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大自然。户外活动、野外生态旅游等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具备基本的野外生存技巧在各项野外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所任教的学院为例,探讨了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野外生存;旅游管理;教学
野外生存训练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已非常普及,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004年4月,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将山地户外运动列为第100项体育运动,户外运动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参与野外生存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国家教育部已将野外拓展运动作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可以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国内部分高校的体育类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及实践进行了探索。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成为了一项新兴体育项目,进入高校的正式体育课程。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野外生存技巧》课程的高校数量有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为两年,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1 《野外生存技巧》课程开设的意义
1.1提高野外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善,许多中青年旅游爱好者对传统跟团的兴趣不大。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时选择自助游形式的越来越多,将目光投向集休闲探险于一体的户外远足,但近年大学生“驴友”遇险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2010年12月复旦大学生黄山探险迷途,导致救援民警坠崖牺牲事件给户外探险爱好者敲响了警钟。去野外体验冒险的刺激和野外求生乐趣的年轻人学习一些野外生存的小知识是必要的。根据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调查,85%的学生未参加过任何的野外或户外运动,现今的学生们在享有丰富便利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学业及就业的巨大压力,学习占据了学生相当多的时间,其生活也就缺乏轻松宽裕,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明显减少,以致相当多的学生有失眠、疲劳、烦躁等不良心理现象。适当的野外生存活动有助于学生热爱自然,健康身心。学生通过野外生存教学和实践,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丰富生活情趣,学会生活。
1.2提高专业技能
野外生存技能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课程具体内容包括:野外判定方向与求救;野外宿营;寻找水源与取火方法;复杂地形行进;采食野生植物;野外常见伤病防治与救助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非常强,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带团能力及沟通能力。如作为导游,在带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紧急情况。学生掌握在野外走出困境的本领,使之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掌握野外自然界的各种信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从事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独立工作和生存能力的基础。
1.3增强环保理念
环保是一种理念,并不局限于行为。通过户外活动能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深沉的热爱,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更深刻的理解。该课程除了讲授野外生存技巧,也会向同学们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例如户外远足应打包回收垃圾,这一方面是为了环保,另一方面可避免招惹蛇虫。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野外活动中能产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深刻理解,让环保的观念影响自己的生活或身边的人,并且在生活中能做到低碳环保。
2 野外生存技巧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野外生存,顾名思义是在远离居民点的野外环境中,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依靠个人或集体的力量维持生命。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在野外生存或户外探险的经历,同时也应具备相应的生存技能,如野外急救、野外定向和紧急避险等。以我院为例,从教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多为女教师,野外生存的经验仍很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授课内容起到了局限性。
2.2实训课程组织难度大
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采取理论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现实授课中,该课程的理论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实践课本应以实地操作为主,如踏青、野炊等。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野外生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但因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与管理以及野外训练的组织难度等,实训课程的组织遇到了重重困难。
2.3教学条件不足
首先,教学大纲缺乏创新点。我们的教学大纲是根据目前使用的教材来自行制定,与开设该课程的并有一定经验的兄弟院校缺乏沟通,教学大纲只能按照教材的内容制定并实施,尤其是在实训教学方面,教学大纲没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来创新。
其次,教材缺乏针对性。最后,教学实训基地及装备等不完善。虽然我院已有两届学生学习了该课程,但相应的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还未建立起来。在课程教学时缺乏实训设备,如野外实践的背包、帐篷以及相关的用品等。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只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野外实训的工具,而没有操作及实践的机会。
3 野外生存课程的发展
3.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该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参与野外生存训练或户外活动,或在学院的引导下参与相关的野外考察工作,为教学提供素材和案例,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领会野外生存的技能与技巧。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的能工巧匠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如具有登山协会资格证书的人员或具备丰富野外生存技能的人员等。通过真正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更能深刻理解野外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3.2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课程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还应结合自己现有的实训条件组织活动。如以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多样化教学,寓教于乐。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如果有条件还组织学生野外实训,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不仅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热爱自然、珍视生命的精神和意识。
3.3建设对应的实训基地
目前我院的实训设备及设施无法满足该课程的实践学习。学院或系部应努力建立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如与专业从事野外活动的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特定的户外运动项目。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实训室,备有野外生存的一些装备及工具,让学生能动手操作,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鼓励学生参与野外生存活动,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艰辛、磨练意志的过程中,能在体质健康、心理品质以及适应能力方面得到锻炼,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并提高生存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健.野外生存技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何秀芬(1983年1月—),女,内蒙古锡盟人,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担任《野外生存技巧》课程的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
胡华(1982年10月—),女,湖北通城人,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关键词:野外生存;旅游管理;教学
野外生存训练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已非常普及,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004年4月,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将山地户外运动列为第100项体育运动,户外运动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参与野外生存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国家教育部已将野外拓展运动作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可以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国内部分高校的体育类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及实践进行了探索。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成为了一项新兴体育项目,进入高校的正式体育课程。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开设《野外生存技巧》课程的高校数量有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为两年,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1 《野外生存技巧》课程开设的意义
1.1提高野外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善,许多中青年旅游爱好者对传统跟团的兴趣不大。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外出旅游时选择自助游形式的越来越多,将目光投向集休闲探险于一体的户外远足,但近年大学生“驴友”遇险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2010年12月复旦大学生黄山探险迷途,导致救援民警坠崖牺牲事件给户外探险爱好者敲响了警钟。去野外体验冒险的刺激和野外求生乐趣的年轻人学习一些野外生存的小知识是必要的。根据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调查,85%的学生未参加过任何的野外或户外运动,现今的学生们在享有丰富便利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学业及就业的巨大压力,学习占据了学生相当多的时间,其生活也就缺乏轻松宽裕,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明显减少,以致相当多的学生有失眠、疲劳、烦躁等不良心理现象。适当的野外生存活动有助于学生热爱自然,健康身心。学生通过野外生存教学和实践,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丰富生活情趣,学会生活。
1.2提高专业技能
野外生存技能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课程具体内容包括:野外判定方向与求救;野外宿营;寻找水源与取火方法;复杂地形行进;采食野生植物;野外常见伤病防治与救助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非常强,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带团能力及沟通能力。如作为导游,在带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紧急情况。学生掌握在野外走出困境的本领,使之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掌握野外自然界的各种信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从事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独立工作和生存能力的基础。
1.3增强环保理念
环保是一种理念,并不局限于行为。通过户外活动能让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深沉的热爱,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更深刻的理解。该课程除了讲授野外生存技巧,也会向同学们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例如户外远足应打包回收垃圾,这一方面是为了环保,另一方面可避免招惹蛇虫。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野外活动中能产生对大自然的关爱,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深刻理解,让环保的观念影响自己的生活或身边的人,并且在生活中能做到低碳环保。
2 野外生存技巧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野外生存,顾名思义是在远离居民点的野外环境中,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依靠个人或集体的力量维持生命。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在野外生存或户外探险的经历,同时也应具备相应的生存技能,如野外急救、野外定向和紧急避险等。以我院为例,从教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多为女教师,野外生存的经验仍很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授课内容起到了局限性。
2.2实训课程组织难度大
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采取理论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现实授课中,该课程的理论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实践课本应以实地操作为主,如踏青、野炊等。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野外生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但因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与管理以及野外训练的组织难度等,实训课程的组织遇到了重重困难。
2.3教学条件不足
首先,教学大纲缺乏创新点。我们的教学大纲是根据目前使用的教材来自行制定,与开设该课程的并有一定经验的兄弟院校缺乏沟通,教学大纲只能按照教材的内容制定并实施,尤其是在实训教学方面,教学大纲没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来创新。
其次,教材缺乏针对性。最后,教学实训基地及装备等不完善。虽然我院已有两届学生学习了该课程,但相应的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还未建立起来。在课程教学时缺乏实训设备,如野外实践的背包、帐篷以及相关的用品等。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只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观看野外实训的工具,而没有操作及实践的机会。
3 野外生存课程的发展
3.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该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参与野外生存训练或户外活动,或在学院的引导下参与相关的野外考察工作,为教学提供素材和案例,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领会野外生存的技能与技巧。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的能工巧匠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如具有登山协会资格证书的人员或具备丰富野外生存技能的人员等。通过真正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更能深刻理解野外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3.2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课程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还应结合自己现有的实训条件组织活动。如以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多样化教学,寓教于乐。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如果有条件还组织学生野外实训,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不仅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热爱自然、珍视生命的精神和意识。
3.3建设对应的实训基地
目前我院的实训设备及设施无法满足该课程的实践学习。学院或系部应努力建立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如与专业从事野外活动的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特定的户外运动项目。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实训室,备有野外生存的一些装备及工具,让学生能动手操作,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鼓励学生参与野外生存活动,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艰辛、磨练意志的过程中,能在体质健康、心理品质以及适应能力方面得到锻炼,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并提高生存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健.野外生存技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何秀芬(1983年1月—),女,内蒙古锡盟人,主要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担任《野外生存技巧》课程的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
胡华(1982年10月—),女,湖北通城人,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