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思维的跳跃和强大的语言惯性,使你很难打断她;她至少有一半的回答尤其是那些精彩的回答,是用舞蹈——身体语言来表达的。在她身上,你能感受到生命在历经含血带泪之后的自由和随性。
气质高雅,神采奕奕。这是记者见到著名舞蹈艺术家罗星芳时的第一印象。
采访夜晚8点在罗星芳的家中进行,之前,罗星芳还在黔南州“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的决赛上担任评委。“贵州真是一个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尤其少数民族地区,更是一所天然的舞蹈学校。”谈到担任评委的感受,她激动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和惊叹。那种与众不同,让记者隐约感到舞蹈对罗星芳意味着什么。
艺术家的兴奋吸引着我,六十七八岁的人了,一回眸一转睛,满脸的娇憨让记者一惊,那是一种刹那间令人心动的功力。
从戏班丫头到共产党员
半个世纪前。
10多名立约人、代理人、中人、代笔人等,默默地轮番在一张绯红色的契纸上签字画押。而这一切,从此决定了一位9岁女孩的命运。
由于家庭贫穷,兄妹多,已读到小学三年级的罗星芳只能停止学业,忍辱负重到戏院学戏。9岁的小星芳一边给师傅做家务、看孩子,一边听戏学戏,天资聪慧的她很快就随师参加了传统戏《三娘教子》及新编京剧《九件衣》、《江汉渔歌》等剧目的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解除了旧的师徒契约。1952年,贵州省人民文工团的成立,给小星芳的艺术生涯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那一年,罗星芳12岁。
“参加文工团以后,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舞蹈表演产生了越来越浓烈的兴趣和爱好,比我年纪大的哥哥姐姐们不仅教我文化和乐理知识,私底下还对我非常照顾。在他们的帮助下,1957年,我参加了共青团,并于1960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芬芳永远“蔓萝花
许多人提到罗星芳,总会想起《蔓萝花》。40多年前,罗星芳在这部贵州大型歌舞剧中因扮演女主角而誉满海内外。《蔓萝花》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贵州甚至在全国都叫得响的舞蹈作品,这部歌舞剧取材于苗族民间故事《蔓朵多蔓萝》改编而成,它的作者是罗星芳的丈夫、我省著名苗族作家伍略。
1960年,在贵州省歌舞团团长冀洲、副团长吴保安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编导下,大型苗族歌舞剧《蔓萝花》正式上演。至今,罗星芳还清清楚楚地记得40年前那个令人激动的日子。“1960年5月3日,我们在当时的贵州省委礼堂演出《蔓萝花》,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走上台来与我亲切握手并直夸表演出彩,那一刻,我激动极了,幸福的泪水一下子就涌出了眼眶。”说到此,在柔和的灯光下,罗星芳的眼中因为幸福的回忆而闪耀着泪水,那种舞蹈像春风吹拂原野一样使罗星芳的生命拥有如此持久的激动,从身体到灵魂,她被一种叫舞蹈的光如影随形般地笼罩着。
后来,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把《蔓萝花》搬上银屏,罗星芳仍担任女主角,《蔓萝花》在国内外放映后得到了很高的赞誉,该片在捷克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优秀影片,后又在瑞士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
人民共和国给了罗星芳很高的荣誉:24岁时,就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连任三届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罗星芳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特殊津贴。面对一系列荣誉,昔日的“蔓萝姑娘”云淡风轻地说道:“荣誉都是国家和人民给我的,其实,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把一生都献给了舞蹈
罗星芳说:“我从事舞蹈从12岁算起的话到现在已经55年了, 我热爱舞蹈,渴望向所有人传播舞蹈的魅力,对我而言,舞蹈是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的最高象征。”
回忆当年,罗星芳说,走上舞蹈生涯应该说是命运的偶然和必然的结合,但“生命中有一种必然性”。“我从来没有进过专业学校学习,甚至连短期的进修培训也没有。”从戏班子的小丫头成长为共和国的一级表演艺术家,罗星芳完全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除了大众皆知的《蔓萝花》外,罗星芳还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
1980年,罗星芳带着布依族舞蹈《伴嫁娘》进京参演,好评如潮。这时的罗星芳,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40岁的她在舞蹈事业上再次取得新的辉煌和成就,许多报刊发出惊叹:“蔓萝姑娘风采依然。”
爱在心中
《蔓萝花》成就了罗星芳的舞蹈人生,也促成了她与伍略的美好佳缘。“还没见到他之前,我以为能创作出像《蔓萝花》这么好的作品的人一定年纪很大,没想到他不仅不老,还年轻英俊。当时他穿着苗家土布对襟衫,看上去很朴实。”第一次的见面,罗星芳对伍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双方的心灵中,都种下了幸福。
也许是天公作美,之后的几天他们在街上不期而遇,谁都知道对方的身份,可是谁都不敢向对方打招呼,可是就在那一瞬间,他们都好像读懂了对方眼中那余味无穷的诗意。随后,相互借书成了他们之间恋情抒发的借口,普希金的诗集、莎士比亚的戏剧。40多年过去了,说起自己的爱人,罗星芳仍像一个陶醉在爱恋中的小姑娘一样,脸上有抑郁不住的甜蜜和幸福。
“我记得他借给我的第一本书是《勃 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在诗里,我似乎找到了《蔓萝花》的艺术感觉。很多时候,读着伍略发表的文章,我感受着他热切而真诚的爱,那些明快活泼、情真意切的文字常常让我心醉不已。”
就当两人感情迅速升温的时候,组织上让伍略到黔东南州凯里县挂丁公社任副社长,到基层去体验生活。于是,一封封鸿雁频繁来往于凯里和贵阳之间,“他有时候还会给我寄来在乡间采风时摘来的樱桃花瓣和其他花花草草,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喜悦。”
后来,受伍略的影响,罗星芳也开始学习写散文和一些随笔, 散文《从舞台到银幕》还获得过贵州民族文学一等奖。“伍略不仅是我的人生伴侣,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和伍略携手生活的40多年。去年,伍略在完成了小说《逐麓大战》初稿后,永远离开了我,但是,他的东西我还放在原来的位置,总觉得他并没离开我。”
民族舞是民族的标志
“世界上有多少被高山、大河、海洋相隔相阻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就有多少种舞蹈。人类学家把民族舞蹈当作民族的标记物。” 对正在全省各地举办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罗星芳感慨颇深。
“贵州文艺资源丰富,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原生态舞蹈也保留得相当完整,这次在全省大范围、有规模开展的舞蹈大赛,就是一个挖掘潜藏在民间珍品舞蹈的过程, 民间的许多东西能给予艺术家无限的灵感,真正的根就植根于民间这块沃土上。”
罗星芳说,我们应该在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培养专业创作和提高表演水平,原生态的东西并不是跳得越野越好,要注意艺术审美的需求。
时尚感言:
对我而言,舞蹈是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的最高象征
气质高雅,神采奕奕。这是记者见到著名舞蹈艺术家罗星芳时的第一印象。
采访夜晚8点在罗星芳的家中进行,之前,罗星芳还在黔南州“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的决赛上担任评委。“贵州真是一个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尤其少数民族地区,更是一所天然的舞蹈学校。”谈到担任评委的感受,她激动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和惊叹。那种与众不同,让记者隐约感到舞蹈对罗星芳意味着什么。
艺术家的兴奋吸引着我,六十七八岁的人了,一回眸一转睛,满脸的娇憨让记者一惊,那是一种刹那间令人心动的功力。
从戏班丫头到共产党员
半个世纪前。
10多名立约人、代理人、中人、代笔人等,默默地轮番在一张绯红色的契纸上签字画押。而这一切,从此决定了一位9岁女孩的命运。
由于家庭贫穷,兄妹多,已读到小学三年级的罗星芳只能停止学业,忍辱负重到戏院学戏。9岁的小星芳一边给师傅做家务、看孩子,一边听戏学戏,天资聪慧的她很快就随师参加了传统戏《三娘教子》及新编京剧《九件衣》、《江汉渔歌》等剧目的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解除了旧的师徒契约。1952年,贵州省人民文工团的成立,给小星芳的艺术生涯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那一年,罗星芳12岁。
“参加文工团以后,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舞蹈表演产生了越来越浓烈的兴趣和爱好,比我年纪大的哥哥姐姐们不仅教我文化和乐理知识,私底下还对我非常照顾。在他们的帮助下,1957年,我参加了共青团,并于1960年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芬芳永远“蔓萝花
许多人提到罗星芳,总会想起《蔓萝花》。40多年前,罗星芳在这部贵州大型歌舞剧中因扮演女主角而誉满海内外。《蔓萝花》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贵州甚至在全国都叫得响的舞蹈作品,这部歌舞剧取材于苗族民间故事《蔓朵多蔓萝》改编而成,它的作者是罗星芳的丈夫、我省著名苗族作家伍略。
1960年,在贵州省歌舞团团长冀洲、副团长吴保安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编导下,大型苗族歌舞剧《蔓萝花》正式上演。至今,罗星芳还清清楚楚地记得40年前那个令人激动的日子。“1960年5月3日,我们在当时的贵州省委礼堂演出《蔓萝花》,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走上台来与我亲切握手并直夸表演出彩,那一刻,我激动极了,幸福的泪水一下子就涌出了眼眶。”说到此,在柔和的灯光下,罗星芳的眼中因为幸福的回忆而闪耀着泪水,那种舞蹈像春风吹拂原野一样使罗星芳的生命拥有如此持久的激动,从身体到灵魂,她被一种叫舞蹈的光如影随形般地笼罩着。
后来,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把《蔓萝花》搬上银屏,罗星芳仍担任女主角,《蔓萝花》在国内外放映后得到了很高的赞誉,该片在捷克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优秀影片,后又在瑞士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
人民共和国给了罗星芳很高的荣誉:24岁时,就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连任三届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 ...罗星芳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特殊津贴。面对一系列荣誉,昔日的“蔓萝姑娘”云淡风轻地说道:“荣誉都是国家和人民给我的,其实,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把一生都献给了舞蹈
罗星芳说:“我从事舞蹈从12岁算起的话到现在已经55年了, 我热爱舞蹈,渴望向所有人传播舞蹈的魅力,对我而言,舞蹈是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的最高象征。”
回忆当年,罗星芳说,走上舞蹈生涯应该说是命运的偶然和必然的结合,但“生命中有一种必然性”。“我从来没有进过专业学校学习,甚至连短期的进修培训也没有。”从戏班子的小丫头成长为共和国的一级表演艺术家,罗星芳完全靠自己的刻苦努力。
除了大众皆知的《蔓萝花》外,罗星芳还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
1980年,罗星芳带着布依族舞蹈《伴嫁娘》进京参演,好评如潮。这时的罗星芳,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40岁的她在舞蹈事业上再次取得新的辉煌和成就,许多报刊发出惊叹:“蔓萝姑娘风采依然。”
爱在心中
《蔓萝花》成就了罗星芳的舞蹈人生,也促成了她与伍略的美好佳缘。“还没见到他之前,我以为能创作出像《蔓萝花》这么好的作品的人一定年纪很大,没想到他不仅不老,还年轻英俊。当时他穿着苗家土布对襟衫,看上去很朴实。”第一次的见面,罗星芳对伍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双方的心灵中,都种下了幸福。
也许是天公作美,之后的几天他们在街上不期而遇,谁都知道对方的身份,可是谁都不敢向对方打招呼,可是就在那一瞬间,他们都好像读懂了对方眼中那余味无穷的诗意。随后,相互借书成了他们之间恋情抒发的借口,普希金的诗集、莎士比亚的戏剧。40多年过去了,说起自己的爱人,罗星芳仍像一个陶醉在爱恋中的小姑娘一样,脸上有抑郁不住的甜蜜和幸福。
“我记得他借给我的第一本书是《勃 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在诗里,我似乎找到了《蔓萝花》的艺术感觉。很多时候,读着伍略发表的文章,我感受着他热切而真诚的爱,那些明快活泼、情真意切的文字常常让我心醉不已。”
就当两人感情迅速升温的时候,组织上让伍略到黔东南州凯里县挂丁公社任副社长,到基层去体验生活。于是,一封封鸿雁频繁来往于凯里和贵阳之间,“他有时候还会给我寄来在乡间采风时摘来的樱桃花瓣和其他花花草草,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喜悦。”
后来,受伍略的影响,罗星芳也开始学习写散文和一些随笔, 散文《从舞台到银幕》还获得过贵州民族文学一等奖。“伍略不仅是我的人生伴侣,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和伍略携手生活的40多年。去年,伍略在完成了小说《逐麓大战》初稿后,永远离开了我,但是,他的东西我还放在原来的位置,总觉得他并没离开我。”
民族舞是民族的标志
“世界上有多少被高山、大河、海洋相隔相阻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就有多少种舞蹈。人类学家把民族舞蹈当作民族的标记物。” 对正在全省各地举办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罗星芳感慨颇深。
“贵州文艺资源丰富,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原生态舞蹈也保留得相当完整,这次在全省大范围、有规模开展的舞蹈大赛,就是一个挖掘潜藏在民间珍品舞蹈的过程, 民间的许多东西能给予艺术家无限的灵感,真正的根就植根于民间这块沃土上。”
罗星芳说,我们应该在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培养专业创作和提高表演水平,原生态的东西并不是跳得越野越好,要注意艺术审美的需求。
时尚感言:
对我而言,舞蹈是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的最高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