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考题目稳中求新,对学生核心素养要求高,盲目的让学生跳进题海模式化学习浪费时间而且低效.笔者通过几道高考小题的解析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談谈想法,抛砖引玉。
关键词:数学教学;试题解析;高中数学
题目一、【2018全国I卷,理1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相等,则α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 )
分析:本题以正方体为背景,考察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截面等知识,考察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体现了数学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此题的来源背景实际上是北师大版必修2第一章的课题学习《正方体截面的形状》,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内容,对学生要求高,我们先来看下这道题目的解析:
如图所示,容易知道在两个平行平面间会有最大面积,由对称性,即图3位置时,截面是正六边形时面积最大。
反思: 这个过程为什么正六边形面积最大,当然可以让学生建模完成这个问题,只不过作为高考题,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熟悉这个问题背景.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不可少.笔者在每一年高一都会开展《正方体截面的形状》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不仅仅全面的理解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题目二、【2018课标II,理8】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如30=7+23。
在不超过30的素数中,随机选取两个不同的数,其和等于30的概率是( )
A.1/12 B.1/14 C.1/15 D.1/18
分析:题目二的解析笔者在这里不再展示,这是一道以数学文化为背景概率题目,考察的是古典概型,题目难度中等,答案选C。
反思:有些老师认为数学文化的渗透是华而不实,脱掉它华丽的外衣,往往是一道道简单的题目,没有必要. 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以这道题为例,试题有一定的阅读量,有些学生可能会反复读题才能明白意思,而事实上,这个数学背景是中国近代数学数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学习选修2-2推理与证明的时候,这是一个关于归纳推理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增强民族荣誉感非常好的数学史内容. 而且高中学生对素数概念模糊,数字1是不是素数,2是不是素数,都模棱两可,所以这时候课堂的数学文化渗透就尤为重要. 纵观今年全国卷,数学文化题目还是热点,比如浙江卷的“百钱买百鸡”等等,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挖掘数学史内容的模块,它不仅仅是课堂的调和剂,更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好素材。
反思:基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这是纯粹的小题做法,前提是对两个曲线非常熟悉,本例中的两个曲线是可以利用导数研究的函数和二次函数,问题中往往用到了凹凸性,但这一类题目在高考小题中屡见不鲜,介于前两类办法之间,分离,但不分离彻底,变为两条曲线,有取巧的意味在里面,需要多观察,善于转化和划归。
借助这几个题目的研究,对笔者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指导,对能抓住的素材如深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数学文化知识做到不断渗透,对重点难点问题善于整理总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
[1]杨克利.探析高中数学解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18.
[2]李中花.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29):97.
关键词:数学教学;试题解析;高中数学
题目一、【2018全国I卷,理1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相等,则α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 )
分析:本题以正方体为背景,考察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截面等知识,考察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体现了数学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此题的来源背景实际上是北师大版必修2第一章的课题学习《正方体截面的形状》,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内容,对学生要求高,我们先来看下这道题目的解析:
如图所示,容易知道在两个平行平面间会有最大面积,由对称性,即图3位置时,截面是正六边形时面积最大。
反思: 这个过程为什么正六边形面积最大,当然可以让学生建模完成这个问题,只不过作为高考题,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熟悉这个问题背景.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不可少.笔者在每一年高一都会开展《正方体截面的形状》的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不仅仅全面的理解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题目二、【2018课标II,理8】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如30=7+23。
在不超过30的素数中,随机选取两个不同的数,其和等于30的概率是( )
A.1/12 B.1/14 C.1/15 D.1/18
分析:题目二的解析笔者在这里不再展示,这是一道以数学文化为背景概率题目,考察的是古典概型,题目难度中等,答案选C。
反思:有些老师认为数学文化的渗透是华而不实,脱掉它华丽的外衣,往往是一道道简单的题目,没有必要. 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以这道题为例,试题有一定的阅读量,有些学生可能会反复读题才能明白意思,而事实上,这个数学背景是中国近代数学数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学习选修2-2推理与证明的时候,这是一个关于归纳推理非常好的教学素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增强民族荣誉感非常好的数学史内容. 而且高中学生对素数概念模糊,数字1是不是素数,2是不是素数,都模棱两可,所以这时候课堂的数学文化渗透就尤为重要. 纵观今年全国卷,数学文化题目还是热点,比如浙江卷的“百钱买百鸡”等等,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挖掘数学史内容的模块,它不仅仅是课堂的调和剂,更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科学精神,核心素养的好素材。
反思:基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这是纯粹的小题做法,前提是对两个曲线非常熟悉,本例中的两个曲线是可以利用导数研究的函数和二次函数,问题中往往用到了凹凸性,但这一类题目在高考小题中屡见不鲜,介于前两类办法之间,分离,但不分离彻底,变为两条曲线,有取巧的意味在里面,需要多观察,善于转化和划归。
借助这几个题目的研究,对笔者的数学教学是一个指导,对能抓住的素材如深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数学文化知识做到不断渗透,对重点难点问题善于整理总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
参考文献:
[1]杨克利.探析高中数学解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18.
[2]李中花.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29):97.