稻草人》是叶圣陶创作于1922年的童话,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饱受沧伤,故事以一个稻草人的视角,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并通过稻草人的心理活动,表达人性,希望唤起其中忠诚、善良、同情等美好的元素。学生了解故事的写作背景,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从稻草人身上学到了不少做人美好品质。
一、品味——初步的体验
1、品人物
在《稻草人》这篇童话中,毫无疑问主人公便是稻草人,因此笔者直接出示了故事中介绍稻草人的句子。从语句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故事主人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无人问津,站在田间地头为主人驱赶鸟雀的稻草人。叶老为何会选择一个稻草人成为这篇童话的主人公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稻草人?悬念一设,学生的阅读兴趣陡然上升,开始跟着稻草人走进故事。
学生读完故事后,大致能了解到主人公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愿意帮助人但是却无能为力的稻草人。有了对主人公的准确定位,笔者乘势提问:稻草人有助人之心,可为什么没有助人之力?因为童话的幻想虽然是异想天开的,但童话作者在写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的时候,一定要符合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的生活逻辑。所以借此笔者告诉学生童话的幻想天马行空,但并不是毫无边界的。
2、品情节
《稻草人》按照故事的发展和主要内容的变换,可以划分成四个情节,即:飞蛾在稻田产子导致老太太的农田绝收;渔妇为了生计辛苦捕鱼而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鲫鱼在船板上艰难的跳动求生;被出卖的的女人绝望中走向死亡。毫无疑问,这四个都是令人唏嘘的悲剧情节,课堂上只需抓住一个情节进行分析,授学生以“渔”,其余的三个情节他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3、品语言
稻草人面对可怜的渔妇时有这样的反应: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脏物,给渔妇煮粥吃。这是一个排比句,读起来不但上口,而且更能突出渔妇的可怜。作者借稻草人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情感和态度。虽是想象但合情合理。
二、想象——兴趣的激发
童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童话故事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且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孩子最爱的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他们一次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作童话的机会,定会激发他们对童话的兴趣。笔者在《稻草人》的阅读指导中,运用了代入想象和内容想象两种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代入想象
《稻草人》最后一句话“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笔者设计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倒在地上的稻草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在学生思考时,大屏幕出示一张张图片——老妇手捧枯萎的秧苗哭泣;渔妇一脸无奈地抱着病恹恹的儿子;鲫鱼死在了木桶里面;自尽女人的尸体漂浮在河面上。一张张图片给了学生视觉上的极大冲击,感受到了稻草人内心无穷的悲哀。
2、内容想象
在品味“渔妇为了生计辛苦捕鱼而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情节时,笔者请学生想象渔妇和孩子在平时过着怎样艰苦的生活。于是有的学生想象渔妇衣食住行的简陋;有的想象渔妇独自养家的辛劳;有的想象渔妇家庭生活的悲惨……打开了学生思想的栅栏,他们的想象别具一格,甚至让笔者喜出望外。
三、感悟——情感的升华
1、在表演中感悟
童话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其细腻的情感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在童话阅读指导时创建精彩的场景,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与生活相关的体验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也锻炼了表达能力。而感悟文学内涵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课上,笔者请两位学生演一演渔妇和她的孩子,他们之间有一段隔空的对话,虽然简短却令人心酸。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倾入了情感,将病床上孩子呼喊母亲的虚弱和无力以及母亲的愁闷和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学生的怜悯之心和善良之情得以触动,为接下去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一故事创作背景埋下伏笔。
2、在朗读中感悟
童话语言虽然是通俗易懂,但是仍然需要依靠朗读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除范读、齐读、个别读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角色朗读,在表演中读。让学生在读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读中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稻草人因为帮不了渔妇而内心自责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渔妇的无助,走进童话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碰。
3、在引导下感悟
某些童话故事的创作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或所处的环境有所关联,甚至是反映现实社会。我们要真正读懂这样的童话,就得知道这些童话创作的背景,而这需要教师课外做好功课,课内加以引导。
《稻草人》是叶圣陶创作于1922年的童话,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饱受沧伤,故事以一个稻草人的视角,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并通过稻草人的心理活动,表达人性,希望唤起其中忠诚、善良、同情等美好的元素。学生了解故事的写作背景,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从稻草人身上学到了不少做人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