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作品,学好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古诗词中的意境分析出发,来谈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意境
1 意境
什么是诗的意境?意为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为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使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建。
2 感悟意境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往往比较短小,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一味的引导学生去探寻准确答案,大量分析字、词的意义。把字词句落实得太实,规范得太严,把活的语言变成死的语言,优美的画面变得支离破碎。学生无法感受诗的整体美、意境美。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想使学生在这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中与作者进行一次精神的相遇,唯有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意象的重构才能使学生走进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碰撞和感应,从而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 感悟意境的方法
3.1 图文结合,想象意境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多是山水诗。一首优美的山水诗不同于一副山水画,它反应的不仅是作者的意趣、情致,甚至是思想的倾向性,而诗的感情又往往借助景致抒发出来。没有画意,诗情就不浓。借助于课文中优美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从直观上知会文义,这是再现古诗意境最简单、直接的一步。
例如:杜甫《绝句》中就有四幅画: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鸣柳图;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冲天图;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山积雪图;门泊东吴万里船——吴船待发图。四句诗相映生辉,共同组成一副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连环画,学生通过这些图画的直观观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可爱,不难体会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3.2 抓住诗眼,感悟意境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苦心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自古以来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之说,又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了炼字的讲究和艰难。一首好诗是作者推敲出来的,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得全句游龙飞动的,便是“诗眼”。因此,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对关键字的反复探究、体味。且让我们看看名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王安石名篇泊船瓜州时,如何引导学生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细细揣摩: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的一个字用得特别妙,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师:对了,“绿”字用得特别妙。据说,作者最早不是用“绿”,而是用“到”。后来又换成“过”、“入”、“满”等十来个字,最终定下“绿”字。这个绿字到底好字哪里?我们一个个摆到原句试试,先把“到”摆进去读一读——
生:(齐读)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太好,因为“到”体现不出春风的动感,与其它季节夏、秋、冬没有区别,只说明春风来了而已。
生:春天来了,江南有颜色的变化,但“到”字体现不出来。
师:是的,这样太平淡了,没有诗味。那“过”怎么样呢?
生:不准确。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只写出了春风的动态,但没写出江南岸的景色来。
……
师:再把“绿”摆进去读一读。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生:把形容词当动词用,表现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增添了诗情画意。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风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小草发芽了,一片绿色。(生纷纷举手)
师:你说。
生:我看到了一片桃红柳绿,万紫千红。
生:我还想起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色彩、美感、春意、生机……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字令全诗生辉。用这个“绿”字,也让《泊船瓜洲》成为了千古绝唱,王安石这个改字、炼字也就成了佳话。
“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不仅妙在形象,妙在意味,而且妙在理趣,妙在韵致。虽然这些妙处或许课文上也有注释,或许课外书上也有赏评,但学生对此却最多只能浅表理解而无法深层内化。孙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绿”字之妙,让其在潜心涵咏中“直觉天成铸语感”。
3.3 层次朗读,表达意境
和现代文教学一样,诗歌教学也要经过从“通读文本”到“读通文本”这一环节。 这一过程是由一条主线和多个教学环节组成,主线是诵读,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这才是有层次感的朗读。只有在这样的朗读后,学生才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从而能创造性的描述古诗词意境。
从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游园不值一课教学片段中,感受名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层次感的朗读。
(1)初读,读出节奏韵味。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刚才课前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读到了。谁愿意读给大家。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
一生读得很精彩。(众鼓掌)
师:谢谢他,有的地方属于自己的创造,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重,我们读的时候咱就按着他平声四声来读,第二声都是平声,拉长。你看第一句,跟着他的感觉,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再来,开始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师:你看这个“来”,注意平声。最后一句,“一”下去,“枝”上去,“枝”拉长。再来。
生和窦老师一起读最后一句。
师:其实我们读的有些夸张,但是,同学们,你们自己倾听同学的朗读你就能听出味道来,是你自己陶醉在其中。现在我再找一位同学,谁愿意?就像刚才那样读给大家。
一女生再读。
古诗用韵十分讲究,即在诗句的末尾押韵,而且一般是单行不用韵,双行用韵。为的是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表现一种一致的情调,使诗韵与语言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窦老师正是深谙此道,所以朗读时,故意鼓励学生拉长字音和加重音量的方法来突出重点词及韵脚,从而使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韵律。
(2)精读,读中想象情境。
在精读中,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提升学生对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的理解,在这样的语境氛围和情感中,诱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精读中感受到诗人创造中独特的意境。
(3)赏读,读中尽情表达。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就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啊这么虚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请你们把这四句,因为你是叶绍翁,那么我更希望你更能够像叶绍翁那样像刚才那样避重就深,还像刚才那样模仿、创造、超越了陆游的那个“遮”。所以加上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吧。
(课件出示)
“园主人啊,我!”
生:园主人啊,我穿着木屐鞋,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你的园子,不小心踩了你的苍苔,我轻轻地敲敲你的柴扉,可是敲了好久也不见你来开门。满园的春色全部被关起来了,突然我看见了一枝红杏,它的生命力十分的顽强,从墙上面钻出来,我非常高兴。其实那园里的春色我心里早就明白了。
师:你已经感受到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这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那为什么我们就感受的那么多?想到了那么多?全在于我们——想的。看来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想象园子怎么热闹,园子就怎么——热闹。这些都源于那一枝红杏。所以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但闹中我们却突然的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我们就没进去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心里想的。突然我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还是全凭于我们的心啊!那就让我们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吧!(音乐)
窦老师和生齐读整首诗。
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开始活动,但活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像”还不够鲜明。为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善在地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朗读教学有一个从机械朗读到理解朗读到表情朗读的过程;这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伴随着讲解的活动(包括教师的启发、提问、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的。教师要善于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避免单一的说教——所谓“读读讲讲”,其实质如此。
(责任编辑 舒丹丹)
关键词:古诗;意境
1 意境
什么是诗的意境?意为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为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使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建。
2 感悟意境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往往比较短小,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一味的引导学生去探寻准确答案,大量分析字、词的意义。把字词句落实得太实,规范得太严,把活的语言变成死的语言,优美的画面变得支离破碎。学生无法感受诗的整体美、意境美。俗话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想使学生在这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中与作者进行一次精神的相遇,唯有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意象的重构才能使学生走进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碰撞和感应,从而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 感悟意境的方法
3.1 图文结合,想象意境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多是山水诗。一首优美的山水诗不同于一副山水画,它反应的不仅是作者的意趣、情致,甚至是思想的倾向性,而诗的感情又往往借助景致抒发出来。没有画意,诗情就不浓。借助于课文中优美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从直观上知会文义,这是再现古诗意境最简单、直接的一步。
例如:杜甫《绝句》中就有四幅画: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鸣柳图;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冲天图;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山积雪图;门泊东吴万里船——吴船待发图。四句诗相映生辉,共同组成一副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连环画,学生通过这些图画的直观观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可爱,不难体会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3.2 抓住诗眼,感悟意境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苦心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自古以来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之说,又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了炼字的讲究和艰难。一首好诗是作者推敲出来的,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得全句游龙飞动的,便是“诗眼”。因此,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对关键字的反复探究、体味。且让我们看看名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王安石名篇泊船瓜州时,如何引导学生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细细揣摩: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的一个字用得特别妙,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师:对了,“绿”字用得特别妙。据说,作者最早不是用“绿”,而是用“到”。后来又换成“过”、“入”、“满”等十来个字,最终定下“绿”字。这个绿字到底好字哪里?我们一个个摆到原句试试,先把“到”摆进去读一读——
生:(齐读)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太好,因为“到”体现不出春风的动感,与其它季节夏、秋、冬没有区别,只说明春风来了而已。
生:春天来了,江南有颜色的变化,但“到”字体现不出来。
师:是的,这样太平淡了,没有诗味。那“过”怎么样呢?
生:不准确。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只写出了春风的动态,但没写出江南岸的景色来。
……
师:再把“绿”摆进去读一读。
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生:把形容词当动词用,表现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增添了诗情画意。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风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小草发芽了,一片绿色。(生纷纷举手)
师:你说。
生:我看到了一片桃红柳绿,万紫千红。
生:我还想起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色彩、美感、春意、生机……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字令全诗生辉。用这个“绿”字,也让《泊船瓜洲》成为了千古绝唱,王安石这个改字、炼字也就成了佳话。
“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不仅妙在形象,妙在意味,而且妙在理趣,妙在韵致。虽然这些妙处或许课文上也有注释,或许课外书上也有赏评,但学生对此却最多只能浅表理解而无法深层内化。孙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绿”字之妙,让其在潜心涵咏中“直觉天成铸语感”。
3.3 层次朗读,表达意境
和现代文教学一样,诗歌教学也要经过从“通读文本”到“读通文本”这一环节。 这一过程是由一条主线和多个教学环节组成,主线是诵读,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这才是有层次感的朗读。只有在这样的朗读后,学生才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从而能创造性的描述古诗词意境。
从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游园不值一课教学片段中,感受名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层次感的朗读。
(1)初读,读出节奏韵味。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刚才课前我听到了有的同学读到了。谁愿意读给大家。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
一生读得很精彩。(众鼓掌)
师:谢谢他,有的地方属于自己的创造,为了表示对前人的尊重,我们读的时候咱就按着他平声四声来读,第二声都是平声,拉长。你看第一句,跟着他的感觉,在他的启发下,我们再来,开始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师:你看这个“来”,注意平声。最后一句,“一”下去,“枝”上去,“枝”拉长。再来。
生和窦老师一起读最后一句。
师:其实我们读的有些夸张,但是,同学们,你们自己倾听同学的朗读你就能听出味道来,是你自己陶醉在其中。现在我再找一位同学,谁愿意?就像刚才那样读给大家。
一女生再读。
古诗用韵十分讲究,即在诗句的末尾押韵,而且一般是单行不用韵,双行用韵。为的是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表现一种一致的情调,使诗韵与语言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窦老师正是深谙此道,所以朗读时,故意鼓励学生拉长字音和加重音量的方法来突出重点词及韵脚,从而使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韵律。
(2)精读,读中想象情境。
在精读中,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提升学生对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的理解,在这样的语境氛围和情感中,诱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精读中感受到诗人创造中独特的意境。
(3)赏读,读中尽情表达。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就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啊这么虚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请你们把这四句,因为你是叶绍翁,那么我更希望你更能够像叶绍翁那样像刚才那样避重就深,还像刚才那样模仿、创造、超越了陆游的那个“遮”。所以加上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吧。
(课件出示)
“园主人啊,我!”
生:园主人啊,我穿着木屐鞋,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你的园子,不小心踩了你的苍苔,我轻轻地敲敲你的柴扉,可是敲了好久也不见你来开门。满园的春色全部被关起来了,突然我看见了一枝红杏,它的生命力十分的顽强,从墙上面钻出来,我非常高兴。其实那园里的春色我心里早就明白了。
师:你已经感受到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这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那为什么我们就感受的那么多?想到了那么多?全在于我们——想的。看来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想象园子怎么热闹,园子就怎么——热闹。这些都源于那一枝红杏。所以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但闹中我们却突然的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我们就没进去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心里想的。突然我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还是全凭于我们的心啊!那就让我们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吧!(音乐)
窦老师和生齐读整首诗。
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开始活动,但活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像”还不够鲜明。为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善在地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朗读教学有一个从机械朗读到理解朗读到表情朗读的过程;这过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伴随着讲解的活动(包括教师的启发、提问、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的。教师要善于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避免单一的说教——所谓“读读讲讲”,其实质如此。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